"三亚"的由来
“三亚”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有三亚工具二河至此会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亚”。三亚汗青悠久,在明代《正德琼台志》已有“三亚村”、“三亚里”的记载。
早在秦始皇期间设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此中之一的象郡。汉代在如今的三亚市崖城镇设立了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
宋代成为我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唐代宰相韩瑗、名僧鉴实,宋代名相赵鼎、大臣胡铨和纺织家黄道婆等先后来过崖州,对当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换和开展做出了重要的奉献。
公元1912年,崖州改为崖县,1950年4月崖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1954年10月中共崖县县委、县政府及曲属机关从崖城移到三亚。
1958年与保亭、陵水及万宁兴隆牛漏地域合并为崖县(大县),1959、1961年先后分隔,设置保亭、陵水县。崖县保留现辖区域。1984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同年12月30日,三亚地级市正式成立,挂牌办公。
那个网址介绍很详尽。
近代三亚
三亚市固然汗青文化悠久、天然前提优胜,但是因为三亚持久孤悬南海,海峡屏障的造约,经济较为落后,出格是大规模的经济建立起步太晚。
大约到明代中叶以后,朝廷又奉行“海禁”政策,边海州郡侧重武备,三亚的前身———崖县起头成为海防军事重镇,明、清两代均在此地设参将署或海军署,重军轻农成为其时次要政务,农业消费仍然落后;清朝末年以致民国初年,崖县地域大乱,兵祸比年,天灾频繁,生灵涂炭,经济遭到重创。
民国15年(1926)以后,政局稍不变,崖县政府比力重视恢复农业经济,以致甜蔗与塘业在海南岛各县处于领先地位,其时成立了4个农业垦殖公司,成为三亚近代农业开发一个小小雏型;与此同时,起头修建公路,架设德律风线,筹备电厂,开垦日晒盐田,设汽船公司等。
此时的三亚港成为琼南重要渔盐港,有展户400余间,盐户70户,海上航路可通海口图库、广州等港口。 ☆予人玫瑰之手, 经久犹有余香, 假设对你有搀扶帮助, 请点击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