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必争之地到沦为附庸,曹魏为什么舍弃合肥?

13小时前 (22:45:55)阅读1回复0
lrj
lr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5134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269
  • 回复0
楼主

建安二十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亲征合肥,此战胜利打响了合肥守将张辽的威名,“威震逍远津”成为张辽一生最骄傲的战绩。从公元208年到公元278年,孙吴主动进攻曹魏34次,此中合肥——寿春一线12次,将近一半。合肥是魏吴攻防战中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孙权永久的痛。

孙权

东线重镇

魏明帝曹叡曾言:“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此三城下者,地有所必争也”。东吴做战历来依靠水军,能水战绝不陆战,因而,可以沟通长江淮河甚至深进中原的水路非常重要。

如许的水路共有三条,别离是中渎水、濡须水、汉水。此中,中渎水受季节影响太大,无法全年通航;孙权前期将荆州借给刘备,汉水一路就需要占据襄阳才气利用,但襄阳自始至末掌握于曹魏手中,汉水天然也不成用。

展开全文

濡须水北经巢湖进施水,再经肥水进淮河。东吴水军从长江进淮河,不只能够发扬其水军能力,还能保障后勤。对曹魏而言,灭东吴则同样需要将水军调往长江,大军南下也需要水运庇护后勤,濡须水就成了吴魏两国互相攻打的必经之路。

古濡须水,今天的裕溪河

而合肥正处于肥水、施水交汇处,对曹魏而言,合肥是防备东吴北上的屏障;关于东吴而言,合肥则有如绵亘于其面前的大山,无论是自保或是北伐中原,都必需霸占合肥,进而攫取淮河流域。

合肥

建安四年,袁术病逝,扬州庐江郡也被孙策占据,曹操能掌握的仅仅是合肥至寿春。建安五年,正与袁绍交战的曹操录用刘馥为扬州刺史,但军力捉襟见肘的曹操分不出一兵一卒,刘馥只能单枪匹马前去扬州。

刘馥往不了旧治,只能“单马造空城”,从头起头成立治所。固然前提艰辛,但刘馥设法兴办屯田、招揽游民,之后建芍陂、七门、吴塘等水利工程以浇灌农田,“数年中恩化大行,苍生乐其政,流民越山河而回者以万数”。

建安十三年,刘馥病逝,合肥苍生失往了一位父母官,但更可怕的是还要面临孙权的十万大军。同年,曹操兵败赤壁,刘备、周瑜于荆州策动反攻,孙权则率领十万大军围攻合肥。

连缀大雨,合肥的城墙几乎要支持不住,城内守军不多,大部门仍是处所组织的二线队伍,难以对抗孙权大军。但守城将士寡志成城,凭仗本来的积存固城死守,期待援军。但援军的到来期看渺茫,曹操历来对合肥标的目的的重视不敷,也没想到本身会败,待到孙权大军来攻之时,曹操只能派出张喜率领的一千马队往援助,一千残兵打十万精锐之师,成果可想而知。

军令如山,明知不成为的张喜仍然率兵前去合肥,路过汝南时将其戎行编进麾下,但军力仍远远不敷,此时合肥城已经被围困数月,可谓是弹尽粮绝,眼看坚守不住之时,扬州别驾蒋济心生一计,他对刺史诈称得到张喜手札,应当差遣主簿驱逐张喜援军。即写手札遣三部让他们把那动静告诉城中守将,一封进合肥城中,别的两封则被敌军捉往,孙权信认为实,仓猝放火退走,合肥得以保全。

履历了此次合肥之战后,曹操起头重视合肥,此时孙权已将荆州借于刘备而专注进攻淮南,另一方面,曹操也舍弃了从荆州进攻江东的战法,转由合肥—巢湖一线间接进攻江东腹地,合肥成为了两边拉锯的前线。建安十四年,曹操派于禁、臧霸等人率军南下,消亡了盘踞淮南多年的梅成、陈兰等人,恢复被孙权毁坏的下层政权,对合肥的防务也停止了全方位的整顿。

起首是增加驻军,原先留守合肥的队伍都是由刘馥组织起来的处所队伍,战斗力很差,此次曹操间接留下了张辽、乐进、李典三名上将和七千名精锐兵士,做为扬州地域的曹军主力。

建安二十一年,又增加张辽麾下军力,使其军力将近万人,而且以合肥为中心停止纵深防备,固然合肥驻军有所增加,但总量照旧太少,因而设征东将军于合肥监视扬州军事,若合肥被围,则由征东将军上书调集兖州、豫州等地戎行甚至曹魏中军援助合肥,合肥从此成为曹魏东部战线的核心,是曹魏誓死庇护,而东吴誓死争夺的要地。

战术地位下降

正所谓“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合肥固然被设为曹魏东南重镇,但陪伴着战争形势的改变,合肥的战术地位也随之改变。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战败,固然实力仍强于刘备、孙权,但也无压服性优势。曹操的戎行次要由中军和处所戎行构成,中军强而州郡兵弱,靠州郡兵无力匹敌刘备或孙权的进攻,往往需要中军援助。

