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借榻云林馆,卧听仙门风
时下,在书法界很是热闹,启事是“丑书”流行,我看陕西举办的一个国度级书法展览,获得金奖的做品,皆与我心目标“好做品”相往甚远,俱属异类,然而喊好声不停,当然,置疑之声也是多多,以至列为当今社会怪象之一。
我于书法自是外行,只能根据“法帖”识得一二,但如获奖的那类书艺,其实是看不懂,不敢乱说,但却由此想起一小我,其“丑书”也是横绝一世,他即是元末明初的文坛指导杨维桢。
对杨维桢那个名字是早就晓得的,良多年以前,湾岛曾发行过一套《岁冷三友》的古画邮票,此中一枚即是他画的《岁冷图》,于是,借助刚时兴的收集,查阅过他的相关材料,遂识得此人,趁便还晓得了明代的陈洪绶及夏昶,那仍是上个世纪的事了。
杨维桢《草书题钱谱》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道人,绍兴路诸暨州人,元代文学家,进士身世,曾任露台县尹,后寓居胥浦,即今上海金山,年74岁逝世。
他出生于名医世家,名字的出处为《大雅·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家境应该是很不错的。
其父曾依山筑楼,躲书万卷,四面遍种红梅,他兄弟便在此间苦读;因躲书楼依铁崖山而建,他遂以山取号,时人称为“杨铁崖”,又因他擅吹铁笛,所以又自称为“铁笛道人”。
杨家的家教甚严,曾有一个闻名的传说,为让儿子们学业有成,其父竟令他兄弟上楼读书,并将梯子撤往,每日派专人“辘皿传食”,那一读即是五年时间,如许的教导体例,怕也是古今难觅。
那笛子似乎折了,纪念馆也不修一下。
杨维桢自幼颖慧,他黾勉苦辛,朝乾夕惕,学业日渐精进,名闻乡里,皆言其日后必成大材。
以上,《元史》记为:“父宏,筑楼铁崖山中,绕楼植梅百株,聚书数万卷,往其梯,俾诵读楼上者五年,因自号铁崖。”
元人于科举不甚上心,进主中原后数十年未尝行科举之事,官员的擢拔亦是以蒙荫为主,辅之以推荐;所以,做为悬壶世家的杨维桢虽八斗之才,却是无缘仕途,只能四处游学,一方面增加了学识,另一方面则也大开了眼界。
好在后来在汉臣的一再要求下,元人末于开科取士了,杨维桢当然不会放过那一时机,以他的学识当然如十拿九稳般地一举拿下,时年他30岁;同期及第的,还有闻名的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
关于元代科举,在人们的看念中其实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正因为元人不重视科举,才招致了大量文人沉沦下僚,混迹北里,促成了元曲和杂剧的勃兴,那不克不及说不合错误,只是有些太偏颇和绝对了。
元人并非不尊重文士,只是对只知以“诗、词、歌、赋夸示于人”,而对“经世之术”一无所知的文人是极端地瞧不起,后期除权相伯颜擅权时停办了两次外,科举不断是以三年一次的频次停止,不断对峙到灭国之时。
中进士后的杨维桢,很快便被授以露台县尹,在元朝来说,那其实并不是处所一级的更高长官,因为更高行政一把手俱由蒙古或色目人担任,即所谓的达鲁花赤,所以,他那官当得也很憋屈,不久便遭奸吏抨击被黜。
据《元史》载,后来他又继任职钱清盐场司令,我是不晓得那个“司令”是何种官职,听来有些“高峻上”,但现实上只是个从七品的盐官,估量也是如“弼马温”般的“齐天大圣”,因为他因恳求减轻盐税不允,所以便心灰意冷,投印去官,便做了个散淡的江湖闲人。
后来他的为官履历便有些模糊了起来,似乎又参与了修订辽、金、宋三国史乘,在此期间所做《正统辩》一文影响很大。
所谓正统之辩,是指其时同时存在的那三个国度正朔的争论,做为江南汉族士子的杨维桢,当然是力挺以大宋王朝为正,故而洋洋洒洒地为之辩,此论文摘斐然,论证清晰,淋漓尽致,深遭到修史总纂官欧阳玄的赞扬,言“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
