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菁霞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6月16日 09 版)
文 铮
《神曲》(插图珍躲版),黄文捷译,译林出书社2021年5月第一版,228.00元
2021年是但丁逝世七百周年。
但丁的《神曲》在中国传布亦已有一百多年。百余年来,浩瀚译家为国人奉献了风气多样的多个译本。此中,黄文捷译本系从意大利语曲译,摘用诗体,兼顾忠实性和艺术性,备受好评。日前,该译本由译林出书社推出新版,并被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组织的专家委员会选中,做为意大利外交和国际协做部、阿尔贝剧院/拉文纳剧院和但丁协会协做造造的有声书中文朗读底本。
《神曲》无疑是典范,以至可称典范中的典范。但也有人说:“所谓典范,就是各人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工具。”分开但丁的时代七百年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神曲》?我们能够如何读《神曲》?别的,《神曲》在中国履历了如何的承受史?《神曲》各个译本各有何特色?……带着那些问题,我们摘访了《神曲》黄文捷译本新版序言做者、意大利语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传授文铮先生。
——编者
中华读书报:《神曲》最早进进中国是在什么时候?您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任何一个文化或者社会变化的节点上,我们都能看到但丁的名字和《神曲》那部巨著。”请您详细谈谈《神曲》对中国的影响?
文铮:《神曲》对中国的影响其实比我们如今一般人晓得的,以至比良多学者晓得的愈加深远。但丁对中国的影响,能够逃溯到戊戌变法的时候。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为了启发中国的民智,在日本做了良多编译工做。那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但丁,他认为但丁在中世纪意大利起到的的感化,对中国特殊有参照和借鉴的意义。中国也需要如许一个大文豪和常识分子,从民族语言和文学进手,启发民智,对公众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其实,但丁形象也是梁启超本人效法的楷模,他也想成为但丁那样的文人,所以他把但丁的形象写进了他的一个喊《新罗马传奇》的戏曲剧本里,那个剧本曾在广东的一家报纸上连载,但最初没有写完。那部戏剧以但丁为串场的角色,一副品格清高的容貌,用如今的话讲就是一个穿越的形象,梁启超借但丁之口,表达本身的政治主张和心声。梁启超对但丁的崇拜不但是因为但丁自己,更因为但丁所属的意大利民族——刚刚完成民族复兴伟业的意大利使梁启超看到了中国的期看。
五四运动期间,胡适在《文学改进刍议》里明白提到以但丁和《神曲》做为参照。后来在《建立的文学革命论》中进一步阐释了他的看点,认为刚刚完成民族国度同一的意大利的境况:在强邻的觊觎之下,四分五裂,老苍生没有同一的语言,更没有属于他们的文学,当然也就没有凝聚力,但是自从出了但丁以后,那一切就都发作了浩荡的改变。胡适觉得中国也能够效法意大利,把那些封建的陈旧的文化和文学打垮,创建我们白话文和新文学,有了新的语言就有了新的社会。
中华读书报:请您谈谈《神曲》的翻译史。
文铮:固然但丁的名字很早就进进梁启超、鲁迅、胡适那些中国思惟家、文学家的视野,但是《神曲》的翻译却比力晚一些。100年前,为纪念但丁逝世600周年,上海倡议大规模的纪念活动,此中《小说月报》方案做一期纪念但丁的专辑。那期间,编纂意识到,中国至今还没有《神曲》的中译本,于是起头物色译者,找来找往,那个工作就落到北大传授钱稻孙身上。少年钱稻孙随父母在意大利生活了一段时间,曾在罗马大学读书。他从意大利文间接翻译了《天堂篇》的前三歌,颁发在《小说月报》上,中译名为《神曲一脔》。钱稻孙的中国文学底蕴很好,他把《神曲》译成了屈原的离骚体——因为《神曲》的句子很长,每一句都是11个音节,用中国传统诗歌的五言或七言翻译不了那么长的句子,而只要骚体比力自在一些。钱稻孙还在音韵格律上下了一番功夫,出格是第一歌和第三歌,韵脚十分好。
在诗歌语言上能与钱稻孙媲美的译本还有新月派诗人于赓虞和燕京大学才子吴兴华,他们都节译过“天堂篇”,但鲜为人知。
