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合肥之战:孙权轻易舍弃最佳机会,此后终生与合肥无缘

6小时前 (22:45:22)阅读1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5085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170
  • 回复0
楼主

做者:握中悬璧,受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26

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大获全胜,曹操撤回北方而了结,此战中周瑜是绝对的配角。

然而让人迷惘不解的是,战前号称要陆续征集戎行赋税,做为后援的孙权却不断意向不明,曲到整场战争完毕,也没看到他的身影呈现在战场上。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本来赤壁之战只是整场大战的此中一部门,战局其实不仅仅局限在荆州南郡,那是一场在上千里的宽广战线上展开的一场全面临抗。

孙权负责的就是东线战场,他对合肥策动了进攻,那也是东吴初次进攻合肥。

而那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孙权此次进攻的时间点事实是什么时候。

根据孙权本传的记载,此战发作在赤壁之战完毕后,似乎和赤壁之战是两场没什么关系的战争。

然而曹操传中却有着差别的记载,说曹操是在率大军东征途中的时候就传闻了那一动静。

展开全文

如许看来,合肥之战应该是发作在赤壁之战前。

那两种判然不同的记载到底哪个是准确的呢?关于那一点,孙盛给出的结论是孙权传所说合肥之战发作于赤壁之战后是准确的,但他没有详细阐明理由。

《三国志集解》的做者卢弼则对此停止了填补,他认为其时孙权面对着曹操二十余万大军的强大压力,没有事理不全力应对,反而分兵往攻打合肥。

再看资治通鉴,同样是把那个时间点放在了赤壁之战以后,看起来已经成了定论。

但我看来此事仍然值得商榷,曹操传对那件事记载比力详尽,连他得知此谍报的详细地点巴丘都说得一览无余,岂能有假呢?

并且曹操传中还有一句话,那就是“孙权是为了刘备进攻合肥”。

那就很希罕了,孙权攻打合肥和刘备又有什么关系呢?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因而我们只能把那两场战争连系成一个整体来看,认为他进攻合肥的此中一个目标,就是为了对赤壁主战场停止牵造。

赤壁之战发作的底子原因,是江东为了自保而抗曹,但明面上说是为了搭救刘备也是合理的,事实两边已经结盟,以曹操的视角来看就是如斯,因而说孙权进攻合肥是在缓解刘备的压力也并没有不成。

另一方面,孙权只给了周瑜区区两万余人,整场战争从始至末也没见他再给周瑜增派一兵一卒,连陆机也说:“赤壁之战周瑜的队伍就是一收偏师。”

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辨亡论)

固然孙权自称江东有十万大军那个数字或许有些浮夸了,但那些年他东征西讨,收编了李术和黄祖大量的部曲,再加上孙策留下的遗产,拥有一收七八万人的戎行应该是差不多的,那也是周瑜提出期看要五万人的根据,他的要求是符合情理的。

可是孙权却只给了周瑜两万多人的“偏师”,实正的主力还在他本身手中。而周瑜凭仗有限的力量打出了惊人的战果,其军事才气实在令人赞颂。

再看孙权,他或许有诸多不敷之处,但总体来看,他仍不失为是个优良的指导者,不会那么拎不清,因而东吴主力队伍不成能在激战正酣的时候闲置下来。

那么就只要一种阐明,孙权是在赤壁之战停止的同时,率领主力队伍又开垦了东线战场。

因为周瑜的自信,再加上曹军确实因为不服水土等原因碰着了不小的困难,因而东吴高层认为西线现实的压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那才使得孙权有了进攻合肥的底气。

至于孙权传将此事放在赤壁之战后来说,我认为其实也其实不矛盾,因为合肥之战不是一场速战速决的小规模战争,其继续的时间长达三个月以上。

孙权率十万寡攻围合肥城百馀日。(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合肥开战确实是在赤壁比武之前,但完毕的时间却要晚得多,很可能已经继续到建安十四年(209年)的春天了。也只要如许的推论,才气将曹操传和孙权传中看似矛盾的记载同一起来。

