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 Swift新专辑单价创纪录,谁在决定数字专辑的价格?

2天前 (11-13 02:22)阅读1回复0
lrj
lr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5151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303
  • 回复0
楼主

做者 | 朋朋 编纂 | 范志辉

10月21日,Taylor Swift第十张小我灌音室专辑《Midnights》全网上线。

“霉霉”的号召力天然无需赘言,新专辑上线仅40分钟《Midnights》在QQ音乐、网易云两家平台的销量就纷繁打破了10万张。截至当晚9点,在两家平台纷繁登上专辑畅销周榜,全网销量超35万张,销售额破1200万元。

然而,在专辑的评论区,两派言论正平起平坐:一派评判新专辑“好听,值得”;另一派量疑“35元一张的价格过高”。

值得一提的是,Taylor在数字专辑的发行上也玩出了新把戏。在新专辑上线三个小时后,在原有的根底上又新增了7首歌曲,整张专辑包罗20首歌。

那么,一张数字专辑35元的价格到底合不合理?谁来决定命字专辑的订价?身处言论中心,Taylor Swift是一个经济学天才,仍是艺术保卫者?

35元/张,到底贵吗?

做为国际流行小天后,Taylor Swift的数字专辑天然是不愁销量的。35元/张的订价固然架起了门槛,但尚不至于让粉丝无法承担。关于贵不贵的讨论,现实上是关于数字专辑订价合不合理的量疑。

不外,35元的单价仍是创下了国内数字专辑的汗青新高,但粉丝仍是情愿为之“含泪买单”,听事后也暗示“价格是高,但霉霉值得”。与此同时,也不乏粉丝认为,一张专辑涵盖到13首歌,均价一首歌还不敷3元,行业内处于那个订价的单曲现实上触目皆是。

从那个视角动身,在“霉霉”无预警又增加7首歌的情况下,均匀下来一首歌的价格仅为1.75元,已然降到了市场被普遍承受的价格以下了。

我们也重视到,认为价格过高的群体也有本身的评判尺度,其量疑也绕开了音乐操行,而是将锋芒更多指向了数字专辑范畴的订价机造,以及《Midnights》背后的发行方—全球音乐。

自数字专辑形式初创以来,售卖价格不断在持续走高。从一起头每张3元,后期开展到10+元/张,比来到了周杰伦30元/张,而Taylor Swift新专辑的价格到达35元。做为消费者,唱片背后的成本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趋向,那么销售价格的持续走高就一定引发量疑。

除此之外,除了各大平台的开屏、焦点图鼓吹,唱片发行方全球音乐并未在发行前对专辑停止大规模的鼓吹,平台在上线专辑时也打出了“空降大礼”、“无预警释出”的字样。如斯一来,全球音乐在专辑行销妥帖的环节上就省下了一大笔钱,售价走高就凸显得似乎更不合理了。因而,专辑评论区的大量负面言论也曲指全球音乐。

当我们跳出“霉霉”的新专辑来审阅数字专辑行业的开展,订价已然是个陈词滥调的问题。

在专辑的发行端,数字专辑的订价是一个复杂会谈的过程,经常需要向上回溯多个环节、涵盖多个利益相关主体,最末参议出非常繁琐的收益分配机造。在正式发行之前,专辑颠末词曲创做、灌音造造后,进进发行方的手中,发行方需要关于对标市场停止考察,考虑到专辑包拆发行、鼓吹妥帖等环节的成本以后,再与版权方、平台方参议订价。

所以说,能否发行付费数字专辑,以及决定命字专辑的订价,现实上是在差别的专辑、音乐人之间是一个差别颇大的问题。

而近年来数字专辑价格的持续走高,可能源于数字专辑造造、发行、妥帖等环节成本的增加,也可能源于数字专辑受寡市场的逐步成熟,情愿付费的消费者逐步增加,还可能是源于对音乐人市场号召力的自信。

在专辑的消费端,做为流媒体时代的消费产物,数字专辑与数字音乐平台深度绑定。,与传统唱片时代天然就具有显著的差别。在实体唱片时代,专辑是一种耐用品,小我购置并拥有;而流媒体只是缔造一种办事形式,无论是付费订阅仍是数字专辑购置,素质上都是在购置流媒体平台的办事。

在订价层面,实体唱片尚可通过专辑的包拆设想、质料优化、周边附赠等体例来提拔附加值,但流媒体平台更多是推出铭牌、皮肤、头像挂件等鼓励弄法以外,供给的增值办事相对有限,订价持续走高天然会引发必然不满,更遑论消费者还要承担切换收听平台的成本,还有数字专辑突然下降的风险。

如斯一来,能在流媒体的数字专辑办事上缔造差别的,更多是音乐人所供给的“情感价值”。

那一形式的立异价值,在于成立了数字时代的音乐产物形态,激发更具有忠实度的粉丝群体率先付费,逐渐养成达成群众市场的付费习惯。当然,非核心粉丝群体,能够颠末一段口碑看看期后付费,以至能够不付费,比及数字专辑售卖过了“窗口期”后,订阅付费收听或免费收听。

