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翁源】“调王舞”“烟火戏”……这些特殊出色的舞蹈杂技,值得一看!
到目前为行,翁源县有30个非物量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被省、市、县政府列进各级非遗名录,此中省级项目3个(翁源客家山歌、翁城猫头狮、陈璘传说),市级项目6个,县级项目21个。目前,我县共有19个代表性传承人,此中省级1个,市级2个,县级16个等。
特色浓重的调王舞
有内容有故事的炊火戏
花麦糍、地窖酒...
那些琼浆好菜
超卓纷呈的跳舞、杂技
各人都有见过吗
都是我们的市级非遗项目
光听名字就让人迫不及待
想深究一番
那就随小编一路
领会那些市级非遗项目吧
· 炊火戏 ·
翁源炊火戏(原喊烧炊火),传播于翁源县磜下展一带,相传为磜下师爷何振仁所创。起初的烧炊火较简单,只要点图个吉利兆头的节目和一些喜庆的花色,演出时间也只要十来分钟。清末,翁源磜下师爷何占鳌云游四方,颠末与多方艺人商讨,连系民间“鬼打拳”动做的启发,对烧炊火停止了频频的改进,末于操纵火药做动能,通过带动引线调控木偶演出,使木偶的动做“活”了起来。酿成了地道的改扮戏。节目内容也由几套变成十几套,演出时间也增加到1小时,看寡由几十人扩容到几百上千人围看。自此,烧炊火改喊“炊火戏”。时髦地域扩展到英德、新丰、韶关多村。从清国治年间至今,已传播了一百三十多年。
炊火戏次要内容有反映汗青人物故事的“关公骑马”、“姜大公垂钓”、有神话传说的“老鹰斗蛇精”、“牛郎织女会鹊桥”。也有天然动物的“猫捉老鼠”、“小鸡出壳”,还有反映人们消费生活的“水仙花开”、“眉飞色舞贺新年”等,在一百多年的传承活动中,内容不竭丰富和开展。
2009年,被列进韶关市非物量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何成英(市级)
· 鹤蚌舞 ·
《鹤蚌舞》传播于广东省翁源县周陂、礤下、龙仙等城镇村落。与一则民间传说有关:本地有个喊“柴头仙”的孤儿,为人忠厚勤奋,但因家底微薄,三十多岁仍子然一身。一天,他外出往打鱼,一网下往,没打着鱼,却捕到了一只蚌,他扫兴地把蚌扔回到水里,连续换了三个地点撒了三网,都仍是捕到放走两次的那只蚌。柴头仙非常惊异,只好把它带回家,养在水缸里。尔后,每当柴头仙外出做工,家里老是有人帮他做饭洗衣。本来,养在缸里的河蚌,酿成美貌的女子。不久,他们结为了夫妻。本地一名恶少,垂涎柴头仙妻子的美貌,想方设法要占为已有。一日,恶少想强夺,柴头仙妻子酿成了一只河蚌,恶少酿成了“鹞婆头”,由此引发一场鹞蚌大战,最初两败俱伤。
清末民初,为遁藏战乱,广州一粤剧班来到礤下,在礤下住宿演唱了两年多。期间,与本地一何姓艺人一路,将那个传说改编成一个短剧目《鹞蚌斗》,表演后,名躁一时。
解放后,礤下民间艺人何良瑞等人根据“鹬蚌相争”故事,将《鹞蚌斗》改编成民间跳舞《鹬蚌相争》。后因“鹬”字不容易被老苍生理解于是将“鹬”改为“鹤”。1955年,《鹤蚌舞》初次在本地表演。随后,陆续在周边乡镇表演。
2005年10月,《鹤蚌舞》参与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荣获银奖。
2007年,鹤蚌舞被列进韶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度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雷成初(市级)
· 调王舞 ·
“调王舞”传播于广东省翁源县新江庙子角一带,是瑶胞“逢灾许愿”和“灾后还愿”的传统祭奠活动,据传起源于清末明初。相传因战火流疾,十二姓瑶民举家南迁。一夜,十二姓子孙渡海时突遇暴风急浪,六姓人乘坐的船翻进海中。王、马、唐、兆、邓、盘六性在头人率领下急撕下衣衫当做三角幡旗,插在船头祈祷,祈求仙人保佑,因而一路顺风,来到福建上街栖身。为纪念此次避过大难,瑶民举行祭奠、击宣扬号、载歌载舞,答谢神明的恩德,那是“调王舞”的雏形,“调王舞”在清朝中期逐渐成熟,传承的汗青应有150年以上。
