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苏州路76号,一座建造于百年前的汗青老建筑巍然屹立。
一侧是苏州河,另一侧是同样充满汗青底蕴的黄浦区外滩源,那座老建筑就是近年补葺完成的原上海荡舟俱乐部。
百年前达官权贵参与荡舟活动的会所,百年后成了人人能够随时走进的滨河休憩空间。
最新开展的《上海屋檐下——解放日报城市旧改影像志》展览,抉择上海荡舟俱乐部原址的户外泅水池区域做为展区之一。
它与紧邻空间——协进大楼、圆明园路步行街等两个展区,展陈了近百张展示上海旧区革新汗青历程的解放日报珍躲底片。
1956年2月8日,七宝镇老宅角农人陈德根家有了电灯,工人共为全镇农人拆上了1500多盏↓
1958年8月21日,黄浦区成都北路西邻里居民一朝晨就起头了大拂拭↓
1964年7月,位于原闸北,昔时上海有名的“滚地龙”蕃瓜弄迎来旧改,居民移进了政府拨款新建起来的五层楼房↓
1974年,记者将镜头又一次聚焦在蕃瓜弄。在照片中,蕃瓜弄的小楼前建起了大马路,路两侧绿树成荫,路上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1989年4月28日,河滨大楼10层一半以上居民漏水。1077室房内摆满了盛漏水的盆、桶。↓
1992年9月29日,百岁画家墨屺瞻的家,白叟正招待来看看的静安区副区长。↓
1998年,普陀“三湾一弄”即将动迁革新。↓
2018年,昔时的棚户区潭子湾和潘家湾,已成为颇具规模的中远两湾城。↓
2017年,嘉兴路街道张桥基地旧改项目启动。上海爷叔陈阿林带着邻人,将八仙桌从二楼窗户缓缓吊下,珍躲了半辈子的家具要跟着他“住”进新房了……↓
2020年6月,地处汗青风貌区的虹口区山寿里地块旧改生效,摘用了政企协做新形式。67岁的李金凤,坐在住了20多年、仅9.8平方米面积的亭子间,看着门外的一方天空,神驰着旧改后的生活。↓
2021年7月31日,唐新华、高林林夫妇首批拿到新房钥匙。上世纪70年代成婚时,他们住的是11.6平方米的房子,厨卫与邻人合用。2019年12月,按照“恢复建筑原貌”原则,曹杨一村启动新一轮整体创新革新,提拔栖身操行。↓
本南从现场展出的近百张老照片中拔取了一部门,给各人先睹为快。
一张张老照片,似乎汗青的菲林,在冲刷液中渐渐显影出上海人民关于“住”的记忆。
展览于外滩源圆明园路步行街、协进大楼和荡舟俱乐部户外泅水池区域举行。
感兴致的伴侣无妨往外滩源走走,回忆发作在“上海屋檐下”的“我们的故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