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东汉末年,徐晃跟从杨奉讨贼有功,从无官职被提拔为骑都尉,完成了从做吏到当官的量变;说服杨奉护汉帝东回,由无爵位被敕封为都亭侯,实现从为官到进爵的量变。
徐晃讨贼时,恰是李傕、郭汜独霸朝政之际。为此,徐晃讨贼,就是讨反对李傕的人或权力,而非讨叛逆皇帝的人,更不是平倾覆朝延的权力。所以,贼的界定,对徐晃而言,危害所依附人及权力的利益,就是贼,是反贼,是必听号令往征讨。徐晃进言时,恰是杨奉、李傕关系交恶之中。因而,徐晃进言,就是进求得杨奉的利或人命,而非进谋觅皇帝的利,更不是逃匡扶汉室的目标。所以,言的划分,对徐晃来说,有利于所仰仗人或权力的权益,就可言,是劝导,是必尽全力往说服。
兴平二年(195年)七月甲子(《资治通鉴》记,因195年七月为庚午朔,无甲子,疑甲午之讹。),汉献帝出长安,起头东回,渡过黄河,十一月至东岸的安邑(县名,属河东郡,为郡治,治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时,徐晃因护送有功,被封为都亭侯。
都亭侯,东汉置,为亭侯的一种,位在乡侯下。据东汉说法:在乡之亭称野亭,在城之亭称都亭。唐朝李贤在《后汉书·卷十·皇后纪》中注说:“凡言都亭者,并城内亭也”。为此,“都亭”在任何一个城都有的。故徐晃被封都亭侯,应在安邑县内。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甲子(初一),汉献帝抵达洛阳,历时一周年且历经磨练及九死一生,走完长安到洛阳的区区八百里路。《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是如许记载徐晃劝导杨奉回顺曹操不成: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回太祖;奉欲从之,懊悔。
徐晃之所以会再次劝导杨奉改动立场,是因为如下原因。
其一,情况迭变。
在长安,只要李傕、郭汜独霸朝政,仅视皇帝及百官如权利争夺的筹码;在东回途中,后有李傕逃兵,前有山河险阻,内有护送将领不合,外无处所诸侯勤王;到洛阳,汉献帝虽离开李傕的魔爪,但情况愈加恶劣,如洛阳内已被董卓烧为白地:上无寸瓦,百官只能披荆斩棘而依墙壁;下无尺地,官员只得摘野菜而裹食腹。洛阳外已无人听命皇帝:州郡长官不肯进贡;割据诸侯不愿勤王。更为可悲,朝堂上原护送汉献帝的诸将不合,特殊是韩暹、董承在洛阳争权夺利日益白热化。因而,徐晃甚至官居车骑将军的杨奉都要面临迭变的洛阳情况。
其二,形势谲变。
汉献帝进进洛阳后,护送汉献帝的有功人员又呈现不合:先是大司马张杨分开洛阳回河内(郡名,属司州(又称司隶校尉部),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雒阳北百二十里)拱卫洛阳,后是徐晃就跟从杨奉出京驻军梁县(县名,属河南尹,治今河南汝州市西南,雒阳西百六十里)护卫洛阳,而韩暹、董承二人留在洛阳庇护皇宫。在洛阳,原白波军将领韩暹仗着从曹阳(地名,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护送汉献帝回洛阳有勋绩而飞扬跋扈;原西凉军阀部将董承对韩暹的所做所为非常厌恨,又因权力不如韩暹,无法与其争个高低,就暗里派人召请在许昌的曹操前来洛阳,以便加强董承的实力。《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孝献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公元一九六年)》记述:韩暹矜功专恣,董承患之,因潜召操;操乃将兵诣雒阳。为此,徐晃及其效劳的杨奉都无法回避谲变的洛阳形势。
徐晃之所以会劝导杨奉投靠曹操,是基于此时的洛阳情况及形势,是在变中求保存,求开展。
笔者按:通权达变,指随客看情状的改变而改动办法,不死守常规。徐晃,虽官小言微,却赤血丹心,以至看透汉献帝东回洛阳后的变化多端的政治形势。在云谲风诡的政治情况中,徐晃又一次做出劝导杨奉投靠曹操,以求得国度的不变。正所谓:爱国不分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