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移民城市,聚落始繁海津镇之谜
公元1309年(元·至大二年),“摘汉军五千,给田十万顷,于曲沽沿海口屯种,又益以康里军二千,立镇守海口屯储亲军都批示使司”(《元史·武宗本纪》),皇帝派侍卫队伍在此镇守,曲沽的重要性再次得到提拔。康里军驻扎曲沽,阐了然天津早期城市史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远不是从近代天津开埠起头,而是早在天津建卫之前、那个城市发轫之时,那里就是一座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
小曲沽地名第一次在文献中呈现,为《元史·河渠志》记载,公元1321年(元·至治元年)“今小曲沽三叉河口潮汐往来,淤泥壅积七十余处,漕运不克不及通行”,《元史·英宗本纪》也有“发民丁疏小曲沽白河”能够印证,足以认定小曲沽即在三岔河口,小曲沽详细位置因而无争议。
《元史·仁宗本纪》记载,公元1316年(元·延祐三年)“改曲沽为海津镇”,海津镇第一次呈现在文献中。天津文史学家韩嘉谷先生评判说,“海津镇的设置,在天津城市开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起头踏上了向城市迈进的历程”。海津镇在文献中一共呈现三次。其后是公元1326年(元·泰定三年)“做天妃宫于海津镇”(《元史·泰定帝本纪》)、公元1349年(元·至正九年)“立镇抚司于曲沽海津镇”(《元史·顺帝本纪》)。
“改曲沽为海津镇”,学者对“改”字争议颇大。
学界有两种阐明,一是“改”字无误,如卞僧慧先生认为应为“改曲沽寨为海津镇”。一是“改”字有误,如罗澍伟先生持此看点,认为应为“于曲沽为海津镇”。
也就是说,无论“改”字能否有误,都能证明曲沽继续存在,遭到影响的是曲沽寨存续时间和海津镇详细位置的考证。
但“立镇抚司于曲沽海津镇”的曲沽则很明显是地名而非建置名,海津镇是在曲沽那个处所。而其后的文献并未再用海津镇之名,是地名沿革的常态——新地名未被普遍摘用,旧地名仍有强大生命力。
无论如何阐明“改曲沽为海津镇”,无论海津镇的详细位置若何,都不影响结论,海津镇是文献记载中曲沽汗青上第一个行政建置。其时的曲沽已经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区域中心城市:每年上百万石的漕粮经海路运输到此,交卸、仓储,并向大都转运;多量的戎行在此屯田、戍卫、镇遏,政府和戎行在此常态疏浚漕粮河道;那里也是盐运直达站,同时还有盐业治理机构。《元史·河渠志》还有“漕运粮储及南来诸物商贾船楫,皆由曲沽达通惠河”的记载。元朝诗人傅若金(1304—1343)有诗《覆船叹》云,“吴中富儿扬州客,一生射利多金帛。往年贩茶湓浦东,本年载米黄河北”。
海津镇的详细位置,因为有“做天妃宫于海津镇”的记载,所以明白那个天妃宫的位置即可明白海津镇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