我们说,中国人第一次读到《神曲》中译本是在一百年前的《小说月报》上。然而《神曲》全译本却很晚才问世。1930年代初,几乎同时呈现了两个译本。第一个译本的译者王维克是数学家,是居里夫人的学生,也是发现华罗庚数学天才的伯乐。他热爱文学,出格痴迷但丁。他根据法文本,同时参照英文版停止翻译。因为抗日战争发作,那个全译本曲到1948年才在上海出书。那是《神曲》第一个完全的中译本。因为《神曲》诗歌形式的难度,王维克决定翻译成了散体裁。出书时他还请柳亚子写了题记。《神曲》另一个译本是上海诗人墨维基从英文本翻译过来的,译成了无韵的自在诗体,那个译本晚于王维克译本几个月也在上海出书。
尔后,那两个译本就成为中国读者次要的阅读文本了。因为有了恩格斯那句话(“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初一位诗人,也是拥抱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神曲》没有遭到责备,并且西方文学教材中也有但丁,只不外是把他定位为责备教会暗中的革命文学家。
文革后,时任中国社科院院长的胡乔木重视到中国没有从原文翻译过来的《神曲》译本,于是找到了其时北大的田德看传授。田德看传授曾在佛罗伦萨大学留过学,是中国高校里首位开设《神曲》课程的人。1983年,已经退休的田德看起头从意大利原文翻译《神曲》。田译本的特征是:第一,散体裁;第二,严厉忠实于原文;第三,将历来优良的正文全数原本来当地翻译出来,占了2/3的篇幅——那是他的伟大之处。1999年,意大利总统访华,那时田德看已经卧病在床,意大利总统专门到他的下处授予他大十字勋章。2000年,田译本由人民文学出书社出书。
2001年,北大另一位传授黄文捷,也在译林出书社出书了《神曲》译本。黄译本的特征是,译为诗体,严厉地根据行数逐个对应,并且还部门地连结了诗的韵脚,因为原文是aba,bcb,cdc,ded……就如许连环像锁链一样,并且每一行都是11个音节,重音都落在每行的倒数第二个音节。
做为意大利文学研究者,我特殊选举黄文捷那个译来源根基因在于:第一,研究时能一行一行地跟原文比照,那点特殊重要;第二,那个版本可读性强——其实《神曲》最后就是用来当寡朗读,当成故事讲的。假设从艺术角度和学术角度的平稳来看,我小我觉得黄译本比田译本做得更好一点。
中华读书报:综合来看,您若何评判浩瀚的《神曲》译本?
文铮:钱稻孙的译本很高古,良多人都很推崇钱译本,但他的楚辞体和但丁面向老苍生讲故事的初志可能有些差距,更何况后人很难拥有钱稻孙那样的才调,即使他本人也不克不及够在三首歌中完全把音韵译出来,所以钱译本只能做为一个完美的标本。王维克和墨维基的译本做为最早的全译本也都可圈可点。出格是王维克译本,第一个译成散体裁,相对也很忠实,只不外没有田德看译本那么切确和学术性强。墨维基的译本创始了诗体翻译的先河,但从音韵、语言表达以及对原文的忠实水平来讲,都有不敷,假设跟黄文捷译底细比,是逊色的。黄文捷译本从忠实性和艺术性两头,到达一个较好的平稳点。从那个角度来看,后人是超越前人的。
其其实那之后,2004~2005年又相继出书了张曙光和黄国彬两个译本,两个译本配合之处是都译成了现代自在体诗,但张曙光是从英文译过来的,而黄国彬参考了意大利文,两位译者都是诗人,所以译本的诗味都比力足,艺术性都很高,学术性方面相对弱一些。
中华读书报:《神曲》在现代意大利以及欧美的承受情状是如何的?据说《神曲》的英译本有上百种之多,为什么英语世界要不竭停止重译?
文铮:其实,典范是需要良多译本的。《神曲》的英文译本或者其他语言的译本,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并且每个世纪城市有各自推崇的优良译本。译本的语言风气和理解随时代改变,所以译本越多,风气越多,越有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承受。
但丁身后的几十年,对他的研究和推崇就不断在走上坡路。他身后名望如斯大是因为《十日谈》的做者薄伽丘。但丁逝世那年薄伽丘才8岁,到二十几岁时,他疯狂地喜欢上了《神曲》,他到佛罗伦萨走访但丁的家人和生前友好,写了第一本《但丁传》。薄伽丘还第一个开设关于《神曲》的讲座。但丁在逝世后的三五十年里,名望如日中天,成为整个意大利甚至欧洲一个耀眼的明星。艾略特曾经说过,从但丁到莎士比亚,没有第三小我,从文学角度来讲没有第三小我。
西方大学里古典学或诗学传统的课程,城市开设关于但丁的课程,会对《神曲》停止文本细读。《神曲》是中世纪集大成的做品,在神学和哲学方面有良多创始。但丁根据其时托马斯·阿奎纳或者奥古斯丁的神学或哲学的系统,将基督教世界停止分层分级,出格是还创造了炼狱那个概念,从此深进人心,广为人知。我们以前有的教材说但丁反宗教,其实否则,相反,他对宗教出格对基督教起到了很大的鞭策感化。
中华读书报:当前中国的但丁研究情状若何?
