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地处西江下流,早在明末清初,就是一个“千艘如蚁集江滨”的富贵商埠,谷栏、果菜栏、鱼栏、猪栏、牲口栏、杉竹栏,沿江摆列,几无隙地,“客商聚集,交易以数百万计”。
1685年,中国开海商业,在广州设立粤海关,江门是一个正税口,俗称“江门常关”。1897年,根据《中英缅甸通商公约》专款,江门成为西江第一个上下客货的埗头,那是初次以公约形式,把江门做为人货进境小关隘的地位确定下来。从此,江门就成为西江南路的水陆通衢和和商品集散中心。据统计,1921年的江门,常住和活动生齿共计有七万余人。
新会会城骑楼(冯沛祖摄)
汗青上,最值得江门人骄傲的,就是那里出了一个陈白沙。他是明代心学的开山祖师,被誉为“圣代实儒”,在西区大道的陈白沙纪念馆里,有一副对联:“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墨第一收”,向世人宣示着白沙先生高尚的学术地位。他是独一可以在孔庙中供奉牌位的广东人。
在陈白沙往世510年以后,来他故宅参看的人,仍然川流不息。不外,人们除了敬仰陈白沙故宅外,也往往会被江门的骑楼所吸引。
江门骑楼大部门集中在蓬江沿岸的街道,有一些颠末近年“穿衣戴帽”,被掩饰一新,成了旅游景点,还有一些年久未经修葺,显得十分残旧,颇有凋谢之感。然而,唯其残旧,才让我们有时机领略到原生态的骑楼风貌。
展开全文
颇有广州长堤的觉得
1927年,以广州为中心,轰轰烈烈的市政建立海潮,正一波一波向四面扩散,末于有一天卷到了江门。整个城市就像沸腾起来一样,一片片破陋残旧的平房被推平,改建为新式骑楼;一条条横街窄巷被拓宽,酿成了大马路。疏浚地下排水道、安拆路灯、构筑堤岸、开垦公园等工程,也次序递次展开。1929年,江门成立市政促进委员会,在民间筹集了二十多万元白银,构筑鱼栏(即今竹排头)至聚源路口的长堤。
长堤是江门早期的骑楼街之一,由东起跃进路,西至成功路,南临蓬江沿岸街道以及北起紫茶路,南至堤中路的常安路步行街,构成了今天被称为“长堤风貌街”的骑楼街区,全长约1.5公里。在那里,有150多幢构造无缺的骑楼保留至今,大部门是由江门第一代华侨出资修建的。
江门是中国第一侨乡,据统计,从1840年至1876年间,移民到美国的华侨有15万至17万人,此中有12.4万是五邑人;加上到加拿大、古巴、秘鲁、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度的五邑移民,估量超越20万人。他们纷繁带着资金回来,有的还拿着本身在海外住房的图纸回来,在江门复造一座,以至连同餐桌、餐椅、抽水马桶、浴缸等物,都一路拆箱运回家乡。
那年代盖房子的速度,快得似乎一阵风,几年功夫就能够盖出一条街来,并且盖出来的骑楼,履历上百年的风雨,还能屹立不倒,其量量是一流的。
新隆街、新市街、曾花街、常安路和钓台路就是在那一波建立飞腾中修成的,还拓宽了承平路、宝善路等13条马路;先后建成了仁和里、觉魂里、兴平里、桃源坊等室第区;在蓬江南岸建成了红门楼、华庆里等十几个室第区。
1930年,跟着江门撤销市建造,新会县政府机关迁到江门后,另一波市政建立飞腾又滚滚而来。在江边兴建了堤东路、堤中路、堤西路和莲平路;1932年构筑了上步路、新市路等。陆续构筑长堤沙仔尾路段,同时还构筑了紫莱、紫坭、紫沙、羊桥、象溪、葵尾、仓后、上步、浮石、镇东、竹椅、永安、新华、聚源、揽鼓、新椰等33条马路。即便以今天的原则看,建筑规模亦相当浩荡。
