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语义
典故:长倩赠刍。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公孙弘,以元光五年,为国士所推尚,为贤良。国人邹长倩,以其家贫,少以资致,乃解衣 裳以衣之,释所著冠履以与之,又赠以刍一束,素丝一繸,扑满一枚,书题遗之曰:“诗人所谓‘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此自少之多,自微至着也,士之犯罪勋,效名节,亦复如之,勿以小善不敷修而不为也。”
(汉相公孙弘 画像)
语义:原意为送别时,乡绅邹长倩“赠刍”,鼓舞公孙弘,从小善做起,往立功立名,做一个道德高洁如美玉的人。后以“长倩赠刍”为鼓舞别人从小善做起之典。
诗句“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讲解:
1、出处:
《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2、翻译:毛色白亮的马驹,在那〔远方〕空谷里。赠予一把青草〔做薄礼〕,它的仆人道德高洁美如玉。
3、语义:原为表达惜别与思念之情。后来也用祭奠逝者
二、帮工放牧,苦读《公羊》
公孙弘〔前200—前121年〕,字次卿,齐地甾川〔山东寿光〕人。西汉名臣,武帝丞相。
他年轻时,曾为县吏,因犯错,被夺职。无认为生,在海滨替身放猪。崎岖潦倒失意,而不颓丧,边放猪,边进修。无钱买书,就削竹造简,借书抄录,连缀成册。
文帝后元五年〔前159〕以后,家境稍有好转,他于不惑之年,拾起册本,正式研究《春秋》,以及各家正文著做,最末,专攻《公羊传》。
景帝时,《公羊传》博士胡毋生退休,回齐授业,他则持经就教,执学生礼甚恭。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他61岁,以“贤良”之名,被甾川国选举进京。因出使匈奴,回复不合格,被斥无能,而称病告退。
回乡后,他一边持家过活,一边仍苦读《春秋公羊传》。频频研究,苦苦根究,末有所得,深悟治国理政之道,理清事君为臣之理,成为专修《公羊》,深通治道的里手里手。
三、“长倩赠刍”典故本事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公孙弘71岁了,甾川国再次荐他进京,他固然一再推辞,但因进修《公羊传》名望在外,又曾恭敬孝敬后母,而国人又是一致选举,推辞不掉,只好再次西行。
他动身时,因家境贫冷,无以治新拆,便简便上路。国人送行时,乡绅邹长倩,脱下衣裳让他穿,取下帽子和鞋送给他,又赠予他一束刍,一繸素丝,一枚扑满,并写一篇赠言。
(公孙弘边放猪边进修 画像)
长倩说,一小我不论是幽滞,仍是显达,只要有崇高的逃求,就是尊贵的。即便他就像青草一样通俗,也不克不及不放在眼里他。所以我送您一束青草,那就是《诗经》所说的,“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五缕丝为一䌰,两䌰为一升,两升为一拭,两拭为一纪,两纪为一镊,两镊为一繸。那是从少到多,从细微到显著的事理。士人立功立业,弘立名誉节操,也恰是如许,不要认为小善无足轻重,就不往施行。所以送您素丝一繸。扑全是用土造成的器物,用它来储蓄财帛。它有进口,却没有出口,钱积满了,就摔破它。土是粗拙的工具,而钱是贵重的财物。只要收进而不收入,只知储蓄而不克不及散发出来,所以摔破它。有的士人搜索财帛,却不会散财消灾,就会遭到扑满那样破败的命运,那莫非不该该引认为戒吗?所以送您扑满一枚。
他还说,上京任职,那是多么严重的事啊!山水阻隔,前路迢迢,风餐露宿,旅途艰苦,次卿足下,多多珍重!愿您发奋勤奋,犯罪立名!鄙人我就在那里,翘首期待着,您美名远扬的那一天。
公孙弘回信:“礼品已腐朽破裂,但熔化在心里,看不见了。”
四、大器晚成,封侯进相
公孙弘再次进仕后,历任待诏、博士、内左史、御史医生,76岁封侯为相,并病逝在任上。
刚进京待诏,他廷计谋论,太常评为劣等,但是,得到皇上赏识,改判为第一,毕竟迎来了人生的大转折。
召见时,皇上见他丰仪美姿,很是喜欢,拜为博士。又见他博常识广,擅长争论,通晓文书,还能用儒学看点阐明法令,十分赏识。
在朝堂上,他非常谦虚,处世睿智,不参与廷争。朝议时,他擅长提出要点,陈说情状,供皇上取舍,从不刚强已见,而违背圣意,驯良有礼,道德恭谦,谨守为臣之道。皇上十分喜欢他,夸奖他口行忠厚,谦虚守礼。第二年〔前129〕,升他为内左史。
日常平凡在廷对前,大臣们议论问题,往往初步达成共识,但到廷对时,他有时会体察圣意,暂时改动共识。有人非议他,他也不记恨,能宽大看待。有一次,主爵都尉汲黯公开呵斥他,说:“齐人多诈,前后言行纷歧,是为不忠。”皇上盘问,他从另一角度,答复皇上:“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皇上认为,他说的有理,“益厚遇之”。
(汉武帝与公孙弘 影视图)
