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宋朝诗人姜白石的《咏元宵》,描写的是元宵节。
每年夏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夏历的元月,前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此日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祝。出门弄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食元宵,百口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愈加昌隆,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成立高峻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看灯》中如许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愈加热闹,赏灯活动要停止5天,灯的款式也更丰富。明代要持续赏灯10天,那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固然只要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扫兴。
“猜灯谜”又喊“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呈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造迷,猜谜的人浩瀚。起头时是功德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发伶俐又饶有兴致,所以传播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送。
民间过元宵节食元宵的风俗。元宵由糯米造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那种食物喊“浮圆子”,后来又喊“汤团”或“汤圆”,那些名称“团聚”字音附近,取团聚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聚圆,敦睦幸福,人们也以此驰念告别的亲人,拜托了对将来生活的美妙愿看。
一些处所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风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标是驱病除灾。
跟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很多处所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承平鼓等传统民俗演出。
那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只流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