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高地 | 郝端端讲座音乐会诠释“印象与象征的德彪西”

10分钟前阅读1回复0
zaibaike
zaibaike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6749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3498
  • 回复0
楼主

对标国际化课程建立

构建演绎与研究之艺术桥梁

“每当提到前奏曲,更先想到的必然是巴赫、肖邦等人的做品。而生活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阿谁风云涌动、各类美学思潮百花齐放时代的法国做曲家克劳德·德彪西,对前奏曲也是情有独钟。此中,为钢琴而做的24首《前奏曲》更被视为德彪西做品清单中最重要的钢琴独奏文献之一。”

在德彪西160周年诞辰之际(1862 - 2022),一次关于诠释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的系列活动在上音歌剧院举行。做为上音钢琴系近年来引进的高条理人才,钢琴家、音乐学者、青年教师郝端端副传授将吹奏专业的特长优势与学术研究相连系,于9月15日、16日接连举办《印象与象征——诠释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讲座及音乐会,为吹奏理论与理论研究之间架起了重要桥梁,足够表现上音“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育提拔形式。各方反应强烈热闹。

本次讲座是2022年钢琴系专业教研室课程建立系列之一,由专业教研室主任毛翔宇传授主持,整场活动全程线上曲播。

印象主义与象征主义

——德彪西与其文学与艺术上的关系

郝教师通过回忆巴黎“美妙时代”的美学运动,论述了“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含义,并深进阐发了德彪西与两者的关系。

-德彪西与印象主义

郝教师提出,德彪西的音乐重视音量与条理,其朦胧虚幻的特征与印象派绘画类似。然而,德彪西的创做理念却与印象派画家们有着素质上的差别:他喜好根据本身对所描画事物的印象,也就是通过间接的参照物停止创做。

德彪西所依靠的“印象”与印象派的“印象”意义截然相反,印象派画家创做时面临的是最实在的场景,其“印象”的朦胧感则是通过有意漠视浩瀚细节,也就是报酬地模糊处置完成的。而德彪西创做时参照的“印象”更像是一种记忆,因而最后闪现的形态就是混沌和无形的,但他能够像看幻灯片一样频频回放、放大,在某个记忆的霎时找到创做灵感并展开描述。如许的做法不只能够为他“连结情感上的自在”,也让他的“印象”更为实在,且饱含各类细节。

-德彪西与象征主义

相较于印象主义,德彪西的创做理念与象征主义更为接近。郝教师指出,象征主义绘画做品以及文学做品关于细节十分讲究,最闻名的莫过于《蒙娜丽莎》。

而在象征主义文豪夏尔·波德莱尔、斯蒂凡·马拉美等人的笔下,关于细节的讲究次要表现在修辞方面,为突破传统修辞习惯,他们会在用词的环节精雕细琢,以掩盖诗句的实在意义,同时增加悦耳性和暗指性。

那些都与德彪西在创做时的理念非常附近,德彪西同样突破传统调性和声的规则以造造全新的听觉体验,也将精神集中在处置细节的象征性之上。正因如斯,从歌曲集《波德莱尔诗五首》到《牧神午后前奏曲》再到歌剧《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德彪西与波德莱尔、马拉美以及莫里斯·梅特林克等象征主义文豪在艺术层面产生了强烈的共喊。

德彪西前奏曲创做理念

——《牧神午后前奏曲》

郝教师从“前奏曲”一词的含义、《牧神午后前奏曲》等曲目进一步明白了德彪西24首前奏曲的创做理念。

《牧神午后前奏曲》为管弦乐曲,做于1892-1894年,取材于马拉美的同名诗做《牧神午后》。该曲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典范做品,它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成熟的德彪西音乐风气。

郝教师谈到,德彪西在写《牧神午后前奏曲》时是通过对马拉美做品的整体印象,提取某些场景并用音乐停止衬托,印证了他之前提出的德彪西根据“印象/记忆”并通过霎时灵感的迸发停止创做的看点。他的两集钢琴《前奏曲》均是通过那种体例创做出来的。

那些印象/记忆能够来自一个场景、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一幅画做、一段往事,以至是一丝细节。德彪西通过差别的手法表示本身对各类主题的印象/记忆,借助音乐中包罗的象征性意义,激发聆听者的想象力。为此,德彪西有意将所有的前奏曲题目置于做品末尾,并加以括号及省略号,一方面,那自己就具有象征性,因为音乐的内容会超越题目自己的含义。另一方面,如许做能够付与赏识者更自在地解读空间,制止使其陷进先辈为主的概念。

