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驰而砰湃;如波澜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钅从][钅从]铮铮,金铁皆喊;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孺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孺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暗澹,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水寥寂。故其为声也,凄凄惨切,唤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寥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六合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哀痛。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漂荡。报酬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克不及;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量,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孺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感喟。
[ 简 析 ]
本文假托对话的形式,描摹难以捉摸的秋声,抒发对人生的慨叹。
按古代的说法,春夏与秋冬,昼与夜,各与阴阳相配,本文写的是秋夜之声,秋、夜皆属阴。阴历七月,初秋之夜,多西南风,故“声自西南来”。何以“悚然而听”呢?“悚然”惧怕貌,写出了做者对工夫飞逝感应食惊的心理:“萧瑟秋风今又是”,人生能有几度秋?
秋声是无形的,怎么写呢?做者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比方:“初淅沥以萧飒,忽奔驰而砰湃;如波澜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钅从][钅从]铮铮,金铁皆喊;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一个“初”字,一个“忽”字,点了然声音改变的过程。风雨声、波澜声、人马声,在平静的秋夜,是如何的震动听心啊!“予谓孺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视”字用得好,声音已听到了,得往看看是从哪儿发出的,若用“汝出听之”就不合错误了。下文通过孺子之口点题:“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明河”就是银河,它天然使人联想到七夕,那不就暗点了秋夜吗?“声在树间”透露了吹动枝叶的秋风的动静。那本来是秋声啊!然而,写到那里,还没有呈现一个“秋”字呢。
孺子语毕,做者深有慨叹地喊出了秋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盖夫秋之为状也”以下,接“秋”字生发,以“色”“容”“气”“意”唤出“声”字。“陪客”写尽,“仆人”方出:“其为声也,凄凄惨切,唤号愤发。”为了凸起秋风的能力,做者先写秋天以前春夏二季的美景:“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可是,再茂盛的草木,碰着秋风也要“色变”“叶脱”啊!
秋风秋声似已写尽,做者笔锋一转,就自古以来关于“秋”的种种说法,陆续做文章。《周礼》云,古代掌刑之官为秋官。古时以秋季治兵,故曰“兵象”。五行配四时,秋属金,故秋风又称“金风”。仁义礼智与四时配,义配秋,故称秋气为“义气”。“六合之义气”,典出《礼记》:“六合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六合之威严气也,此六合之义气也。”秋主肃杀,《礼记》云:“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功,严断刑,六合始肃。”古代,死囚判刑后系狱中,待秋后处决。宫商角 徵羽五声,配工具南北中,商配西,十二律配十二月,夷则配七月,故文中曰:“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是声训,引出下文“物既老而哀痛”。“夷,戮也”,是义训,引出下文“物过盛而当杀”。
欧阳修死力摹写秋声,其意在于抒发本身对人生的慨叹。“草木无情”,已黑暗写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报酬动物,惟物之灵”,语出《尚书》:“惟人,万物之灵。”时刻遭到外界事物刺激的人们,比起无情的草木来,不是更随便衰朽吗?有情的人易衰朽,更何况有非分之想,诡计往做力所不及、智所不克不及的工作呢?倘要如许做,那么墨颜也要变枯,黑发也要变白。是谁在“戕贼”呢?恰是感心劳形的人们本身,何必往怨恨秋声呢?
因为是主客问答,所以末尾又提到孺子。孺子对仆人那一套深邃的话语莫明其妙,不感兴致,故“垂头而睡”,进进梦境。那时,“但闻四壁虫声唧唧”,虫声也是一种秋声。韩愈《送孟东野序》曰:“以虫喊秋。”做者用巧妙的手法,使文章的结尾仍回到秋声上,与开头“有声自西南来”相唤应。
————END————
编纂:大鹏
公家号:renshengmeiwen
邮箱:renshengmeiw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