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似水流年的回忆中,怀特自述影响其文学创作的人和事

5小时前 (10:48:27)阅读2回复0
lrj
lr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5323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647
  • 回复0
楼主

在似水流年的回忆中,怀特自述影响其文学创做的人和事

澳大利亚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的履历堪称传奇,从体弱多病的孤介少年生长为一代文学大师,他创造了一片文学的新大陆,只为放置心中的风暴。浙江文艺出书社KEY-能够文化于近期推出了怀特的长篇文学自传《镜中瑕疵》。在那面带有瑕疵的镜子中,他毫无保留地回忆了不竭自我探觅、不竭创做的一生,文字时而诗意抒情,时而冷漠自省,时而诙谐刻薄。他用本身的体例将澳大利亚和世界描摹、拆解,从头镶嵌在本身心灵的邦畿之中。

怀特是澳大利亚小说家、剧做家,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英语做家之一,1973年因为“以畅通领悟了史诗风气和心理描写的叙事艺术,将一座新大陆引进文学地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12年,怀彪炳生于英国伦敦,不满1岁时随父母回到澳大利亚悉尼。自幼患有哮喘,多幽居独处,童年光阴在澳大利亚的农场渡过。他性格孤介,醒心于文学与艺术。1932年进进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攻读法国与德国文学,读书期间出书了首部诗集《农人与其他诗》。第二次世界大战发作后,怀特应征进伍,远赴北非战场。怀特博闻强识、交友普遍,其一生逾越了整个20世纪,可谓一个时代的见证人。怀特在其做品中对人道、民族身份和小我崇奉停止了深入的切磋,那一切都与其本身的履历息息相关。怀特一生创做颇丰,出书有《人树》(1955)、《探险家沃斯》(1957)、《乘战车的人》(1961)、《风暴眼》(1973)、《树叶裙》(1976)等长篇小说12部,中短篇小说集3部,此外还有剧做8部,以及诗歌、自传及未出书做品多种。怀特的做品笔触细腻、富于诗意,擅长在意识流及叙事之间自在切换,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怀特一生回绝了无数文学奖项,也很少承受媒体摘访。1990年因病往世于悉尼的公寓。

展开全文

《镜中瑕疵》出书于1981年,分为三部——《镜中瑕疵》《游览》和《往事与随想》。怀特在书中追想了从出生到流落异乡、逃求身份认同的青少年光阴,笔录了他对写做与艺术的不竭根究与摸索;战后,他和朋友曼努雷重回希腊游览,试图在汗青中觅觅心灵的回所;多年的离群索居之后,晚年的怀特又起头积极参与澳大利亚的政治、文化活动,对现代文明的方方面面给出了辛辣的责备。《镜中瑕疵》出书时,怀特已经69岁。不断以来,他的每一部做品出书、每一出戏剧开演,城市和媒体做一些简短的摘访,而怀特会密切存眷那些报导,亲身写信给编纂,巧妙地纠正每一处错误。跟着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而来的,是媒体和读者愈加密切的存眷。在《诺贝尔文学奖》中,怀特讲述了与媒体记者打交道的过程:“我没有食言,第二天一早就接见了东山再起的记者们。我坐在门廊前面,或者说被那些想在更亮堂的光线之下摄影的记者们硬挈到门前的草坪上。我已经不再是人,而是他们职业需要的一个对象。他们没完没了,问题提了一个又一个。至于那些问题多么荒唐好笑,已经无关紧要。当然,那也许是那种依靠于人的职业所致。我坐在那儿,面临比相机,答复了一成天问题,曲到晚上7点钟,前来拜候的人才渐渐离往。我刚刚松了一口气,一个神气冲动的芬兰女记者沿着巷子气喘吁吁地跑来,生怕误了此次会见。要晓得,她是特地从地球的另一边飞到那儿来的。一位重新加坡来的、非常沉着的年轻女性,一贯以中国人务实的精神处事,从未错过类似的时机,唯独此次落了空。我原来想向她做一点阐明,可是其实累得筋疲力尽,连一句话也不想再说。并且我忘了还得往见学术界那些得寸进尺的家伙。曼努雷有时候比我更有预见性,他预言说:‘我们的生活再不会像畴前那样了。’他说得完全准确。我说过,17岁的时候,为了赢得妈妈的欢心,我曾持续两个礼拜天天晚上都往跳舞。比及那其实不虔敬的两个礼拜完毕,我就再也没有往过舞会。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的处境和那种情形很有点类似之处。我不能不承担那种荒唐的后果,以称心那些把那项大奖授予我的先生。从那以后我几乎连一次摘访也未曾承受,当然也就是能够理解的了。其时我没有承受亲身到斯德哥尔摩领取奖金的邀请。关于那些其实不领会我的天性和我的著做的人,我的那种立场至今难以想象。”

