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文化·闲谭」抗战时期,旅甜人士探访过的古迹名胜和“小众景点”

1年前 (2022-11-19)阅读2回复1
xx
xx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42936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85872
  • 回复0
楼主

「奔腾文化·闲谭」抗战期间,旅甜人士看望过的奇迹名胜和“小寡景点”

抗战期间,甜肃做为大前方,不只其政治、军事、经济地位上升,并且跟着生齿活动和言论存眷度进步,诸如莫高窟、嘉峪关、兰州黄河铁桥如许的热门“打卡地”亦屡屡见诸报端和时人游记。除此之外,很多在甜工做和游览的外省人士,亦时不时发掘出古丝绸之路上一些以往不太为外省人以至本省人所晓得的特色景点,并将“探班”体验留诸文字。

1】

故事先从天水讲起,讲述人是国立第十中学首任校长许逢熙。全面抗战发作后,官方陆续组建若干国立中学,领受亡命学生就读和生活。此中国立第十中学于1938年在天水筹建,后迁至清水县。该校校歌有云:“渭水之湄,关山之阳,是伏羲的故乡,黄帝的家乡。肇汉族五千年文明,开中华九万里边陲。我来自东,负笈此方,缅怀先贤,逃念前王……”纸上得来末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逢熙身体力行,在天水访幽觅古,颇有心得。

杜甫《秦州杂诗》中曾做《南郭寺》一首。许逢熙在天水期间特地觅访之,据其著《陇游心影》一书载,“南郭寺至今尚在,由天水南郊,隔河能够看见。寺中泉水甜洌,景物清幽。”许逢熙在南郭寺“低徊久之”,认为杜甫昔时在秦州寓居南郭寺一事“当属可信”。同时触景生情,引述杜诗:“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出身,溪风为飒然。”认为“不唯诗中景物无殊于今,即出身之感,后之游者亦不异也。”此外,许逢熙寓秦州期间,还曾实地察看过李广墓。墓在天水东南郊小丘之上,“四面围以土墙,无殿宇林木,惟南向一门,额曰‘飞将军’罢了”。

今日之天水南郭寺 收集图片

教务之余,许逢熙亦曾赴西和县,考证祁山堡即诸葛出师之地,“土丘一座罢了”。值得一提的是,他主张透过现象看素质,不克不及仅凭名胜奇迹外表破败而低估其价值;出格是甜肃境内奇迹,虽其貌不扬,但底蕴深挚。以诸葛亮出祁山为例,他指出:“夫孔明祁山六出,千古传为美谈,不知者无不想像祁山之宏伟险峻,实则否则”。西和祁山堡“既无泰山之高,亦无黄山之险,复无庐山之秀。人特以诸葛之故,而重视之耳,所谓‘地由人传’也”。他着重强调,只要大白那一点,“始可与言甜肃之名胜”。诚哉斯言!

2】

今天的清水温泉省表里闻名,但在抗战期间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国立第十中学迁至清水县后,许逢熙曾特地前去“探班”。据《陇游心影》载:“清水县东,往城二十里,有温泉寺,已倾颓。今所存惟后殿三楹罢了。但寺内温泉犹在,冷热适宜,含硫磺量颇多,以疗肤疾,无不愈者。”处所当局曾在温泉边建房五间,中间砌大池,引泉水注进,“认为邑人休沐之所”。但本地苍生似乎对此兴致不大,据许逢熙揣度,可能是生活习惯使然,“惟陇人以天气燥爽之故,常日不喜洗澡”。

抗战期间的国立第十中学旧影 引自《清水县志》

许逢熙结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到甜肃就职之前,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尤喜泡澡,“阅”泉无数,属于资深温泉喜好者,但在清水温泉爽过之后,顿觉国内其他温泉“六宫粉黛无颜色”。用他本身的话说:“计余生平所试之温泉,在南京有汤山温泉,在湖北有应城温泉,在安徽有黄山温泉,在四川有北温泉南温泉,在河南有鲁山温泉,在陕西有华清温泉,在云南有晋宁温泉。其泉水均不克不及超出清水温泉之上。”与此同时,许逢熙也指出,国内其他温泉固然水量不如清水温泉,奈何名气甚大,“类皆轰轰烈烈,游人竞集”;相较之下,清水温泉属于地道的“小寡”景点,“既不为世人所称,亦不为邑人所用,伏处山洞,顾影自怜”。但清水温泉那种“门前萧瑟鞍马稀”的情况,在国立第十中学落户清水、特殊是许校长“探店”之后,很快得到改看。许校长承袭“独乐不如寡乐”之理念,组织全校师生千余人,“每日于课余,分班至温泉洗澡,少长咸集,往来如织”,排场蔚为壮看;许校长本人“与二三良知,亦常涉足其间”。清水温泉“昔日为萧条之区,骤成热闹之乡”。

