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讲述 : 人应当效法天地的盛德

2小时前 (01:32:57)阅读6回复0
dyyh
dyy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6221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2443
  • 回复0
楼主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斯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六合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意外。六合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六合之道 ,何以可以在 永久强壮而运行不息呢?因为六合宇宙万物,始末有一个无形无相而生生不已的中心动力的存在,它在人道生命的精神心意识上,就是诚之至诚的感化 。所以他说,因为有“ 至诚无息”的性德,才挨次产生六合宇宙时空长存的永久性,“ 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然后再来自行阐明构成六合的现象,便有“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斯者不见而章 ”,阿谁能形成万物而使它彰明显著的功用是无形相,看不见的 。“不动而变”,阿谁能使万物有生命原动力的功用,从外表看来,似乎没有动做,底子没有动过一样。“无为而成”,因而,人们只是觉得它是什么都没有做过,一点都无所为似的。事实上,万物都是由那种似乎是不明显、稳定动、无所为的功用中而构成的。“六合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宇宙万物的构成和存在,只是一个功用,所谓不贰就是一。“则其生物意外。”阿谁独一不贰的总体功用,它能生万物,但你是无法揣测称量它的。总之,六合之道,只要六个明显的现象和感化,那就是“六合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如斯罢了。

接着,下文即是阐明六合生物载物的“博厚”、“高明”“悠久”的德性,提醒人应当效法六合的盛德。最初举例,用周文王的学养和德业做楷模,阐明由人道而达天德的做为。

今夫天 ,斯昭昭之多,及其无限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山)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 一卷石之多,及其广阔,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躲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意外,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认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认为文也,纯亦不已 。

如今我们仰头看天,可以用肉眼明大白白看到的天空,只要那么多。事实上,天体是无限大的,甚之,在太阳和月亮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星球和银河系统,那些无量无数的星辰,都是和我们面前所看到的天空联络在一路,构成人类肉眼所看见的一幅天体图案。所有万物,也都在它的盖覆之下。

至于我们所安身的大地 ,它本来的土壤,只要一小撮那么多。但由无限数的小撮土壤,凝积成为极其广厚的地球,它就能运载那么多的山岳而不加重,振动江河海洋的奔腾而不过泄,同时又负载万物在它的空中上生长 。

我们再看看那些地球上的高山吧 !它本来也只是一些小石子所卷成的大石块,但由无数的大小岩山堆积成了广阔的高山,“ 草木生之,禽兽居之 ”,并且还贮蓄了许多宝贝的矿躲。

至于地球上水啊 !它的来源,原来只要一小勺之多,但它储蓄积累成江河海洋以后,那些水族的生物,如鼋、鼍、蛟 、龙、鱼、鳖,就都在它的范畴中保存,并且繁育了许多人类财贿的资本。

所以《诗经》所载《周颂·维天之命》上说:“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那是说上天对所有生命的功用,那实是太奇妙而深邃莫测了。那就是“天之所认为天也”的高尚伟大,其实没有什么能够用来描述它了。同时,《维天之命》诗章上又说:“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那是说文王的德性和对文化的奉献,好像天一样的博厚和高明。那也就是对“文王之所认为文也,纯亦不已 ”的更好赞颂。

