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最惋惜”的寺庙,羲之泼墨苏轼写诗,现变成一纪念馆

19分钟前阅读2回复0
dyyh
dyy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4988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9976
  • 回复0
楼主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曾写过一首诗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鹤发唱黄鸡。”那里的流水指的是兰溪,兰溪即是今天湖北省黄冈市的浠水县,在浠水旁边有一寺庙,名为“清泉寺”,成立于唐朝贞看年间,苏轼写的那首诗即是游清泉寺有感而发,晋代书圣王羲之也曾在此挥毫泼墨,唐代茶圣陆羽也曾在此汲泉品茗,是湖北有名的千年庙宇。

按照浠水县本地的县志记载,在县城东边两里处有一个寺庙,原名如今已无从考据了,但此寺在唐朝贞看六年,凿地时得到两口井,一口名为甜露,一口名为玉液,井水甜澈清甜,于是寺庙便改名为清泉寺。元代末年时,各地战事频繁,清泉寺当然也不成制止地被损毁,曲到明代洪武年间,各地逐步恢复活气,浠水县本地苍生虽不忍寺庙从此隔绝香火,但有心无力,不断到一百多年后的弘治年间,才募资重建胜利,其实是可喜可贺!

重建后的清泉寺比不上昌盛期间那么耀眼,但是也不失持重。呈坐北朝南走向,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无量殿等多个大殿,摆布还有浩瀚配房,寺庙里的僧寡有100多人,晨钟暮鼓,诵经声通宵不竭,香火起头渐渐鼓起,各地的信徒都纷涌而至。可惜在清朝时,清泉寺失慎颠末了一场火灾,建筑损毁大半,虽后修复重建,但是却没有之前那么宏伟壮丽、香火昌盛的。

展开全文

清末重修的清泉寺是三进寺院,前门为庙门,工具是侧门,庙门处有高峻的牌坊,上面挂着双龙戏珠的金色匾额,匾额上刻有清泉禅寺。进进庙门之后,第一个大殿则是天王殿,在殿内坐着一个满脸笑脸的弥勒佛,中国有四根红漆梁柱,在西边的配房是四大天王,之前是泥塑的雕像,但是雕琢得非常逼真,呲牙咧嘴的特殊吓人,天王像的高度与屋顶的间隔仅连结一个小空隙。

台阶之上即是大雄宝殿,正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佛像两侧是珈蓝尊者,大殿的两侧是十八罗汉雕像,释迦牟尼佛像背后则是千手千眼看音菩萨,在菩萨像背后有四十只手,每只手中都有一个慈祥的眼睛,手中还拿着差别的物品。大雄宝殿的东侧是有那三贤祠、报恩寺、地盘堂等等。南边是一个三层高的木楼,名喊躲经楼,在躲经楼上能够把整个清泉寺尽收眼底。

在天王殿之后,是一块石砌的大丹墀,丹墀内有一个高峻的铁鼎。在台阶上还有一个韦驮护法神像,那尊神像与其他寺庙的大有差别,一般来说,佛门的韦驮菩萨是护法天神,都是站立着的,而那里的韦驮菩萨却是坐着的,那里面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传说有一年饥荒,生灵涂炭,许多苍生都漂泊异乡,清泉寺的主持看到那种情况,对苍生的疾苦深感同情,吩咐全寺的僧侣,封闭庙门,不得外出化缘,假设不情愿留下来的,能够云游分开,各自谋生。后来,留下来的僧侣在佛堂打坐,双手合十,期待着圆寂。

在三天之后,突然有人在庙门前敲门,说有一个少年僧侣招募到了斋粮,晕倒了浠河的船埠,寡僧都感应非常利诱,并没有派人往化缘,那粮食是从何而来?后来,僧侣并未在船埠上看到有少年僧侣,回到寺庙之后,看到大殿上的韦驮佛像满身是泥,身上满是汗水,过不了多久变便成了坐像。寺院僧人那时候才晓得是韦驮佛像挽救了整个寺庙的僧人,当饥荒过往之后,寺院便为韦驮佛像重塑了金身,而那个韦驮坐像也因而保留了下来。

可惜,那个清泉寺在上世纪60年代因为一些原因而损毁,其遗址上建立了闻一多纪念馆,留下的遗迹只要闻一多纪念馆广场上的一口清泉井、以及一块白色大理石寺门匾额,上刻“清泉寺”三字,其字体颇有功底,只是不晓得是何人所写,假设各人感兴致的话,无妨前去一看。在2013年,浠水县兰溪镇择新址破费1000多万元重建了一个清泉寺,不外在我看来,那只是借用其名罢了,阿谁传承了1000多年的清泉寺早已消逝在汗青里。

0
回帖

湖北黄冈“最惋惜”的寺庙,羲之泼墨苏轼写诗,现变成一纪念馆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