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丰“第一寺”

4小时前 (19:43:08)阅读2回复0
dyyh
dyy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550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019
  • 回复0
楼主

文|王继臻

古镇丰利,不知从什么年代起,就传播一个说法:“先有大圣寺,后有丰利镇。”

古丰曾经以庙多而闻名。昔时位于北盐河边的大圣寺,相传建于唐代,在当地人心目中地位甚高,也堪称丰利的汗青地标。大圣寺供奉来自西域的高僧——曾在江淮一带治水、解苦救难的僧伽僧人。千年庙宇,历经沧桑,处所志记载清代丁昌会等信寡曾停止最初一次捐修。对此,有人持有差别观点,理由是修志时,误将立发桥(今属海安)的丁昌言等人于光绪三十年捐修本地的大圣寺张冠李戴。清末到底有未重修,其实不影响世人对丰利大圣寺的最初印象:三阙券门并列的门殿风气新颖,寓意修行佛法以信、解、行为象征。主殿供奉高约丈余的僧伽座像,雕塑精巧,法相持重。瑞烟萦绕中但见正梁镌有楷书:“大唐开路前锋尉迟宝林监造”。院内两棵四人合抱的银杏,一南一北,茂盛苍劲,好像两把巨伞从空中将殿宇覆盖——一切皆彰显寺院的古朴与持重。

其实,“先有大圣寺,后有丰利场”的表述更准确。丰利催煎场大约建于南唐升平至北宋开宝年间(937 —975 )。而当地煮海汗青悠久,至少上溯到中唐期间,就已亭场遍及,煎事红火。因而大圣寺可称得上古丰“第一寺”。

汗青上的江淮地域水患频繁,地处海阪的丰利,居人大多以渔盐为业,终年在海水中劳做,不免不遭到海潮的侵袭,“小民贪天冀幸免,往往牺牲殉海若。”面临天然灾害,人们显得非常无法,转而盼愿得到神灵的庇佑!

僧伽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年少在本土落发,为僧后誓志云游。唐高宗龙朔初年(661 ),他沿丝绸之路踏上前去东土大唐的行程,始至西凉府,先游两京,再历江淮,登即挂单于山阳(今淮安)龙兴寺。其后他的脚印踏遍江淮大地,在弘法的同时,助民治水,为人治病,很受各地苍生的欢送与爱崇。中宗景龙四年(710 ),僧伽在洛阳荐富寺圆寂,世寿八十有三,后回葬泗州城,并建灵塔安顿。唐宋期间,颠末释教界的助推和皇家赐谥荣贶,所谓“泗州佛”僧伽又被演绎为看世音的化身,在江淮民间鼓起一股崇敬热。

展开全文

图一,宋刻大圣僧伽像

古代皋东各盐场都曾供奉僧伽,掘港西南范公堤上有名的烧香炉儿,旧即为大圣院。栟茶通济桥旁建有大圣塔。本场除了大圣寺,在东街寺河上,还建有专奉僧伽的石亭桥——拱圣桥(后称人顶桥)。邻场马塘亦不破例,据《马塘镇志》:“西方寺原为大圣教寺,又称大圣庙,系唐初尉迟宝林监造。……院内有古银杏树两棵,粗可两人合抱。”那与丰利颇有类似之处,看来大圣寺不只古老,且来历非凡!

尉迟宝琳(609 —662 ),字元瑜,河南洛阳人,唐开国名将、鄂国公尉迟融(字敬德)之子。《旧唐书》《新唐书》均未为其立传,故生平事迹不详。据1971 年出土的《尉迟敬德墓志铭》,尉迟宝琳官至银青光禄医生、上柱国、卫尉少卿。唐代的卫尉寺属朝廷的九寺之一,为掌邦国器械文物之政令的机构。少卿为佐二,从四品衔。按其职掌,监造全国御敕寺庙当是份内之事。相传,位于辽宁瓦房店的庙宇宝林寺,就是唐贞看年间,太宗李世民命行军工兵督总管尉迟宝琳监修的。然而,按现有史料考证,当僧伽灭度的时侯,尉迟宝琳其人过去世近五十年。一个先逝往的人怎能为后逝者立庙呢?那显然不合常情。也许只能如许阐明:汗青上的尉迟宝琳确实奉敕监修过寺庙,而皋东一带的大圣寺启建时间响应较早,最接近阿谁年代,所谓敕建,并不是尉迟宝琳亲身监修,实乃建庙者托名之举,那在其时是一种通行的做法。因而凭寺庙正梁上镌刻的一排文字,就揣度其始建的年代,显然是不克不及成立的。

丰利大圣寺早在上世纪中期就遭到损坏,因为史料难觅,又贫乏碑碣诗文之类的佐证,要考证其立庙的详细年代,无疑是一道难题。2015 年,跟着那座千年庙宇拉开复建的序幕,因为此庙与古镇汗青文化联系关系度高,故从头引发人们对其汗青沿革的存眷与切磋。

明代《两淮运司志》是最早载有相关信息的专志。在丰利场的章节中有如许的记载:“大圣院一在场址,一在便仓近河坝。”又“郑公坝在便仓大圣院西。”

图二,弘治《两淮运司志卷之六.丰利场盐课司》

时称大圣寺为大圣院,且本场大圣院有两处,一在场西古郑公坝四周的便仓旁,一在场司所在地——丰利。专志中对本场的东嶽庙、实武庙等古寺启建年代均有记载,而对大圣院却语焉不详。再查同时代的处所志。嘉靖《重修如皋县志》(天一阁躲明代方志选刊续编),那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在卷二“建置. 寺看”部门有如许的记述:

“谷清寺,唐元和中僧行满建。大看看音教,宋大看中僧觉义建。东大圣院,宋咸淳中僧宝信建。西大圣院,宋建炎中僧道清建。三溪教庵,宋元丰中僧如清建。上五寺院俱沿海乡。”

那么:“沿海乡”又在哪里呢?