元朔三年〔前126〕,他升任御史医生。其时朝廷,同时在西南、沧海〔朝鲜〕和朔方〔内蒙杭锦旗〕用事,中原怠倦,民力不逮,他请罢,皇上不听。廷辩时,他被墨买臣辩驳,口亏词穷,改言赔罪,但说:“我是乡鄙之人,常识短浅,仍然敬请停行西南、沧海工程,稍息民力,专营朔方一事。”皇上被他爱民之心冲动,从此,把集中国力,一时只干一事,定为根本国策。那是奇功。
他常说:“人君的弊端,在于度量不敷大,而人臣的弊端,在于生活不敷俭省。”他在家则身体力行,“夜寝为布被,食一肉脱粟之饭”。为那事,汲黯又上奏皇上说:“公孙弘位列三公,却盖粗被,食糙饭,是沽名欺世。”廷对时,他安然认可事实,并列举齐相管仲越礼与晏婴俭省的故事,阐明臣子衣食与国度强盛,没有间接关系。他还说,我位列三公,却盖布被,其实有损汉官威仪,汲黯的忠告是对的,他实是大忠臣,如果没有他对皇上的忠实,皇上又哪能听到如许的实话呢?皇上认为,他宽大大气,谦虚礼让,是忠厚长者,而愈加宠遇他。
元朔五年〔前124〕,皇上录用他为丞相。按汉造,任丞相须列侯,而他却没有爵位,于是,皇上下诏,分封650户给丞相,拜他为平津乡侯。后世拜相,同时封侯,是从他起头的。
他数年间,由布衣升至丞相,适逢皇上兴功业,举贤良之机,他成为间接的,也是第一批得益者。于是,他也适时而动,在相府兴建东阁客馆,招揽来宾,广纳贤才,参与政事,为国献谋。他还躬行俭省,餐饮粗简,而操纵俸禄,赡养来宾,招待伴侣,留下“东阁待贤”典故,是纳贤范例。
元朔五年〔前124〕,他提出、并拟定“五经博士”设子弟的办法,以及造定以儒学为原则的升官与补官前提,为确立儒学为封建正统思惟,做出浩荡奉献。
元朔六年〔前123〕,合理朝廷深究淮南和衡山俩王谋反案时,他病重,无法理事,自知无功封侯,又自责不称职而致诸侯谋反,担忧再误大事,上书请辞丞相之职。皇上禁绝,还赐牛酒布帛,令他养病。过了几个月,他康复,才回朝理政。
元狩二年〔前121〕,公孙弘做了四年丞相,以80高龄,在相任病世,朝廷以青铜铸棺,葬之于麓台〔山东潍县〕,墓今尚存。著有《公孙弘》10篇。
其子公孙度持续平津侯爵位。
五、事君有道,理政有方
公孙弘,饱学之士,来自下层,历经人生盘曲,71岁了,才被迫登上仕途,更肩负着国人的期看,要做到“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他事实是若何行事的呢?
最能阐明问题的是事实。在短短的几年间,他走完了从一介布衣,到封侯拜相的路,那在整个汗青上,他是第一个,恐怕也没有第二个吧?
可能有人要说,那是生逢盛世,广纳贤达,他正值当时罢了,可是你看,汉武帝雄才,也心狠手辣,在位54年,先后13相,6个免除,5个定罪,田千秋受托孤除外,仅公孙弘一人,善始善末,全身而逝,多么罕见!
公孙弘,他道德高洁,忠实国是,恬澹名望,不计金钱,全心为国理政,全意替民处事,那是他胜利的根本前提。
他精读《春秋公羊传》,深通理政事君之道,又认清君主雄才,自我定位准确,做好顾问,事君有方,那是他胜利的第二前提。自古以来,谁都认为,汉武帝一代雄主,丞相假设无才,他能赏识?而丞相无才顾问,他要你何用?公孙弘就是睿智高人,他能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而深图远虑,廷对时,又擅长陈说相关情状,长于理清解题构想,最初,才把决策的结论,让给雄主,辛勤本身,功回皇上。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皇上也有失策事,那就要丞相力争了,如停西南、沧海工程事项。
他身世布衣,来自下层,身处高位,却仍能站在苍生角度看问题,敬服民力,反对展张浪费,反对皇上巡游,反对国力不收的浩荡工程,等等。儒家“民为贵”的民本思惟,也是他走向胜利的重要前提。
他面临政敌,也巧于应对,往往将他们放到斗争前沿往淬砺,假设说,那是擅长荐贤,培育提拔强人,也未赏不成。如他选举老敌手汲黯担任右内史,治理显贵,让他多碰碰壁,往磨励尖刻性格;让强人董仲舒为国相,治理骄横的胶西王,以增长才气。
至于助杀主父偃,是因为他民愤太大、敌人太多,关乎民气;助杀郭解,是因“他恨谁,就有人要丧命”,他的影响太大,关乎法律王法公法。公孙弘只是给皇受骗顾问,供给多角度处事构想罢了,跟草菅人命无关。
六、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昔时,71岁的公孙弘,再次受甾川国人推荐,以“贤良”之名进京时,其国人邹长倩赠刍,并赠诗:“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进仕后,他忠心为国,勤奋为民,从待诏做起,勤奋朝上进步,好像累丝,积累功业,逐渐升到博士、左内史、御史医生,曲至人臣之极,封侯进相,十年间,平步青云,走完如斯灿烂的人生路,没有孤负国人的期看。
同时,他不忘国人的吩咐,粗食平民,谨身自律,却不为金钱所累,赡养来宾,“东阁待贤”,周济亲友,搀扶贫弱,出资修桥,造福桑梓,身无余财,家无积资,不做“扑满”,留下贤名。
因而,能够说,公孙弘一生,睿智忠实,谦良恭俭,“其人如玉”,后人当以“生刍一束”,来祭奠他。
陈存选
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