人们颂扬怀特的做品,同时也愈加迫切地想熟悉实在的他。对此,怀特则表达,“要夺在任何一个家伙给我下定论之前”向世间交出谜底,于是后来脱手创做了那部自传。“回到伦敦之后,我陆续写那本糟透了的书。在那一段思疑人生价值、悲观而又比力平静的日子里,我对本身和正写着的那本书越来越不称心了。我末于决定到纽约往。至少比及我的同龄人起头应征进伍时再回英国。也许那时候那本书便能水到渠成——能够把它交给出书商了。假设我是英国人,那时是禁绝分开英格兰的,可我是澳大利亚人,他们仍是给我办了签证。分开澳大利亚到剑桥上大学之后,我便再也不想回往了。而此时此刻,我却用着澳大利亚护照。来那儿之后,每逢惧怕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想陆续待在美国。许多伴侣也劝我留下,包罗一位我相信原来能够成为我生射中的另一半的人。外表上看,纽约没什么改变。富贵的市道上,能够看到从欧洲逃来的比力幸运的难民,还有从英国来的富有的逃兵。更大的改变仍是我本身。心中的歉疚把我搞得火气很大,特殊爱打骂。我白日工做,写那本在我眼里并不是必须的书。漫漫长夜,无处消磨,只好一家一家地逛酒吧,有时候一小我,有时候跟一帮伴侣。我常在他们身上发泄心中的愤激,弄得伴侣们不能不踢我的肋骨,让我从东区某条街沟边爬起来。他们之所以还理解我,我想恐怕仅仅因为我是做家,又是外国人。”在《镜中瑕疵》中,怀特如是写道。

1970年代后半,似乎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牵扯怀特回忆他的人生、讲述实在的本身,他也更多地参与到澳大利亚的剧院、社会、政治生活之中;他起头动手创做晚期的杰做《特莱庞的恋爱》,比其他做品更深进怀特的自我;他方案了一系列前去早期做品的故事发作地的游览,间接或间接的拾起与浩荡的怀特家族的联络,在深邃的记忆迷宫中一边摸索一边留下标识表记标帜,似乎就是在为那幅展示他一生的“自画像”搜集素材和颜料。

1979年8月,怀特对一位伴侣说:“我‘画了’一些涂鸦,算得上是某种自画像的自传。”10月,一份来自家乡的邀请不期而至,也许是亲人们试图修复与怀特疏远而冷漠的血缘联络。显然,那一趟游览在必然水平上纾解了怀特不断抱有的被家族、家乡排斥的伤感,以及压制的思乡之情,似乎他本身的心灵邦畿末于拼上了遗失已久的碎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作和远赴北非战场的履历更是他的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创伤。那点怀特在《镜中瑕疵》中书写得固然平静,却让人无法漠视孕育此中的风暴。固然他在英国皇家空军担任的仅是检视信件、撰写陈述的工做,但仍然令他曲面了战争的残暴和文明被摧毁的深潭。他在战场上曲面烧焦的尸体,仍然要在他们的遗骸上搜刮文件;他遭遇仇敌的枪林弹雨,牵强逃生,只是嘲讽对方枪法禁绝;他三更逃一一只参军中逃离的山公,丢失在戈壁的月光下,感慨那是一个“末于逃脱了某种命运的时刻”。在《二战后复员到伦敦》中,怀特不无遗憾地写道:“我复员回到伦敦郊区。记忆所及,我的所有活动与转折都从那里起头。不外那一次不是在哈罗,而是在阿克斯布里奇。空军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套一见水必定缩得有失体统的衣服、一双纸底鞋、一顶挺硬的毡礼帽、一件雨衣和一个纸板手提箱。(我试用了那几件礼品,后来便收躲起来,做为小我陈列馆的展品不断放了好几年。)做为一个复员军人,比那些物量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他们又捐赠了我处置脑力劳动的自在。我的创造力在履历了战争岁月凝冻而成的缄默之后,如今又熔化了。我在维多利亚大街买了一大捆大页书写纸,便关在伊伯里街兼做书房的卧室里起头伏案写做了。我先写的是长篇小说《幸福谷》。履历过‘干旱’的年月,我写那部书的时候,很难说是文思如潮、趁热打铁。相反,就像从一个完全目生的处所,一把一把地摘取其实不熟悉的工具。那本书中有一些素材来源于我以前写的一本没有出书的长篇小说《阴沉的月亮》。有的情节则是回忆过往的生活,而且对阿谁典型情况加以根究之后从头构想的:莫斯维尔的牧场,我小时候念书的那所预备学校对面阿什比山的火山口处神异的房子,莫斯维尔和鲍勒尔之间的莫里斯夫妇名为布朗利的住房,新墨西哥桑格雷克里斯山脉中布雷特家房子的提灯。写那本小说的时候,我必需起首突破那几年在空军队伍写只重视事实的文件与陈述而养成的习惯。那种玩意儿更接近新闻报导,而不容许逃求所谓艺术实在。我醒心于开垦一座期看已久的、词汇与觉得的大花园。”

在自传的最初一部门收录了一些怀特晚年的生活漫笔,此中既有他应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之邀参与晚宴的妙闻,也笔录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晚拒不出门承受摘访的强硬,以及他对澳大利亚掩躲不住的深入的爱与忧思。那是一本毫无保留的自白书,就像怀特在最初所写的那样,“想把履历过的一切都呈献给我的读者”。一小我审阅本身的灵魂,就像照镜子。但同时,那面镜子并非完美无瑕、巨细无遗的。怀特描画那幅讲述本身漫长一生的自画像,不如说是对着一面有瑕疵的镜子自我审阅。漫长一生中描画无数动听的故事长卷,就是为了可以在那面带有瑕疵的镜子前与自我息争的一霎时。也许,我们每小我都是如斯。 (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0
回帖

在似水流年的回忆中,怀特自述影响其文学创作的人和事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