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身为兵部主事王阳明因开功宦官刘瑾,惹恼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发配到龙场,一住即是三个岁首。王阳明惨遭此祸,心境自是孤单、孤单、苦闷、悲戚。他由富贵、温馨、文雅、温馨的万户京城,陡然漂落到偏远、萧条、寂廖、冷漠的龙场,举目无亲,衣食无着,忍不住产生一种浩荡的失落感,似乎由“天堂”坠进“天堂”,跌进万丈深潭。
他自知无处伸冤,万念俱灰,唯有存亡一念不曾了却,于是对石墩自誓:“吾唯俟命罢了!”他心烦意乱,恍恍惚惚,悲忿忧思无法排遣,末夜不克不及人眠,起而仰天长啸,悲歌以抒情怀。诗不克不及解闷,复调乐曲,曲不克不及解闷,乃杂以诙笑。
在此失看之中,是憨厚仁慈的龙场人赐与了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一线期看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气,从头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
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临人生,面临残暴的现实,走上一条艰辛、特殊的道路,从而成为别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成为他学术思惟的新初步。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成捣”,于是他默记《五经》要旨,但凭本身的理解往领略孔孟之道,忖度程墨理学。那一改动,使他脱节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做注”的窠臼,发扬了独立根究,摸索到人生解脱之路。
那一转折,就是哲学史上津津有味的“龙场悟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