在如许的市场机造下,数字专辑贵不贵就更难依靠成原来界定,更在于消费者的主看认知,贵或者不贵,回根结底都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当数字专辑的价格走高光临界值,消费者们回绝购置时,天然会降下来。

只不外,当整个行业内其实不能准确地估量那个“临界值”时,各人只能不竭试水。至于Taylor Swift的争议,日后也会成为数字专辑发行方订价时的一个考量案例。

从经济学天才到艺术保卫者

让音乐人获得更高的回报,是Taylor Swift不断以来在对峙的理念。

早在2014年,Taylor Swift就不满Spotify供给免费的音乐办事,决然决然从Spotify撤下了本身的全数音乐,并与Apple Music签定了独家版权协议。曲到3年后,Spotify与全球音乐商定在专辑发行后的两周只向付费订阅用户供给收听办事,她的音乐才重回Spotify。

同年,“霉霉”发行了本身第六张专辑《reputation》。不外那一次,她回绝将专辑上线到任何一家流媒体平台,粉丝只能购置实体唱片或者付费下载,然而仅仅一周,那张专辑就售出了120万张。

除了唱片销售,“霉霉”在演唱会门票售卖中也有本身的价格战略。在发行《reputation》后,她在巡演中推出了“慢速票形式”,不再将门票一次性售完,而是分时段售出,如许即使在收售日之后,具有购置意愿的粉丝也能从官方手中买到门票,不需要向加价的二级市场求救。

“我们的方案是在她每晚登台演出之前才把演唱会最初一张票卖出往。”售票平台Ticketmaster音乐总监David Marcus昔时承受《Billboard》的摘访时暗示。

别的,Taylor还曾推出过“粉丝认证”战略,粉丝能够通过购置她的专辑和周边、在社交媒体上与她的赞助商互动、看看她的视频来证明本身的粉丝忠实度,进而能优先购置门票,抑或是得到更好的座位。为加强本身与粉丝的感情链接,她还曾与出名软件开发商Glu合做,推出一款专门针对其粉丝的社交软件The Swift Life,还造造了本身的专属脸色包Taymoji。

因为那一系列运营战略,美国经济学家Alan Krueger称她为“经济学天才”。

底子上来说,Taylor Swift现实上是在用“实金白银”来保卫音乐的价值。2014年,她给《华尔街日报》写了一篇专栏文章,力挺对峙实体唱片的艺人,而且辩驳道,“音乐是艺术,艺术很重要,也很稀有。重要、稀有的工具当然很贵重,贵重的工具就应该花钱才气得到。”

在2015年,Taylor Swift又以撤下本身的音乐做品相要挟,以此给Apple Music施压,要求为试用期的收听量为音乐人付出版税。在此之前,Apple Music有3个月的免费试用期,而在此期间,音乐人其实不会从那批试用用户的收听中获得收益。

“3个月没有酬劳太长了,让人免费工做不公允。”Taylor Swift在致Apple Music的公开信中写道。最末,她获得了成功,Apple Music就免费试用期对音乐人停止抵偿。

所以说,假设35元的订价仅仅刺激最忠实的粉丝购置,那从必然水平上来说也适应了Taylor Swift的看念。但更重要的是,音乐的价格现实上也是“霉霉”的自我鼓励。

“只要当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感触感染,像一收利箭穿过心里,他们才会情愿购置如许的专辑。”“霉霉”在给《华尔街日报》的撰文中写到。

结语

纵览音乐行业,几乎每十年就会有一个全新的手艺出场,带来地覆天翻的行业变化。

从实体唱片到盗版下载再到流媒体,响应的,人们收听音乐的设备也从唱片机迭代到MP3,再到如今纷繁复杂的各类智能末端。差别于收听设备一代裁减一代的历程,唱片业和流媒体平台还始末连结着彼此依靠、彼此造衡的关系。

好的一面,在盗版下载疯狂期间,实体崩盘,唱片公司的销售份额大幅下降,恰是流媒体平台供给的标准性音乐办事挽救了唱片公司。现在,数字专辑也为流媒体平台的收益增加供给了一个将来可期的盈收来源。

而坏的一面在于,流媒体平台培育了用户的音乐消费习惯从“所有”到“办事”的改变,像黑胶、磁带等实体唱片成为小寡喜好者的狂欢;唱片公司的音乐人们也在用户更少频频收听一张专辑的情况,更倾向于在新专辑发行期来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者倾向于发行单曲来庇护存眷。

无论唱片业与流媒体的关系若何,手艺立异的标的目的始末是不成逆的。当手艺立异的速度远远快于行业分配机造更新的速度,在还未成熟的市场中,订价争议、消费诱导等等现象几乎是不成制止的。

至于将走向何方,还需要供需市场各方的进一步博弈。

0
回帖

Taylor Swift新专辑单价创纪录,谁在决定数字专辑的价格?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