“调王舞”的核心内容多是感恩神灵,驰念祖先,热爱故乡、祈福苍生等。“调王舞”没有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只要至家相邀,调王艺人(师爷和门徒们)城市有求必应。“调王舞”有请跳神、打角花、打花棍等七个程式。音乐悲忿凄婉,舞姿刚健繁重。举行调王时,本寨瑶民全数停工参与,远近瑶民闻讯后也会翻山越岭前来参与,主家则热情招待来自远方的客人。
2011年,“调王舞”被列进部关市第三批非物量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晁全保(市级)
· 翁城地窖酒 ·
翁城地窖酒造造身手
翁城地窖酒是盛产于翁源客家地域的一种土酿米酒、其酿造身手构成于清代。翁城镇民间创造的酒饼,改进土酒酿造术,将消费出来的米酒放到地下窖存多年,最初构成特殊的酒苦涩醇的废品米酒。民国期间,翁城镇所产的酒饼和米酒,远销江西、湖南、广西和福建等地,享誉华南地域。
翁城地窖酒酿造素材次要有:翁城酒饼、翁城当地富含矿物量的山泉水、翁源优良大米。在颠末蒸米、凉饭、勾兑酒饼搅拌、进坛发酵、头道迹馏、二次蒸馏等工艺后,将米酒分拆进坊,并密封埋进地下。等三至五年,从地中取出酒坛,开盖闻香四溢。在地下时间越长,酒更醇香。地窖酒有窖香浓重、清新甜冽、味香协调,余味悠长等特征。
2018年,被列进韶关市市级非物量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刘监培(市级)
· 周陂花麦糍 ·
周陂花麦糍造造身手
周陂花麦糍,系摘用周陂镇当地种植的荞麦(因其所开的花茂密,花蕊极其都雅,连片看往,白茫茫的一片,好像白雪皑皑的北國光景)故本地人都喊其“花麦”。花麦做为食材,用于磨粉,经纯手工的煎炒、油炸等各类身手精造,可得到各类适宜的口味。
花麦糍最常见的做法是摊煎成香脆的饼。把花麦磨成粉,加进适量水调成浆,能够按小我爱好加葱花、韭菜、鸡蛋等做成咸味糍,也能够加糖做成甜味糍。平底锅烧热后,将花麦浆展满锅面,煎摊至两面焦黄即可。
2019年11日,列进翁源县第七批县级非物量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1年,列进“韶关市第八批市级非物量文化遗产代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雷洁琼(县级)
· 客家织锦 ·
客家织锦身手是一种织布、织带、编织毛衣、帽子、毛裤等客家衣物、饰品的编织身手时髦于翁源县各地。
翁源县绝大部门为客家人,自古就有操纵棉纱、生丝等编织素材织布、织带等各类织物的传统。在古时,翁源客家人几乎家家都有织布、织带等东西。每个女人城市织锦。女孩出嫁时凡是却要本身织锦做为嫁妆。用来背小孩的背带是最常用的织锦,在女孩子成婚时,背带又是必备的陪嫁品。赠予背带,寓意婚后新娘带儿带女,多子多福。在小孩做满月时,背带、小孩的衣、裤、帽、鞋也是上好的送礼佳品。
客家的婚恋嫁娶,家庭服饰、处处离不开织锦。客家姑娘从小就要跟母亲进修挑织手艺,成婚时必需有一件本身织的织物做嫁妆。如许的风俗代代相传,沿袭至今。纵然时代瓜代开展,许多女孩和妇女却仍有编织毛衣的习惯。
2019年11月,列进翁源县第七批县级非物量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1年,列进“韶关市第八批市级非物量文化遗产代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邓颐文(市级)
来源:翁源旅游
摘蜜柚、赏银杏、做腐竹,跟着线路动身,醒在韶关金秋!
组图实拍!韶关第一片枫叶红了!点燃秋天~
陈述!翁源呈现大片白色荞麦花海,市区动身1.5小时就能免费赏识
点分享
点收躲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