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地宫:盛唐之光,佛国之秘

55分钟前阅读3回复0
wsygfsj
wsygfs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6604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3209
  • 回复0
楼主

秘诀寺,因保留世界上独一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而尽人皆知。

1987年,跟着秘诀寺封存1113年的唐代地宫大门被从头开启,4枚佛指舍利,以及消逝千年的秘色瓷、来自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等2499件唐代宫廷文物重见天日,释教文化、宫廷文化、异域文化交错相融的盛唐气象劈面而来。

灵指再现,世界释教界的一大幸事

“不得了,佛指舍利!”1987年,当隋唐考古学家、秘诀寺地宫考古队副队长韩伟突然意识到面前那个在秘诀寺地宫内发现的白色管状物体为何物时,他兴奋地发出了惊唤。做为释教界登峰造极的圣物,佛指舍利在秘诀寺地宫重现世间,遭到全世界的存眷。

1986年,为了共同秘诀寺佛塔修复,考古队对塔基停止发掘清理,在塔基的正中部位发现了唐代建造的地宫藻井盖。次年4月,地宫大门被正式开启后,考古学家先后在八重宝函、汉白玉双檐灵帐、秘龛和阿育王塔中发现了4枚佛指舍利。经其时中国释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副会长周绍良判定,秘龛内的为灵骨,即佛祖实身,其余三枚为影骨。

秘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在唐代就是皇家寺院和举世闻名的释教圣地。据史乘记载,唐高祖李渊赐名“秘诀寺”,每30年开塔一次,将佛指舍利送至长安或洛阳由皇帝亲身供奉,先后有8位唐朝皇帝供奉过佛指舍利。公元874年,唐王朝完成最初一次供奉后,佛指舍利连同数千件唐皇室稀世瑰宝一同被封进地宫。

佛祖实身舍利被分离到世界遍地供奉后,绝大部门埋没在汗青长河中不知所末。秘诀寺的佛指舍利从北魏期间就有记载,近年来的研究已根本摸清舍利由古印度传进中国的汗青脉络,它的实在性、独一性奠基了在释教界无可相比的地位。

据领会,自唐塔地宫文物出土以来,秘诀寺佛指舍利先后赴泰国、韩国等国度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域供奉瞻礼,所到之处,四方信寡无不叩首恭迎,顶礼跪拜。

秘色瓷问世,破解中国陶瓷史上千年之谜

当考古学家走进地宫时,起首看到的并非佛指舍利,而是满地的铜钱、金银宝器和丝织衣物。据统计,除佛骨外,秘诀寺地宫还出土了以下文物:金银器121件,琉璃器20件,瓷器17件,珠宝等400件(颗),石量文物12件,漆木器及杂件19项,丝织品及衣物700多件,以及数万枚铜钱。在地宫甬道内发现的“监送实身使随实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石碑,详尽地笔录了封存物品的名称、物主、规格、材量等。

得益于秘诀寺唐塔地宫出土的文物,近年来我国在茶文化、香文化、秘色瓷等范畴的研究获得了创始性功效。此中,秘色瓷的出土破解了我国陶瓷史上的千古谜题。

秘色瓷分黄釉和青釉两种,黄釉平脱呈现于盛唐,产地至今是谜;青釉在晚唐期间呈现,属于越窑青瓷的一种,专为皇家烧造,数量少少。宋代以后秘色瓷烧造艺术逐步失传,那种被唐代诗人陆龟蒙描述为“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精巧瓷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以致于当后人再看到唐宋古籍中关于秘色瓷的记载时,已不晓得它为何物。

曲到1987年,考古工做者在秘诀寺地宫的“衣物帐”碑上看到了对秘色瓷的明白笔录——“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并在文物中找出了那13件贵重的瓷器以及一件也被认定为是秘色瓷的八棱瓶,失踪千年的秘色瓷才从头回到公家视野。

秘诀寺的考古发掘功效,为秘色瓷的揣度成立了原则。随后,考古学家发如今吴越钱氏家族墓葬、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陈国公主墓、辽圣宗贵妃墓等皇室墓葬中都有秘色瓷出土。近年来,青釉秘色瓷的烧造手艺也逐渐被恢复掌握,浙江省慈溪市启动了秘色瓷的研究复烧,秘色瓷将得到“重生”。

华美琉璃,见证古丝路文明富贵

在秘诀寺博物馆内,一件晶莹剔透、斑纹粉饰繁复的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吸引了游人立足参看。那件来自西方的古代琉璃器见证了一千多年前中西方经贸文化交换的昌隆。

在秘诀寺地宫浩瀚出土文物中,有20件来自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它们随丝绸之路上的商旅由远远的西方传进中国。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就是此中的一件。

考古学家们发现,那20件琉璃器中,有近三分之二属于典型的伊斯兰琉璃器,有2个瓶子和2个曲筒杯混合着东罗马和萨珊波斯的风气,还有1组茶盏茶托和2个淡色圈足盘是中国款式。此中,中式风气的琉璃器应是专门针对唐人爱好而定造消费的,可见其时工具方商业往来已相当频繁。

那些琉璃器中,有6件早于僖宗期间,14件属于唐僖宗供奉,因为年代存在迟早关系,我们揣度它们别离代表了唐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商业富贵的功效。

那些充满异域风气的琉璃器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又被其时的皇室供奉到释教寺院中,那阐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差别文化间已经实现了高度的交换和合成。

0
回帖

法门寺地宫:盛唐之光,佛国之秘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