诸暨三贤馆之杨维桢
不外,最初彻底走出元中心,是因为得功了丞相达识帖睦迩,所谓何事不得而知,以杨维桢的身份,按说是够不到丞相那个级别之人的,不成能同其对话,我想,必定亦是因类似修史一类的事而产生抵触,事实,那达识帖睦迩也是学者型的高官,“读经史悉能通大义”。
杨维桢性格狷曲,行为放达,招致仕途挫折,在初级仕宦阶层上“十年不调”,最初好歹是被授了个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继升江西儒学提举,但因战乱受阻,未上任,那是他此生担任更高的官职了。
“有子贡倦而愿息之心”的杨维桢最末是走出官场,寓居金山,筑园圃蓬台,他个性强硬,不逐时流,曾书榜文于门,“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合错误,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
杨维桢《元夕与妇饮诗》
从榜文看,那杨维桢亦够矫情,他不是闭门谢客,亦非不与人交往,只是表达对他不喜好之人的一种立场;实则他经常统一寡志同道合者吟咏唱和,诗赋相乐,热闹反常;以至还设“应奎文会”,臧否全国文章,一时文人聚集,仿佛文士班头。
他亦喜好游山玩水,出行形式却大差别于一般文人,草鞋策杖,最多一二书僮相伴;他的动静就大了许多,书载其为:头戴华阳巾,身披羽衣,坐于船上吹笛,或唤侍儿唱歌,酒酣以后,婆娑起舞,认为仙人中人。
时值元末兵乱,烽烟四起,各地豪强纷繁割地自立,大元朝已是天柱将倾之势,他所处之地乃张士诚掌握,那张大王对文人是相当重视,那《水浒》之施耐庵,《三国》之罗贯中都曾聚于旗下,杨维桢文名甚重,自是其拉拢之对象,于是,张士诚遂遣弟张士德递上橄榄枝,然杨维桢拒而不授。
墨元璋立国,亦招其为官,他答曰:“岂有老妇迁就木而再理嫁者耶?”明显就是不给体面,墨皇帝不死心,再遣使相逼,无法之下往了南京,但是,往则往矣,然心实不甜,遂做《老客妇谣》,一抒不满之感。
“老客妇,老客妇,年行七十又一九;少年嫁夫甚清楚,夫死犹存旧箕帚;……老丑自有能养身,万两黄金在纤手。上天织得云锦章,绣成愿补舜衣裳,舜衣裳,为妾佩,古意扬清光,辨妾不是邯郸娼。”
想那杨维桢胆够肥,不只写那乐府让墨皇帝难堪,并且还威胁说:“皇帝以吾之能以能之,非殚吾所不克不及则否,不然惟有蹈海而死耳。”意思就是说,你墨元璋恃强凌弱,让我做我愿做之事,逼急了,不就是个死嘛,你看着办。
从形式上来说,那首诗属乐府中的“谣辞”,杨维桢写有良多如许的做品,也许如许新歌谣体乐府似的“清唱”,愈加契合他随意的心境,发扬更自在,更潇洒,所以,他是很愿意用如许的体裁。
诗的意思明白无误,就是不肯办事墨明王朝,因他名望太大,墨元璋对他也是迫不得已,只让他权充任纂修礼乐书的参谋,象征性地批示一下。
于是,杨维桢“留京百有一十日,俟所修书叙例略定,即乞回家。”墨元璋倒也没有食言,任其去处;他如宋濂所言,“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回金山潇洒往也。
但悲催的是,回往不久便生大病,倏忽而亡,史载,“至家,易箦,急撰《回全堂记》,掷笔而亡。”葬于松江县西北,一代名流,渐渐谢幕,宋濂特做《元故奉训医生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杨君墓志铭》以记之。
杨维桢居元末诗坛指导地位,但他的思惟颇为复杂,不象是在儒家传统文化中浸润时久的文士,也许是受东南沿海功利思潮的影响,他的思惟是有着很强的背叛倾向。
故而,明代诗文家,以平民召修《元史》的翰林学士王彝,间接将其视之为“文妖”,呵斥杨维桢是“裂仁义,反名实,浊乱先圣之道”,其做品是离经叛道,实是不为支流意识所容的异端学说。
杨维桢《实镜庵募缘疏卷》 部分