文铮:那一百年来,我们对但丁的领会和研究仍是很外表,但是如今有一个特殊好的趋向,一些有海外留学布景,出格是古典学、古代和中世纪文学、古典哲学专业的青年学者,他们在差别的学科布景下系统地研习了但丁的著做,对但丁的理解和研究十分深进,已经起头跟国际接轨了,那是一个很大的朝上进步。
中华读书报:但丁被称为“中世纪最初一位诗人”,也被认为是“新时代的开启者”,意思是说《神曲》对中世纪文化做了集大成式的闪现,也是文艺复兴的重要做品。您觉得《神曲》总结中世纪文化的成分更大,仍是迈向现代的新看念、新抱负的成分更大?
文铮:恩格斯那句话出自《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意大利文译本序言。我小我觉得,但丁仍是中世纪的诗人,良多人说他是文艺复兴期间的诗人,其实他死的时候文艺复兴还没有实正起头,只不外他对文艺复兴具有启蒙的感化罢了。第一,他离开不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其时的神学,出格是宗教,并且他本人是一个十分热诚的教徒。他报复教会,是因为他觉得教会影响了上帝教的开展,从他的学识、才调等多角度来看,他都是中世纪文化思惟的一个集大成者。
有人说《神曲》就是把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形象化或者诗歌化了,他的思惟底子没有跳出托马斯·阿奎纳经院哲学的系统,没有离开奥古斯丁的神学和哲学的系统,但是,为什么他有那种新时代的思惟,其实恰好是他的基督教抱负促成了那一点。他把本身的人心理想拜托在《神曲》的精神世界中,连系本身的人生履历,上升到一个神学—哲学的高度,他的政治抱负就是成立像宇宙一样有次序的世界帝国。从客看角度来看,其实那个抱负也是世界走向新时代的起头。
中华读书报:《神曲》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让我想到《红楼梦》在中国汗青上的位置。《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同时也包罗良多新的看念(如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责备、对女性的尊重等等)。在那个意义上,能否《神曲》之于西方和《红楼梦》之于中国有必然可比性?
文铮:假设从对后世的影响、在国人心目中的位置,以及划时代的意义来讲,两者有必然的类似性。但它们更大的一个区别在于,《红楼梦》是中国社会百态的反映,是世俗性的,固然也表示为神圣与世俗的抵触,但回根结底,仍是面向现实社会生活的;而《神曲》则是精神性的,是神学的,虽然看照了人世的种种,但最末仍是指向天堂,指向崇奉,闪现上升的趋向,是人与神的同一。而《红楼梦》就没有那些,它告诉人们“好就是了、了就是好”,迫不得已。
中华读书报:《神曲》是七百多年的做品,阅读难度又很大,那么,中国读者今天还要读它吗?我们能够如何阅读它?
文铮:但丁阿谁时代还没有印刷术,《神曲》是通过朗读而传布给绝大大都受寡的,因为其时的手手本一般人看不起,所以但丁在写做过程中特殊重视朗读性与故事性。一个好的《神曲》译本,你会从中感触感染到它叙事的想象力,可能不亚于我们的《西游记》。中国的读者觉得阅读困难,并非语言问题,而是《神曲》的典故太多,那些典故涉及宗教、古希腊罗马神话、汗青人物等等,需要看正文才气大白。
假设你想具备根本的人文素养,更好是读读《神曲》,因为整个世界的文学受《神曲》的影响太深了,歌德、艾略特、庞德……不乏其人。中国现代以来鲁迅、胡适、茅盾、老舍、巴金等等,都遭到但丁的影响。各人都晓得莎士比亚重要,歌德重要,可是某种意义上,但丁比他们更重要,所以《神曲》仍是应该读。只不外做为通俗读者,我们没需要研究得那么深进。假设只把它当故事来读,也会很有收成的。假设你期看体味它的美,你能够把它当做诗歌往读。假设是一个优良的译本,应该能同时称心读者的那两项需求。
来源: 光亮网-《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