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往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回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轻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
——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熟悉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征: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殊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回往?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喊人如何能够进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
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看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参考资料:
范仲淹《渔家傲》的英译和赏析
渔家傲
范仲淹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北宋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幼年刻苦自学。考取进士以后,官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在政治上极力图谋革新。镇守西北边疆的时候,曾经多次挡住西夏的侵扰。他写的词意境比较开阔,也有风尚豪放的一面,诗也写得好,惋惜都流传不多。
塞下秋来风景异①,衡阳雁往无留意②。四面边声连角起③。千嶂④里,长烟落日⑤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⑥,燕然未勒回无计⑦。
羌管⑧悠悠霜满地。人不寐⑨,将军白发征夫⑩泪。
【注释】①塞下(赛sài)—边疆的防守线上。风景异—景象荒凉,天气冷冷,和南方不同。
②这句说连大雁也不愿留下,要飞向衡阳往。(古代人传说,北雁南飞,到衡阳为止。) 衡阳,今属湖南省。
③边声—泛指边地的笛声、马声等等。角—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这句说:军乐吹动的时候,四面八方各种的边声都跟着响起来了。
④嶂(帐zhàng) —象屏风一样的山峰。
⑤长烟落日—写傍晚的景象。长烟,一大片的雾气。
⑥这句说端起一杯浊酒来饮,解解愁闷,却想到家园远在万里之外。
⑦燕(烟yān)然未勒—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燕然,山名,就是现在的杭爱山。公元89年,东汉的将军窦宪打垮了匈奴(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立了纪功碑。勒,在碑上刻字。
⑧羌(枪qiāng)管—笛子。相传笛子是羌(我国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出产的。
悠(yōu)悠—形容声音在空气中飘扬不定。
⑨不寐(mèi)—睡不着。
⑩将军—作者自称。征夫—远征的士兵。
Proud Fisherman
(Song) Fan Zhong Yan
Outside the border fortress the autumn scene was strange。
Wild geese flew past with no sign sounds came alive
far and near。
Among numerous mountain tops
A pall of smoke hung straight against the sunset
In the tight-shut fortified town。
Holding up a cup of cheap wine
To my hom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Before the enemies are checked。
Music from the alien’s flute floated around,
The ground hoary with frost。
No sleep!
The general’s white hair,the men’s sobs。
Tr。 Gong Jinghao
『赏析』
在北宋仁宗时代,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羌族逐渐强大起来,建立了夏国。
北宋王朝和它作战屡次失败。范仲淹于庆历元年到三年(公元1041到1043年)奉命与韩琦等经略陕西,才算稳定了局势。他在工作当中,爱抚士兵,推诚招待羌族,使汉、羌民族得以和平相处,很得人民的爱戴。他写过几首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都以“塞下秋来”开头。
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是写边塞的萧条景色和远离家乡、久戍边塞的将士们的繁重心绪的。心绪是主,景色是宾。它的结构和无名氏〔菩萨蛮〕有共同之处,也是上片以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下片以抒情为主,而情中有景。景色的描写,正好衬托出人物的心绪,从而更深刻地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上片写景。它一上来就说明了这里是边塞的秋天,与内地的秋天背景有所不同。接着,以候鸟大雁之到了季节要回到南方,来坐实“风景异”。“衡阳雁往”,按照一般的语法,应当是雁往衡阳;这里是因为要符合格律,把结构颠倒了。大雁在这个地方度过了春、夏两个季节,现在要离开了。
按照情理来说,人,推而至于雁,在一个地方住了相当长的时间,临别之时,总不免有些依依不舍。桑下三宿,尚且为佛徒所忌,何况两个季节呢?而竟至于“无留意”,那么,可见此时此地,已经十分冷苦,实在是无可留恋了。雁的来往,完全是从人的立场往设想的,因此,这事实上是写人之所感。
第三句写边塞上的声音。泛说“边声”。包括一切自然界和人类的声音,如风声、雨声、人喊、马嘶,都在其内。它们是边塞上所特有的,因而听到以后,轻易引起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其无所不在,充塞了整个空间,虽想不听,也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更进一步写出这些凄凉的声音又还是伴随着军营中的号角一道发出来的,就更在凄凉之外加上了悲壮的气氛。
这种加倍渲染的手法,也是为了加深人所感受的描写。这是写词人所闻。
第四、五句写边塞上的景色。在数不清的山峰像屏障一样的围绕之中,傍晚的时候,烟雾充满,即将西沉的太阳正照射着一座紧闭了门的孤零零的城堡,这是多么荒凉的景色!“长烟”的“长”字,在这里是宽广的意思,它与“落日孤城”的“落”字、“孤”字合色,都是为了形容环境的辽阔荒凉而挑出来使用的。
而孤城紧闭,则又展示了戒备森严,在冷落的背后,隐隐地露出了紧张的局势。这是词人所见。
所感、所闻、所见如此,那么,身临其境的人,不免有怀乡之念,就很自然了。
下片以抒情为主。在这种环境之中,欲回不得,惟有借酒浇愁。。但是,“浊酒一杯”,怎么能够排遣离家万里的乡愁呢?结果是如李白《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所说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了。
“一杯”和 “万里”相对为文,是强烈的对照。“家万里”,点出路途远远,回乡困难,但它却不是不能回家的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还没有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还没有能够如东汉窦宪那样,打退匈奴统治者的侵扰,在燕然山勒石纪功,然后胜利地班师还朝。在这里,词人写出了边防将士们的责任感。
在严酷的环境里,虽然对家乡非常想念,但是面对着侵扰者,他们是决不会舍弃自己的责任的。
在完成抗击侵扰的任务以前,当然是无法回乡的,只有在这里坚持下往。傍晚之时,对景思乡,欲回不得,借酒小愁,消磨了许多时光,已经由黄昏进进深夜,这时听到的是悠长的羌笛,看到的银白的浓霜,怎么能够进睡呢?词中这位人物,可以是指词人自己,也可以是泛指某一位将军或征夫,因为他们的感情是共同的。
将军的年纪当然大些,久戍边城,备极辛劳,已生白发,而征夫则流出了眼泪。末句极写久戍之苦,结出主旨。
一方面,边塞冷苦,久戍思乡;另一方面,责任重大,必须担负,这是词中所描写的一对矛盾。词中篇幅绝大部分是写前一方面的,但只用“燕然未勒回无计”一句,便使后一方面突出,成为这对矛盾的主要矛盾面,正如俗话说的“秤砣虽小压千斤”。
用传统的文学批判术语来说,就是:“发乎情,止乎礼仪。”作者虽然身为将军,但并非高适《燕歌行》中所谴责的那种“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将军,所以能够体会普通将士们的思想感情,他们对家乡的想念和崇高的责任感。
封建统治阶级对于人民的痛苦经常是漠不关怀的,更不会想起戍边将士的辛劳。
范仲淹在这里提出的问题,在他以前,还不曾在文人词中反映过,以后也不多见,因此,是值得重视的。贺赏《邹水轩词筌说》:“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冷’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
此深得《摘薇》、《出车》、‘杨柳’、‘雨雪’之意。”(“绿树”二句,见吴融《华清宫二首》之一)这话是很有见地的。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往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回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往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回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