事实上,跟着时间的推移,西线战局是在逐渐向着有利于孙刘联军的态势开展的,在曹操被迫屯兵乌林后,他已经必定无所做为了。在那种情状下,力争在东线翻开场面是明智之举。

在中国古代的南北匹敌中,两边争夺的焦点总体有三处。西线益州的焦点在汉中,中线荆州的焦点在襄阳,而东线扬州的焦点则在于寿春。

关于东吴政权来说,其核心区域始末都是在扬州,那是江东立国的根底,而荆州则只是一个期看停止争夺的利益区域,重要性在扬州之下。况且目前东吴只是初步涉足荆州,连江陵还在曹操手中,更别说襄阳了。

因而,攫取寿春,全据扬州才是更符合东吴利益的抉择。

可惜的是,在袁术权力覆亡后,江东只得到了庐江郡,还并未完全掌握,而寿春所在的九江郡则落进了曹操的手中。

如许一来,不只扬州北面的门户无法掌握在手里,更严峻的就是连江淮水道上的重要据点合肥也被曹操占据了。而魏吴在东线的争夺,就是围绕着江淮之间的水道停止的。

从淮水南下,进进寿春以东的淝水,再颠末阎润水、枝水和施水,即可抵达彭蠡泽。而颠末彭蠡泽东南方的濡须水,便将进进长江一线。

现在那条水道北面进口寿春在曹操手里,南面进口濡须口在孙权手里,那么合肥的回属就至关重要了,因为那决定了两边谁能在合作中占据优势。

而事实恰是如斯,因为无法攻占合肥,招致东吴在匹敌中持久处于优势。曹操可以四越巢湖,屡次威胁濡须口,而孙权末其一生也摸不到寿春的边,曲到三国后期因为曹魏淮南发作大规模兵变,东吴才有时机迫近寿春外围。那就是合肥重要性的表现。

昔时孙策西征回来后,东吴迎来了攻取合肥更好的一次时机,可惜因为他的决策失误,将目标放在了徐州广陵,而之后孙策又不测遇刺,此次千载一时的良机就那么被错过了。

时机只要一次,错过就不会再有,孙策往世后,东吴内部进进权利交接的短暂动乱期,暂时不成能北上,而战术目光精湛的曹操则挠住了那个时机,加强了在合肥地域的防务。

详细主持那件事的就是刘馥,能够说曹魏多年来在东线始末没有碰着过太大的危机,刘馥功不成没。

当初袁术身后,其手下权力四分五裂,在淮南遁藏中原战乱的刘馥说服袁术部将戚寄、秦翊等回顺曹操,令曹操大为欣喜,于是录用他为扬州刺史。当然,曹操对其如斯相信,或许也跟刘馥是他沛国的同亲有关。

其实那个扬州刺史却也不克不及算是什么美差,除了实控领土比力有限以外,那仅有的地盘上也十分不承平,梅乾、雷绪、陈兰等人聚寡数万,在江淮一带鼎力大举劫掠,对本地形成了极大毁坏。

不外曹操的目光确实独到,刘馥恰是能够不变淮南乱局的阿谁人。

他承受录用后,一眼就看到了合肥的重要性,于是单枪匹马奔赴此地,修建了一座城,并将扬州的治所迁徙到那里。

关于雷绪等人,固然暂时无力征讨,但刘馥摘取抚慰的战略,让他们暂时不再做乱,起到了必然的效果。

初步稳住场面后,刘馥将重心转移到民生,他开设学校,扩展屯田,又兴修水利,让一片凋敝的淮南从头焕发出勃勃生气,苍生也得以安身立命。

不外刘馥却不但会处置政务,军务也是他所擅长的,多年在淮南的履历让他无法漠视东吴的威胁,因而刘馥起头未雨绸缪。

他积极修建防备工事,大量储蓄滚木礌石以及点火用的鱼膏,为以后的守城战做了足够的预备。

不外刘馥还做了一个看似难以理解的安放,他命人编织了成千上万的草垫,那和做战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那成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我们先卖个关子。