曹操在世时,曹魏中军数量在十万摆布,那收戎行次要在邺城驻扎,小部门派驻于处所,每次中军出征后也要返回邺城驻扎。面临两线做战时,曹操的中军往返驰驱压力很大,但两线的边境戎行又不敷以独立支持防备,为了停止有效的防备,曹操就只能摘取毒计——迁民。

曹操的迁民之法大多是将边境苍生迁往内地,一是坚壁清野让仇敌无法当场获得给养,增加其消耗;二则让仇敌无处劫掠,即便进攻也没有什么收获。在与刘备汉中之战失利后,曹操就大举迁徙汉中居民,孙权进攻合肥时,曹操也摘取了那一办法。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决定将徐、扬两州南部居民内迁,形成 “庐江、九江、春、广陵虎十余万皆东渡江”(引自《三国志·吴主传》)的气象,从长江至合肥以南只留下了皖城,江淮间“不居者数百里”,构成了一道广袤的无人带。建安十九年,孙权拿下皖城,合肥完全表露在孙吴兵峰之下。

但曹操对东吴仍摘取积极进攻的战略,因而合肥照旧有重要的战术地位。但大量居民南迁或东进孙吴使得合肥地域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的毁坏,在合肥庇护驻军成本过高,上文也提到,合肥以南再无屏障。如许的情状下,合肥是做为军政中心间接表露在仇敌进攻下过分求助紧急,调整东线规划已经是势在必行。

曹操病逝后,曹丕即位,他对孙权策动的三次大规模进攻,都以失败了结。那表白,曹魏想要在短时间食掉孙刘两方是不成能的,曹魏政权也逐步转向战术防备,对东线防务做出了极大的调整,最重要的就是将扬州治所北迁到寿春。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后,征东将军改为常驻寿春,戎行主力也移驻寿春。寿春与合肥比拟,间隔曹魏中心地域更近,一旦东线有变,中军能够敏捷通过许昌抵达寿春集结,合肥就酿成了吸引火力的靶子。

寿春古城

公元230年前后,合肥旧城被拆毁,魏明帝摘纳满宠的定见,将新城西移三十里。重建后的合肥新城,交通枢纽感化明显削弱,但是远离河流,关于依靠水军做战的吴军而言,攻城难度大大提拔,合肥成为了消耗其锐气的更佳棋子。

合肥三国新城遗址公园

合肥式微,寿春兴起

正始初年,魏国预备在东南一带储蓄储存军粮,派邓艾察看后,他提议在两淮地域开展屯田,“令淮北屯两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守,且田且守,……六七年间,可积三万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寡五年之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引自《三国志·邓艾传》)。

那一定见得到司马懿的摘纳,起头在本地兴修水利以浇灌农田,“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毗连,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引自《晋书·食货志》)。跟着屯田的停止,寿春地域经济实力不竭地提拔,军事实力也响应的提拔。

诸葛诞兵变时,凭仗淮南地域聚集军力十余万于寿春(固然有数万的中心戎行,但大部门仍是江淮屯军),江淮防务也以寿春为中心,屯军主力和援助中军主力均在寿春集结,寿春成为了调度和批示的中心,合肥则沦为前线要塞,成为寿春的桥头堡。

公元253年,诸葛瑾率领二十万大军北伐,那也是东吴对曹魏策动更大规模一次进攻,此次进攻并不是为了占据合肥,而是要诱惑魏军主力出战。此时合肥城内仅有守军数千人,形势求助紧急,但魏军其实不急于救援,而将大军集结于寿春以逸待劳,期待吴军怠倦再出击。

但诸葛恪我行我素,中了合肥守军的疑兵之计,以致团结肥都攻不下便撤军。淮南三叛中的后两场兵变,叛军大多将戎行集中于寿春,合肥则成了空城。东吴戎行为援助叛军或撤回国内时半途数次颠末合肥,有屡次时机能够占据合肥,却从未在合肥驻军。公元263年、268年,丁奉组织的两次北伐也无视合肥的存在,吴魏两军之间争夺的焦点由合肥改变为寿春,寿春酿成了东吴虎视眈眈的肥肉。

诸葛恪,指导了东吴对曹魏更大规模的进攻(诸葛恪进攻军力为二十余万人,比照孙权历次北伐仅十万人),但被缓兵之计所挫败,最末在国内政治斗争被杀。

在过往,一个城市的战术地位次要取决于本身前提,但也受战争形势的影响。合肥的式微遭到曹魏政权战术的影响,那一战略改变以及响应的办法不但让合肥失往了战术地位,还使其失往了做为一州治所的经济根底,而间隔边境较远的寿春前提明显优于合肥,更适宜做为曹魏在淮南地域的核心,合肥也就因而被“雪躲”,最末沦为寿春的附庸。

今天的合肥

0
回帖

从必争之地到沦为附庸,曹魏为什么舍弃合肥?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