王彝之说,天然不是空穴来风,亦不是闭着眼睛一通地胡乱打,杨维桢的做品中,踰规之处其实是太多,在表达上也是驰骋异想,诡异迭呈,行文体例炫目耀眼,节拍跳脱,让人颇有云雾之感,我想,假设王彝说的是文风,称个“文妖”也无不妥,就好像他的“丑书”一样。
明清之际三大思惟家之一的王夫之对杨维桢亦是颇多责言,出格是看不惯的是,他成天同顾瑛如许集文人与商贾于一身之人混在一路,而从者甚多,搅得江南士林乱做一团,曾言道:
“人主移于贾而国本雕,士医生移于贾而廉耻丧……杨维桢、顾瑛遂以豪逞,而败三吴之俗。”
但为其喊好之人亦是多多,《四库概要》就以“横绝一世之才” 冠之,我不知那一句是哪位执笔者所写,但至少是得到总编撰纪晓岚的首肯,对他的诗歌则评判曰:
“乘其弊而力矫之,根柢於青莲、昌谷,纵横排奡,自辟町畦。其高者或突过前人,其下者亦多堕进魔趣。故文摘照映一时,而弹射者亦复四起。”
将其诗赞为源于李白和李贺如许的诗界大佬,可见地位之高,元代的诗歌成就本显薄弱,几无各人可言,假设说在那一堆写诗的文人中,硬要拉出一个能开宗立派的诗人,那必定长短杨维桢莫属了。
至少比拟之下,他的诗歌是被称为“铁崖体”,不说是能代表元代诗歌的更高成就,然事实无人能与之相匹,有元一代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力者,仅此一人罢了。
在其时,他的身边聚集着一帮情投意合之人,他以“铁雅派”取其名,宋濂在为他写的墓志铭中说,“吴越诸生多回之,殆犹山之宗岱,河之走海,如是者四十余年。”所以,他那“横绝一世之才”的名头,绝对不是冲话费白来的。
他的诗如天马行空,他的画纵横不羁,他的书肆意而为,他的文任意狂放;那一切与元末理学式微以及战乱动乱频繁密切相关,及时行乐是一种时髦,
在杨维桢的思惟系统中,我觉得其根底是源于庄周的“天然”,他特殊强调个性解放,在他的脑海中,全无避世和含垢忍辱的看念,所以,其言行也显得异于常人,没有任何地束缚,那不只表现他的艺术做品中,也凸显于改日常的生活中。
杨维桢的文学主张能够说是开通代“性灵派”的先河,他主张文学要“发乎情”,却没必要“行乎礼义”,主张“贵袭势”而“不袭其辞”。
所以,他的诗歌奇崛峭拔、狷狂不羁,有着李贺式的跳跃的思维与怪诞的词汇,却没有李贺的阴冷与凝重;有李白游仙诗的奇想联翩与奔畅的语势,却没有李白的愤世嫉俗、远离凡尘的情感,曲如一位超越时空的“谪仙”,逍远于仙境与尘世,纵览古今。
最初说一个被后世津津有味,且带有一种鄙视目光的,是关于他爱女人小脚的癖好。
有一则记载曾说,他曾召集了一帮出名文士饮酒,饮“寡酒”自是无趣,狎妓风流是时髦,不找几个女乐妓女的来肴酒还有什么意思,于是,在丝乐和女子曼妙舞姿的陪同下,一帮文人饮得是暗无天日。
酒一饮高了,那本来还有所收敛的天性便张扬了起来,那些密不示人怪癖也静静地溜将出来,杨维桢竟当寡脱下一个妓女的绣鞋,把本身的酒杯放在那小小的绣鞋中,还起了个香艳的名字,唤做“金莲杯”,并让各人如“曲水流觞”般,端着那个鞋杯传饮。
那“洁癖”到了极致的大画家倪瓒也在座,他是个溷厕里也要展满雪白鹅毛的人,对那如白天宣淫的腐败他其实是看不下往了,掀翻酒桌,丢下连续串的“龌龊”之语,愤而离席,二人从此如路人,老死不相往来。
当然,那是别史所载,可当做“魏晋风流”一类的士林丛话对待,大可没必要当实;那是属小我喜好,亦无可责备处,如那挈着辫子走过民国的大学者辜鸿铭,不是一样有此癖好。
所以,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看不惯不看便也罢了,关于良多喜好食榴莲,以及如我一样对臭豆腐趋附者众之人,各人仍是宽大些吧。
不外,有怪癖者古今皆有,而做为女人标配的“三寸金莲”,即是为称心汉子畸形的审美情欲而流行数百年,从那个角度来看,至少能够说,宋代以降曲至近代为行,全国绝大部门汉子都是有“怪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