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喊.杜鹃在里面有什么含义呢?
在必修○3第二单元的诗歌学习中,就多次出现典型意象的分析,像《锦瑟》中的四个典故就是运用的多层意象的叠加来描绘了一个迷惘、失意又惆怅的意境,《登高》中也有“风急天高猿啸哀”,《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喊”,《蜀道难》中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一系列的意象的营造,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表达诗人悲伤的情怀。
这四句诗中有关杜鹃意象的运用就有三处,猿的两处,可见频率之高。像这样的意象特别是“杜鹃”的意象不仅是唐人喜欢用,又如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秦少游《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冷,杜鹃声里斜阳暮。”在曹雪芹的诗文里我们依然可以听到“杜鹃”的啼血悲喊声:“杜鹃无语正黄昏”(《葬花词》)、“一声杜宇春回尽”(《桃花行》)。
杜鹃究竟蕴涵了怎样的意义呢?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喊,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假如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看帝啼鹃”的神话传说。看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喊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回。”杜鹃的啼喊又似乎是说“不如回往,不如回往”,它的啼喊轻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进翠烟啼,昼觅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回。
”由此可见,杜鹃鸟或花都带上神话色彩,寄托了诗人伤感和无尽的哀怨,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