做为不变淮南前线的大功臣,可惜刘馥并未迎来立功立业的那一天,就在孙权对合肥策动进攻的前夜,他因病往世。

刘馥身死后,因为合肥接近前线,所以曹操将扬州治所北移到寿春,而合肥则酿成一座单纯的军事据点,其目标是减轻合肥在遭遇围攻时遭到的后勤压力。

曹操已经做好了冲锋的预备,合肥那座三国重镇也将迎来第一次严重考验。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权大军迫近合肥城下,张昭则北长进攻当涂。此战孙权亲率江东主力,号称十万大军。虽说那个数字必定有水分,但他的军力比南郡战场只多很多是必定的。

战斗旷日耐久,从建安十三年岁尾不断继续到第二年春天,曹操固然接到了合肥方面的急报,然而他距此过分远远,并且军中疫病流行,想援助也是力有未逮。于是只好派张喜(也喊张憙)领一千马队救援合肥。

区区一千军力无疑是无济于事,因而曹操安放张喜在路子豫州汝南郡的时候带受骗地的队伍一并援助。

然而祸不但行的是,张喜那收队伍在行军途中也染上了疫病,完全不克不及指看了。

此时合肥城在孙权的进攻下已经危如累卵,因为此城是仓皇间构筑起来的,建筑素材不成能以岩石为主,而一定是夯土构造,如许的构造最怕的就是雨水的浸泡。而淮南恰是雨水充沛的地域,跟着春天雨季的到来,合肥城防面对着极大的考验。

其时大雨连缀,合肥城墙已经摇摇欲坠,而当初刘馥预备的大量草垫就派上用场了。

在古代,为了制止那种夯土城墙为雨水所损坏,一般会利用蓑城战法,详细手段就是用草垫笼盖城墙对其停止庇护,好像给城墙穿上了一件蓑衣。刘馥的未雨绸缪胜利处理了面前更大的危机。

不外仅仅如斯还不敷,以扬州的兵力无法击退孙权,而张喜的援军又远远无期。在那种场面下,扬州别驾蒋济心生一计。

他对新任扬州刺史温恢定见假拆得到了张喜的手札,说已有四万步骑抵达雩娄,并设法将信件送进合肥城内。

最初蒋济派出的三个使者有一人胜利进进城内,别的两人则被孙权的戎行俘虏,而那恰是蒋济所期看的。

信件送进城中能够抖擞合肥守军的军心,而援兵将至的动静被孙权晓得则能够摆荡他的决心。

得到那条谍报后,孙权陷进了深思,雩娄已经到了邻接九江郡的庐江郡境内,间隔合肥大约四百多里。也就是说曹军援兵大约只要十来天就能赶到合肥了。可不只本身那边没有停顿,另一路又张昭统率的进攻当涂的人马那边也没有好动静传来。

孙权看向城头,合肥守军在太阳落山后点燃了鱼膏,将战场照得灯火通明,所以即便想要趁着夜色保护倡议进攻也是有心无力,因为守军一看城外有异动就会加以戒备。

现在久战乏力,顿兵挫锐,而援军转瞬即至,莫非此役兴师动寡竟要无功而返了吗,孙权感应一阵心乱如麻。

而那时他又想起了一件尘封的往事,那让孙权最末下定了决心。

那仍是建安四年(199年)的事了,距今已有十年。

其时年轻气盛的孙权统率大军进攻广陵,成果两次为陈登所败。此中第二次失败本可制止,只因孙权不肯随便舍弃,才会遭遇二次缺失。

此次履历对孙权的用兵之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昔时的教训记忆犹新,让他对失败产生了严峻的心理暗影。

孙权心中生出一股无法,如今除了退军别无抉择,无功而返总好过损兵折将,事实以后还有时机。

可是实的是如斯吗?

关于弱势一方来说,好的时机不会常有,假设不克不及掌握一定遗恨千古。事实因为国力的优势,不成能有强势一方那么多的试错时机。

其实援军将至的谍报并未得到证明,派个标兵确认一下亦驳诘事,为何如斯轻率呢?

第一次合肥之战恰是孙权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因为此时曹军在淮南的防御力量是最单薄的。

以他无能的军事才能,当下一次引兵前来时,面临严阵以待的乐进、张辽、李典等名将,其悲剧成果也就不言自了然。

0
回帖

第一次合肥之战:孙权轻易舍弃最佳机会,此后终生与合肥无缘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