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大儒顾炎武:40年死不降清,妻妾多人

36分钟前阅读1回复0
dyyh
dyy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680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3619
  • 回复0
楼主

明末清初一代大儒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惟家、学者,南曲隶昆山人。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惟家”。

他在明末为诸生。少时加进复社,阅读邸报,留意经世之务。二十七岁时秋试被黜,退而读书,遍阅各地郡县志书及章奏文册材料,研究边境、形势、水利、兵防、物产、钱粮等社会现实问题。弘光元年(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兵陷南京,他改名炎武(敬慕文天祥的高足王炎武 ),在昆山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离乡北游,往来鲁、燕、晋、陕、豫诸省。遍历关塞,实地察看,搜集材料,访学问友。康熙时举博学鸿儒、荐修《明史》,均不就,后卜居陕西华阴以末。葬于昆山千墩。

顾炎武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学以经世,自一身以致全国国度之事,都应探究原委,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保全国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人归纳综合为“全国兴亡,匹夫有责”。治学办法主张博瞻贯穿,“每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辨认源流,审核名实,重视实证。研究经学、文字音韵学、汗青天文学,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著书撰文重视首创,反对因袭、盲从和依傍。一生著作丰富,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全国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书。

今天不聊他是文艺才调,专门聊聊他的“拒不降清”和“娶妾无数”的故事。

1、拒不降清

清兵进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泾,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进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顾炎武把复仇的期看拜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满腔热情,“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造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闻名的“乙酉四论” ,为行朝出谋献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短处,参军事战术、军力来源和财务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定见。

顺治二年(1645年)蒲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抵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瓦解,清军铁骑指向苏杭。当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兵纷起。顾炎武和老友回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弃文就武,参与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收义兵。诸义兵合谋,拟先收苏醒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亭林诗集》一,《千里》);惜乎残缺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兵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沦陷。

顺治三年(1646年),顾炎武本诡计赴福建就职方司主事之任,大约将行之际,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络,要他联络“淮徐俊杰”。尔后四五年中,顾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属江苏淮阴),仆仆往来”(邓之诚《清诗纪事》),驰驱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企图纠合各地义兵伺机而动。然而,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崩溃,顾炎武切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顾炎武并未因而而颓废。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万事有不服,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末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唤!君不见,西山衔木寡鸟多,鹊来燕往自成窠。”

顺治十三年(1656年)春,顾炎武出狱。虽然回庄等同邑出名之士死力排遣,而叶方恒到此时仍不甜心,竟差遣刺客跟踪。仲夏,顾炎武返钟山,行经南京承平门外时突遭刺客袭击,幸而遇救得免;嗣后,叶方恒还指使暴徒数十人洗劫顾炎武之家。那之前的几年傍边,顾炎武曾数次预备南下,赴福建参与沿海地域如火如荼的抗清复明事业,但因为各类原因,最末都未能成行;至此,顾炎武决计北游,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察看北中国山水形势,徐图复明大业。远行逃难当然也是一个原因。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元旦,顾炎武拜见明孝陵。7年之间,炎武共六谒明孝陵,以寄故国之思,然后返回昆山,将家产尽行变卖,从此掉首故土,一往不回。是年,顾炎武45岁。顺治十六年(1659),至山海关,凭吊古战场,尔后20多年间,炎武孑然一身,游踪不定,脚印广泛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盘曲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亭林佚文辑补·书杨彝万寿棋》)(为顾宁人征全国册本启)后,结识了许多情投意合的伴侣。

康熙十年(1671年),游京师,住在外甥徐乾学家中,熊赐履设席招待炎武,邀修《明史》,顾炎武回绝说:“假设如许做,那不单单是介之推的出逃了,而是效仿屈原为楚而死了!”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达“耿耿此心,末始稳定”,以死坚拒选举。

康熙十八(1679年)清廷开通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四(2月10日),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上马时失慎失足,吐逆不行,初九(2月15日)丑刻卒,享年七十。

2、妻妾四人

也许是因为没有子嗣的原因,遭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理念的唆使,顾炎武天天想着能不克不及生个儿子。

其实顾炎武十九岁就成婚了。德配王氏是太仓人。王家本是江南著姓看族,先祖王锡爵曾于明万历十二年拜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宰辅。王氏嫁给顾炎武以后,不知是什么原因,多年来不断未有生养。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四十五岁的顾炎武离家北上,她未便跟从,留在昆山筹划家务。

三十三岁时,顾炎武在南京出任南京弘光政权兵部司务,曾纳妾戴氏。戴氏本是一个秦淮女,美丽自没必要说。然而成亲以后,竟仍然没有生养。顾炎武不免大失所看,他把戴氏安设在清江浦(今淮安),本身只身生活在南京。那个过程其实不长,跟着弘光小朝廷的消亡,他重又回到昆山。

三十七岁时,顾炎武又纳妾韩氏。纳妾,仍然是为了让本身有后代。韩氏是吴江县八坼镇人,边幅其实不出寡,却为人贤淑。婚后第二年,公然生养了一个儿子诒榖,小名林元。中年得子,顾炎武的兴奋难以言喻,只盼看诒榖长大后传承本身的事业,哪想到,那孩子体量很差,刚满四岁就病逝了。独生儿子的死,给顾炎武冲击很多。他想,转眼间本身就是知天命的年龄了,那些年为抗清而四处驰驱,居无定所,说是有家,却等于无家。没有儿子,无疑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未来有谁能继续本身未竟的事业呢?

康熙五年,顾炎武由汾州来到太原,拜访傅山。很快,顾炎武便纳了一个小妾。小妾性格温存,侍奉也很详尽小心,他一心想得到的儿子,小妾偏偏没有给他。顾炎武十分懊悔,写了一篇《规友人纳妾书》。

晚年的顾炎武身边无子,皆赖族中一个侄子悉心赐顾帮衬,顾炎武的弟弟曾经将一个孙子过继给他,但不幸的是,那个孩子也在六岁时夭折了。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顾炎武上马时失慎摔倒,从而一病不起,五日之后病逝,享年六十九岁。

我们已不难看出,顾炎武那个一生不妥官,不敛财,不拿俸禄,居无定所,以马背为家的体系体例外的学者,他的纳妾仅仅为了生养儿子,让本身一生斗争的事业得以继续。与此同时,能得到生活上的赐顾帮衬。而底子不是像某些学者说的:他“所到之处,必买媵婢(小妾和丫鬟),置房产,一两年后即弃之,什么都掉臂就走了……”

顾炎武一生有两大遗憾:

第一未能反清复明;

第二就是膝下无子。

明亡乃是天道,无子也不外是受其封建礼教的影响。

顾炎武生前学有大成,著书立传、泽及后世,何憾之有呢?

0
回帖

传奇大儒顾炎武:40年死不降清,妻妾多人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