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锦州辽沈战争纪念馆里,有一架不起眼的木造小风琴,却记载着一段与辽沈战争有关却鲜为人知的汗青。
那架小风琴高、宽都不外两尺半,有二十九个白键,褪了色的黑油漆外表已经斑痕累累,两只简单的脚踏板和悬挂的帆布拉带表白了它年岁的长久。
那是一架四五十年代教学用的通俗风琴。那么,一架风琴与战火纷飞的辽沈决战有什么不解之缘呢?本来,就在辽沈战争之前,中苏两国戎行曾因一场误会而构成猛烈相持,最末靠的是一位文化教员用那架风琴弹奏了一收乐曲,才得以巧妙化解抵触。
那是在在苏军和八路军相继进军东北的时候,翻译人员奇缺,影响了语言交换,有的地域几乎变成军事上的误会或大错。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四日,苏联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的首批队伍抵达普兰店,向大连标的目的推进。同日,苏军某部进驻了普兰店和貌子窝地域,去除了日本戎行和差人的武拆,设立了司令部。
八月二十六日,地下党员李彭华组织和指导的前两天在杏树屯暴乱的盐业工人大队,开进了普兰店。因为没有俄语翻译,李彭华只好用偶尔学来的一句俄语“呀,吉代斯·布尔什维克”(那句话的意思是:我是中国共产党)与苏军对话。
然而,因为李彭华口音不太原则,他怎么说苏军也听不懂,与苏军没联络上。成果工人大队未得到苏军的撑持,而被反动的“庇护会”武拆赶出了普兰店。
李彭华仓猝赶往大连,找到收部书记李振生。二人四处往找俄语翻译与苏军联络,既没有找到,也没有联络上。
无法之下,大连地下组织只好派李彭华再往胶东机关报告请示情状,恳求组织搀扶帮助处理翻译人员和军李干部问题。
一九四五年九月五日,胶东区有关部分送上级号令,派吕其恩为司令员、邹大鹏为政委率“挺进东北先遣收队”共约80人的武拆队伍,从烟台搭船渡海北上,到辽东半岛停止战术侦查。
六日,抵达庄河县王家岛,来到了吕其恩的故土。
九日,吕其恩部施计冒充“国民党东北军五十一军海上先遣收队”,前去庄河领受,没费一枪一弹,迅即解放了庄河县城。但其队伍向西进军至某村时,却碰着苏联赤军的阻拦。
因为苏军对所来队伍的身份不明,先头队伍向我军开了火,我军被迫还击,击伤了一名苏军。
被激怒的苏军集中军力将我军一部包抄在一所小学校里。我军首长明知与苏军发作误会,但没有俄语翻译,又无证件阐明我们是共产党的戎行。喊话、比画都无济于事。
正在两军相持、剑拔弩张的求助紧急时刻,我方一名文化教员看到教室一角的那架风琴,他灵机一动,弹奏起了《国际歌》。
苏军兵士听到那嚓亮而熟悉的曲调,非常惊异,渐渐地放下了愤慨的枪口;又见我军其实不还击,判定我军是共产党的队伍,于是派代表以《国际歌》为“语言”与我军和谈,从而去除了误会,制止了抵触。
而其时吹奏《国际歌》的那位文化教员至今不知是谁,也许后来牺牲在辽沈战争的战场上,也许他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出奉献。然而,那架风琴,却被慎重地存列在辽沈战争纪念馆的显要位置,遭到千万万万名看寡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