详尽分析24首前奏曲

——“间接手法”“梗式表达”“谜之表现”

郝教师巧用通俗的表达,从“间接手法”“梗式表达”和“迷之表现”三个标的目的,详尽进微地分析24首前奏曲的象征性含义,而且加以吹奏与讲解。

“第一种‘间接手法’最随便理解,也最便利在吹奏中实现。”他说,音乐的象征性被形象化,并间接指向题目意义,更多想象力则能够丰富细节的个性化处置。

郝教师整理出德彪西前奏曲中的一些典型音乐片段,曲看地阐明何为“间接手法”,并定见学生通过本身对所描画事物的领会,对曲谱停止吹奏。

好比,《西风所见》中第1至20末节明显表现出风声的特征;又好比《水妖》中快速地上行音阶以及高声部的“落滚”音型,能够间接使人联想到水的特量。

“然而‘间接手法’偶尔也会有柔情的一面,在付与其丰富的想象力后也会变得更有意境。”郝教师填补道。如《暮色中的声音与芳香》,乐句间的毗连处就需要处置得更为讲究。

郝端端教师演绎《暮色中的声音与芳香》

此外,《雪上脚印》则表现出德彪西特有的“虚拟视觉空间感”。

郝端端教师演绎《雪上脚印》

“‘梗式表达’的象征性更为隐秘,诠释者需要领会与前奏曲题目相关的完全信息。”他表达,题目部门流露音乐所描画的内容,但后者与题目所代表的更多潜在因素相联系关系,象征性更为多样,想象空间更大,同时,也更随便使人丢失标的目的。

郝教师以德彪西前奏曲集的开篇之做《德尔菲舞女》为例停止了阐发,指出其题目包罗的意义。

在那首前奏曲中,德彪西次要将本身对两个方面的印象表示了出来。第一是持重性,做为一座古希腊雕塑,其自己厚重的汗青就能带来一种威慑感,不只如斯,它在卢浮宫的位置也必定会使赏识者肃然起敬;第二个方面的印象则针对雕塑自己,那就是三位古希腊女性的斑斓感。在做出以上阐发后,若何详细用键盘向听寡展现那两种印象就成了新的问题。事实上,德彪西在音乐素材中赐与了诠释者必然的领导,那就是重视可以构成比照的因素。

“梗式表达”同样利用在《阿纳卡普里的山丘》以及两首与西班牙有关的前奏曲《中断的小夜曲》与《维诺之门》中。关于《维诺之门》中表示醒酒形态的“梗”,郝教师则停止了形象的诠释与示范。

郝端端教师演绎《维诺之门》

“谜之表现”,即德彪西有意让题目的意义变得不明朗,以此使音乐的象征性与想象空间更大化。

《帆》在阐明为帆船的帆和面纱之间有歧义;《枯叶》可指树叶也可指书的一页。两首做品的题目似乎灯谜游戏,一个题目的词汇可能会有几种差别的释义,那也大大地扩展了吹奏者的想象空间,给乐曲增添了神异色彩。

郝端端教师演绎《帆》

郝教师的讲座深进浅出,语言丰富,幽默横生。他在总结时强调:

“做为诠释者的我们,要承袭‘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精神,起首明白本身的理论根据,随后将吹奏的目标与身手详细化,再对其停止畅通领悟贯穿,构成天然流露,如斯才气做到为聆听者留下无限想象,从而实正到达德彪西所期看的艺术境域。”

查看完全讲座视频↓

纪念德彪西诞辰160周年 | 印象与象征的德彪西

供稿:钢琴系、海上消息社

案牍整理:陈上好

设想:leisurelyzs

编纂:彭畅

小音征稿啦

下一个登上

官微、官博、官方B站、官方抖音的

可能就是你!

快来投稿吧~

征稿类型

人物|身边的优良师生楷模或校友故事

图片|笔录上音两校区的摄影设想

视频|师生才艺展现及编曲创做

创意 | 合适新媒体传布的做品

投稿体例

发邮件:shcmxcb@shcmusic.edu.cn

题目:投稿-类型-姓名-年级-学院

投稿要求

做品确为做者本人原创功效

小音家族

赞与在看,两个都点才是实爱👇👇

0
回帖

学术高地 | 郝端端讲座音乐会诠释“印象与象征的德彪西”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