然后总结以上的理念 ,文章语气一转,便提出“尊德性”、“道问学”、“致广阔”、“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六大道行,甚至“温故”、“知新”、“敦朴”、“崇礼”四重道德的重要 。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节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阔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朴以崇礼。是故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那是用来阐明由人道学养到圣人之道的境域 ,那是极其伟大的德业,好像六合一样的高尚,可以洋洋洒洒而发育万物,实是优优大哉的事功啊!所谓“礼节三百,威仪三千”的精神和感化,必需“ 待其人然后行”。礼的精神是通于性灵天然的法例,不像后世重视法治的感化,只要使其到达合于法治的固定要求就能够了。所以说“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假设没有实正涵养到明心见性的至德境域,那就达不到凝然静定在率性之道的功用 。因而需知君子之学,需要先 “尊德性”(明心见性),同时而“ 道问学”(学问涵养)。因为“道问学”(有学问),才气到达“致广阔”(大白形而上的哲学范畴) 。因为“尊德性”,而明见心性的体用,才气启发道智极尽精微的学识(天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范畴),然后才气做到“沉着中道”的“中和”境域,如许才是极其高明而道行中庸的涵养。至于学问之道,需要先能复习汗青文化的典故,然后才能够推知时代的将来导向。 但做人要敦朴平易,处世要崇拜礼义。可以做到如许,固然位居世人之上,也不自骄;位居人下,也不自大。生在国度有道的时代,一切言行,也足以有兴邦的奉献;生当国度无道的时代,就默默无闻,自求容身罢了。 所以在《诗经·大雅·丞民》第四章中就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就是那个意思。所谓“洁身自好”那一名言的由来,是出在《诗经》。各人所熟知三国期间的诸葛亮,在他的名文《前出师表》中,说到本身隐居南阳的期间,“臣本平民,躬耕于南阳,苟全人命于乱世,不求贵显于诸侯”。他其时的那种心境,就是那两句诗的境域。

讲到学养的四重道德以后,又引用孔子所告诫的几句话,再加正文,阐明“时”和“位”的重要。那也等于是告诫学者“识时务者为豪杰”的名言。

子曰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 ,反古之道,如斯者, 烖(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轨制,不考文。今全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做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敷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

那是引用孔子的名言说 : 有的人不大白本身实的是愚笨,但心有我慢的 癖好,认为自已对世间是最有用、最有奉献的大才,似乎是当今世界,舍我其谁的气焰。固然本身还处在贫贱的地位,因为心有狂 妄自尊的癖好,挠到一点,就要煞有介事, 私行擅权做主。甚之,明明是保存在现代的世界上,却 偏要做复古反古的事。从大的汗青事例来说,西汉论末年的王莽,硬想恢复周造和井田轨制。北宋期间的王安石,也同样有那种心态,要想实行古造而改动其时财经和税收,期看做到富国强兵。甚之,如日本在明治维新的先期也有人大唱“王政复古”以抗拒西洋文化。最初都是合了孔子那句话:“ 如斯者, 烖(灾)及其身者也。 ”我们须知孔子的思惟,是连结延续传统文化的精神,但不附和复古,他是主张要适应时代的潮水,掌握时势的改变,参酌古今之变,而成立人道文化的社会。但孔子也不附和完全否认传统的反古做法。所以他又说了“非天子,不议礼,不轨制,不考文 ”三个原则。因为要改动社会,构成一个新的时代形式,非要有天然的时势赐与时机,人心回向拥护,做到在位当权的实正圣明天子,如周文王或周公一样,才气来“议礼”(议论古今文化的得失,然后创建一套承前启后礼的文化规模)。同时参酌古今,创造一个简明而缜密的轨制,成立新社会文化的精神和次序(仪礼)。而且要考据精详,成立对人文社会有利的文艺和法治等风俗。

因而 ,子思又加阐明说“ 今全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了,但“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做礼乐焉 ”。那是阐明春秋战国末期列国诸侯君相的情形。有的固然在位当权,但自忖学养和好事还不敷格,因而不敢创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礼乐文化。有的固然在学养上有道有德,但并没有当权在位,同样也不敢随意造造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礼乐文化。那也是同时阐明孔子在其时,虽有其德,但无其位的心境 。

摘录自《话说中庸》

南怀瑾先生著

注:以上章节摘录自南公怀瑾先生之述著,均有出处,请勿断章取义,欲贯穿实义,请参阅原著!我们期看能以此文章,给您增加一点点精神养分!若您喜好,请分享给您的伴侣,各人一路福慧双修、身体力行、文化传承!

祈愿国泰民安

欢送存眷,感恩传布!

0
回帖

南师讲述 : 人应当效法天地的盛德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