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张家名儒林
智门佛院有帝君
天马南峰遗胜迹
苎溪东岸诵德音
做为厦门两大古代文明流域之一的苎溪,她流经集美全境,滋润着后溪、灌口、侨英、杏林、杏滨等镇街区域。所谓“古代文明流域”,当然离开不了宗教信俗文化。早在唐宋期间,从泉源的山巅到进海的溪岸,苎溪流域东岸就有“一寺三院”和浩瀚神庙环伺其间。亦即上游建于五代期间的定琳院、中游建于北宋的看音寺、下流建于唐代的圣果院;还有偏离苎溪稍远,建于宋代的南峰院(元代改名智门院);以及沿线灿若繁星的宗祠、道看、宫庙等等。
所谓寺院,一般指释教场合,源自我国古代的官厅喊法。好比负责审讯的“大理寺”、掌管宗庙礼节的“太常寺”、专职牧马的“太仆寺”等等。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洛阳,最后住在招待外宾的“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为佛事场合,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院即禅院,一寺之中能够有若干院;后来,建筑规模较小的寺也称之为“院”。
展开全文
按理来说,既然名曰寺院,那即是主祀佛祖菩萨的场合了;但位于集美区天马山南峰的智门院里,先前主祀的却是保生大帝吴本,以及儒道合成、掌管读书人功名禄位的“文昌帝君”。更有意思的是,建立智门院的集美板桥张家,堂号上鲜明写着“儒林张氏”,意思是标榜本族乃儒家学者之群,交往的都是读书人的圈子。
此事说来话长。
据《晋台宗祠及其姓氏源流》材料展现:进闽张氏乃三国期间的张昭之后。晋恭帝时(386-421年),其子孙有张炜者,时任中书令,奉国相刘裕指使鸩杀恭帝;因忠心不忍,自饮毒酒而死。随后,张炜一派被迫迁移晋江一带。唐僖宗时(862-888年),张炜后嗣张延鲁助力王潮兄弟攻下泉州有功,得封“御史医生”、 “护军副使”、“护卫将军”等荣衔。因而,张延鲁被泉南张氏奉为开闽鼻祖。而创始“儒林张氏”的,大致在宋代初期,乃张延鲁的后嗣镜斋;他生了九个儿子,分收九房。集美的那一收,是老六张恭派下,传到第九世时,分居到今天的侨英街道一带,名曰“板桥”;昌盛期间有“板桥廿四社”,散布在如今的集美区叶厝、浒井、东安一带;后来又跟着“过台湾”、“下南洋”大潮奔向海外。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栖身在台湾和海外的“板桥”儒林张氏后嗣至少有两万多人。
那么,板桥张氏为何暗号“儒林”呢?
本来啊,张镜斋家族自宋初开基之后,就极为重视耕读传家的传统,族谱里面阐明说:
“惟耕读业,罕工商,而得称为泉南著姓者,则以书香绳绳藉有起身云尔。”
大请安思是说:张家子孙只运营农业和文教,少有做生意和处置手工业者,靠的就是耕读传家而成为泉州看族;凭仗的是绵绵不停的书香和小心隆重看待起身,故以“儒林”做为堂号。
“绳绳”一词,既有描述接连不竭、绵绵不停的意思;又有小心警惕、隆重行之的意思。好比庾信《周祀圜丘歌》曰:“思虔肃肃,致敬绳绳”;《管子·宙合》也说:“故君子绳绳乎慎其所先”。用今天的话来说,张家以“儒林”做为堂号,就是期看子孙后代不忘初心,谨记以耕读为起身之本,重视建构张家的“读书人伴侣圈”。
不论是古代仍是今天,要建构一个优良的“伴侣圈”缺不了三个要素,那即是:
备受崇敬的“偶像”、备受赞许的“人设”、备受欢送的“群主”。
板桥儒林张氏要的是读书人的圈子。于是,他们在乾隆甲戌,也就是1754年扩建智门院的时候,在院后另建了文昌祠;请来了读书人顶礼跪拜的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即文昌星,又称更生永命天尊、梓潼帝君、雷应帝君、七曲灵应天尊、保德宏仁大帝、宝光纯一天尊,全称“九天定元保生扶教开化主宰长乐永佑灵应大帝”;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
有一点必需指出的是,历代中国文人之所以跪拜文昌帝君,包罗集美板桥人祭奠他的目标,绝不单单是单纯的祈求功名成就;更多的是强调立德树人的目标。在传说中,文昌帝君有屡次化身进世为士医生,为人宅心仁厚,为官清正廉正,因而遭到历代读书人的普遍爱崇。
诚如《文昌帝君阴骘文》所云:
“吾一十七世为士医生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天穹。人能如我故意,天必赐汝以福”。
《阴骘文》是道教惩恶书,以通俗的形式劝人行善积阴德。所谓“阴骘(zhì)”,意思是黑暗使不变;也就是孔子说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倡导无前提搀扶帮助人、无诡计救助人,但求默默地对社会有付出,对国度有奉献;放弃光说不练,好大喜功的假把势,那就是“阴骘”的表示。
那段话大意是说:“我(文昌)一十七世是读书当官的,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寡和部属的事。时常处理他人的困难,接济他人的贫苦,同情他人的伶丁,而且容忍和原谅他人的过失,普遍地行善积德,上合天心。有人假设像我如许有好意肠,上天肯定赐福于他”!
文昌帝君虽被列进道家仙人系统,但不论是民间传说风闻仍是《阴骘文》所说,他都不像是传布道术的,反却是彻头彻尾的儒者,是劝导世间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全国的读书人。无怪乎《左传》要说:
神,伶俐耿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文昌帝君”之所以成其为“神”,是因为他能闻见明辨、耿直爽快,且持之以恒;可以按照人民的意愿行事。那不只是神的美德,也是人的美德,更是中国历代常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精神回宿!
到现在,张家的“儒林”之行,集美的“板桥”之名,千百年来跟着张姓移民散播国表里,成为维系乡亲朋谊的纽带,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港澳台同胞、海侨民胞回乡觅根、恳亲和文化交换……
德之永固,“百福骈臻,千祥云集”!
(笔者注:“百福骈臻[pián zhēn],千祥云集”,出自《文昌帝君阴骘文》尾句,意思是良多的福分一并到,良多的不祥一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