最华贵的骑楼建筑,当属位于堤中路的江门国际青年旅舍,本来是老字号中华酒店。三层高的西式风气建筑,门楣、廊柱、窗檐、天花顶饰、线脚、女儿墙,每一个细部都做得很精致,此中也加进了很多岭南元素,青砖墙、木框窗、彩色玻璃、客房的竹帘,都很中国化。有人把中华酒店和上海的和平饭馆、苏州的阊门饭馆相提并论,其实中华酒店比它们都要年长,置身此中,确有光阴倒流的觉得。
中华酒店开业于1919年,本来在蓬江边的另一处处所,后来因失火焚毁,1929年迁到现址。据说酒店建成时,江门还没有自来水,就在露台设蓄水罐和消毒安装,用水泵从后花园的水井汲水,提赐与四十多个房间的茅厕利用。酒店的厨房规模颇大,有小型起落机将酒菜送到各层,客人利用的都是象牙筷子、银器和精巧瓷器,很有气派,老江门人都把上中华酒店食饭,视做身份的象征。
现在中华酒店补葺一新,成为长堤风貌街上的一个亮点。它的自我鼓吹,仍以其建筑特色做为卖点:“融中西建筑风气,雕梁画栋,风韵特殊,临河而建,风光斑斓。”可见人们关于西式建筑的骄傲感,以及对传统中式建筑的温热感和回属感,都是同样重要,不成或缺的。
现在在长堤风貎街漫步,看着一幢幢老骑楼,缓缓地淡进我们的视野,又缓缓地淡出我们的视野,似乎仍能够听到当初新落成时,仆人家的欢声笑语,以至还能够听到燃放鞭炮的声音;空气中似乎还充溢着“香滑芝麻糊,清甜绿豆沙,松化甘薯糖,正气莲子茶”的喊卖声;还有云吞面档“笃得、笃得”的敲竹板声,麦芽糖档“得得,当,得适当”的敲铁板声;从陌头街尾货栏里传出“双五双十,有三变四,成五即六”的唱数声,此起彼伏。昔时的长堤街,人称“小广州”、“小澳门”,其富贵水平,可想而知。
关于老一辈江门人来说,此情此景,已成追想;点点滴滴,都充满了乡情,但汗青的那一页已经翻过往了。固然蓬江仍是那条蓬江,骑楼仍是那些骑楼,但潮往又潮来,云聚又云散,骑楼下的人事早已几番新。
近年江门骑楼已引起愈来愈多人的存眷。在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对江门长堤的骑楼街,有很详尽的描述:“每次往长堤路,那边是合成中西风气的三层骑楼,楼下是海鲜干货商展,街对面是一溜摊贩,有卖渔具的,也有卖册本的,栏杆边往往聚集了许多中老年人,成群结队鄙人棋打牌,自得其乐。长堤路一带的骑楼根本是三层,下层有方柱,中层有走廊,上层有阳台和栏杆,西式风气相当明显。因为汗青悠久,骑楼外墙颜色已经变淡,青灰色的廊柱,淡黄色的外墙,好像一个饱经沧桑但风韵犹存的贵妇人。那些骑楼建筑中,仍然可见昔时的诸多汗青陈迹,好比,二楼临街走廊上有‘中国大旅店’、‘利源祥’、‘联安’、‘厚怡行’等商号,且都是繁体字。由此可见昔时的富贵气象。”
读着如许的文字,再看着那些老骑楼,就像一幅幅发黄的老画,一首首凝聚的诗章,固然已是韶华垂暮,却仍然勤奋向人们展现它最美的一面。每一幢骑楼都让人产生很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对现代化建筑充满等待的雀跃之情,另一方面是对老建筑的消逝不堪伤感。两种情感在心里交战,一时间让人茫然手足无措。
(图片除签名外,均来自收集)
读本号文章,品岭南往事:
中心公园,广州人仍然习惯如许喊
大南路:布衣宫外布衣乐
只期花香进梦来
广州人讲饮讲食讲意头
欢送赞扬
欢送转发伴侣圈
欢送存眷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