在县志的卷一“区域. 乡镇”部门,有以下表述:

“乡镇,近廓曰厢,厢外曰乡,本县市廛工具南北曰四厢,厢有命名,民无定居,田宅皆错在乡都中。”

又言:乡,南曰江宁,西曰不变,北曰赤岸,东曰沿海。乡以下又分若干都。乡之外另设镇与场(场建造上属两淮盐运各分司——笔者注)。那是明代如皋县建置的根本架构。由此能够揣度,所谓沿海乡即指皋东沿海包罗丰利、掘港、马塘等三场在内的地域,在那里它是一个区域概念,而非特定的地名。

因而,以上五寺就散布在那三场合在的地区之中。此中谷(国)清寺在掘港,年代最早,因与唐开成年间日本遣唐使团行迹有关,近年遭到学界的存眷。而两座大圣院,县志与盐法志记载完全一致,明白均在丰利场,此中《如皋县志》载东大圣院由僧宝信建于宋咸淳中,即南宋度宗赵禥年间(1265 —1274 )。西大圣院由僧道清建于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中(1127 —1130 )。按明代的记载,西大圣院开建早于东大圣院100 多年。但东大圣院距今也有近八百年的汗青,同样称得上一座庙宇。但令人不解的是,启启建年代离丰利设场已过往近三百年,当时大宋山河即将易主,那与丰利人的传统认知相往甚远,值得商榷。

西大圣院座落在古坳四周,建于两宋更替的建炎年间,当时,南宋为保住残山剩水,养了很多戎行,为筹饷便在两淮扩建盐场。丰利场的副场——“西场”正兴于当时,为了当场收贮转运盐斤,不单在那里建了便仓,后来还在四周修了大圣院、迮王庙两座寺看。东大圣院则建在场司所在地的镇区,尽占天时、人气之势。然而主场之庙却比副场之庙晚建130 余年,同处于僧伽崇敬的鼓起期,明显不符协做为古盐场丰利的文化汗青布景。

根据清嘉庆《两淮盐法志丰利场图说》:丰利于诸盐场名最古,场界在如皋县地……按《旧唐书》,唐文宗大和五年(831 )析海陵之五乡置如皋场。故《大清一统志》明白提出,“如皋场,唐置,即今县治。然则丰利等当即在五乡之中。”因而,丰利在古淮南各场中的汗青地位是无可置疑的。

再回到大圣寺启建年代。同是《两淮运司志》,对马塘场却有记载:“大圣院,场东,宋景祐年间僧道成建,洪武二年僧永实重建。”马塘场南边临海,设场较晚,撤场较早,煮海汗青远不及丰利。但同样面对潮灾的困扰,也跪拜僧伽。立庙为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7)。而按县志的记载推算,丰利东大圣院与之比拟,却晚建230余年,显然是不合常情的。

图三,复建中的丰利大圣寺

据宋《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传》记载,周世宗攫取泗州后,便呈现了“全国凡造精庐,必立伽实像,榜曰‘大圣僧伽僧人’”的情状。良多人认为那是周世宗的诏命。对此,胡恩泉先生在《大圣古丰》一书平分析:“详其辞意,因僧伽托梦降周,保全了一州生民,于是才呈现了普遍建庙立像、供奉僧伽的情状。显然那应该是“民间造神”的成果。而就在那个期间,丰利大圣寺扩展其规模,成为一方宝刹,那却是瓜熟蒂落的工作。”按此看点,并综合前文阐发,能够判定,南宋咸淳年间,僧宝信对东大圣院应是募修而不是启建,丰利大圣院正式始建年代应该前推。。

大圣寺被称为古丰“第一寺”并不是臆造。当初它曾是一代代盐民拜托自信心的净土,后来院内两棵银杏笔直生长,耸进云际,又成为一茬茬渔民出海进海的“航标”,它见证了太多的人世沧桑。然而在“居人争煮海,茅舍尽沿溪”的古代,先民们对心中的偶像顶礼跪拜,起初所立寺院,也许就是一楹茅舍,一尊泥塑。即便茅舍成为“精庐”后,也不知颠末多少荣枯。南宋度宗咸淳年间,鼎祚难继,大厦将倾,丰利场此时竟迎来一波造庙的飞腾,先是土山下大兴土木,开建东嶽庙和祖师庙。继而僧宝信募修大圣院,阐了然其时两淮盐区还颇为富贵。然而世事无常,到了明代,大圣教一度香火萧瑟。嘉靖三年(1524 ),因社学久圮,其时官员亦有劝民教化之责,如皋知县梁乔升改丰利大圣院建社学四楹,取名“敦风”,时为如皋县十五所社学之一。从此,古寺里的朗朗书声,渐渐盖过了以往的钟磐声。再后来,又不知颠末几岁月,社学易址,寺庙香火又渐渐复兴。

就如许,大圣寺陪同丰利场走过了千年过程!

温 馨 提 示

做者稿酬全数来自于赞扬,如赞扬不敷20元,回平台,如超越20元,则20元以上的部门,80%给做者(特殊阐明:赞扬的微信号同一利用安之书馆老刘的微信号),20%做为平台的庇护费用。假设文章发布的第一天(24小时)阅读量就破千的,额外奖励40元;超越两千的额外奖励80;三千以上的额外奖励200(稿酬和奖励将在文章推送一周后通过微信发出)。

0
回帖

古丰“第一寺”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