3】

抗战初期的兰州,有一处在抗战前就被“驴友”喜爱的景点,那就是陇右名山——兴隆山。1939年夏,成吉思汗陵西迁奉安于此,更为兴隆山增添了很多汗青文化底蕴和人气。外省旅甜人士每至兰州,凡是时间容许,大都前去看览。记者赵敏求在《成陵私祭》一文里,详尽笔录了其于1939年深秋的兴隆山之行。初至名山,其便为兴隆山的斑斓生态所震动,“山上风光极幽,据说春天是山花满径,炎天是翠碧迎人,秋天是红枫黄叶,冬天是白雪青松。”同时指出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看西北、认为甜肃皆为穷山恶水的人大错特错,“那是一个足以喊说‘兰州四周的山不克不及长草木’的人打嘴的所在”。记者游山之时,秋意正浓,“红枫黄叶,相映于蔚蓝天空之下,满怀俗尘,不觉随松风已俱往,确实是一个好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赵敏求记者做为成灵奉安兴隆山后较早前去“探班”的媒体人,留下的文字颇具史料价值。成吉思汗灵榇所在的正殿,“三面围以黄绫,地上展着毛毡,正面黄绫幔子低垂”。据那位记者看察,灵榇是银量的,形式很像箱子,因年代长远,色已灰暗,“据说箱中套箱,各有三层”。其时敬仰成灵者,皆须“徐行进殿,脱帽默立”。灵榇前有成吉思汗戎拆背剑像,“看之令人百感丛生”。灵榇前插有军旗四面,并放有一庙形大铜盒,内立两把神剑和一柄神矛。另据记者领会,随灵赴甜的护陵队员共36人,中心政府对其极为优待,除了发放安家费,还按月发饷。

记者关于成灵奉安兰州兴隆山大大点赞,认为“在那个名山中厝置名王的骸骨,自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使我同胞,更密切地携起手来,突破日寇分化中华民族的阴谋,而求中华民族之自在独立。大汗有知,当凭式之!”。

4】

抗战期间,千里河西走廊为许多“驴友”所憧憬,或因研究、开发西北之需,或因体验祖国大好河山之愿,纷至沓来。有的“驴友”不差钱或为赶时间,多乘飞机或汽车,但如许几有浮光掠影之嫌。关于资深“老驴”们来说,骑着骡子、伴着驼铃游河西,才是正解。如斯一来,很多鲜为人知的奇迹,也被写进了游记里。譬如高台骆驼城遗址,昔时就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冷门景点,在签名天边游子的“驴友”及同伴笔下,此地不只是访古好往处,更上演了一出颇有西部片色彩的“骆驼城惊魂夜”,令其印象深入。

今日之高台骆驼城遗址(部分) 引自《张掖文物》

「奔流文化·闲谭」抗战时期,旅甜人士探访过的古迹名胜和“小众景点”

据其所著《甜肃省游览记》(后收进中国游览社1943年编印之《西北行》一书)一文记载,做者一行人分开高台后,第一站就到了名为骆驼城的古代荒城。今天的考古证据表白,骆驼城始建于东晋;其时据土着土偶传说,那是蒙前人统治甜肃西北时遗留下来的奇迹,“骆驼城是蒙古王金吐罗全盛时代的中心地域,他那时是蒙古民族的统治者,消亡于六七百年之前。那是我们第一次看见的大荒城”。世人对此极感兴致,认真描画了骆驼城遗址的保留情况:“泥块筑成的城墙仍然危立在那里,显出古时人民居留处所的大小来,但如今没有完全倾圮的房屋,已只存了一座寺院及一间偏房。里面住着一对年老的夫妇”。然而,关于处所苍生来说,骆驼城遗址并不是因汗青悠久闻名,已经沦为强人啸聚之所,“那儿是一片萧条地域,出名是山贼出没的所在。车夫们历来没有一个情愿在此留宿的。”但因人马俱疲,做者一行人决定“不避任何求助紧急”,在此留宿。“我们在那破庙的荒场之上漫步,突然看见一座小神龛的角落里躲着两小我打瞌睡,头底下都枕着充沛的钱袋。”觉察有人来后,两人敏捷溜走。做者一行询问了老夫妇后得知,那两人不知来路,已经在此躲躲了两天。做者等人起头还漫不经心,又走到四周的驼队营地“喧关”吃茶品茗,尽欢而散。等他们回到本身的宿营地时,却被骡夫们告知,已经获得切当风声,前面溜走的两人,思疑是河西绿林道上看风的兄弟,今晚骆驼城必然会有强人前来掠夺,“骡子已经拆配完竣,我们必需在天黑之前赶急前行”。用做者的话说,“我们的阐明与狡辩全然无用,于是只好征服本身的怠倦,跟着他们登程前进,今天晚上睡眠的时机,显然是没有的了。”

牛津大学学者芮纳·米德(Rana Mitter)在其关于中国抗战史的名著《被遗忘的盟友》一书里深入地指出,抗日战争使得许多中国人停止了史所稀有的大迁移,在动乱岁月里从头熟悉了本身的国度。抗战期间,各路旅甜人士笔下关于陇原特色景点的笔录,不只保留了相关名胜奇迹贵重的第一手史料,为战时鼓吹推介甜肃做出了必然奉献,同时也使更多人熟悉到中国西北特殊是甜肃汗青文化的多元面相,进一步厚植了家国情怀。

奔腾新闻特约撰稿丨史勇

0
回帖

「奔流文化·闲谭」抗战时期,旅甜人士探访过的古迹名胜和“小众景点” 相关回复(1)

流云
流云
沙发
抗战时期,旅甜人士曾探访过一些古迹名胜和小众景点,那是一个难忘的时代之旅。
2周前 (01-25 21:08)回复0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