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历蒲月初五为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是“初步”、“初”的意思,初 五能够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民俗将之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蒲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我们所熟知的端午节活动是食粽子,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赛龙船,饮雄黄酒,系百索子,带香包,炒五毒,贴符,放黄烟子,等等。
除了食粽子和赛龙船是为了纪念屈原以外,其他活动多是以辟邪驱五毒为根源而产生的活动,所以有人说端午节是一个祛疫求安康的节曰。所谓五毒,指蟾蜍、蝎子、蜘蛛、蛇、蜈蚣五种毒虫。因为端午节那个时间段气候闷热,瘟疫时髦,又是五毒虫频繁出没的时节,随便咬伤人的身体,所以人们贴符咒、饮雄黄酒、熏苍术的目标就是驱除虫害和疾病。
因而,一些地域呈现了“炒五毒”活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地域以辣椒、葱、姜、蒜、香菜做为“炒五毒”的菜品。而江苏中部以韭菜、茭草(或金针菜)、木耳、银鱼、虾米等做为“炒五毒”的菜品。固然菜品抉择差别,都是以口味或者外形来预示着消亡五毒。从端午节的其他活动中,特殊是饰品的佩带,也能看出端午节是祛疫求安康的节日。
例如,妇女的头上佩带“豆娘”,身上戴着“健人”。。所谓豆娘头饰,外形各有差别,源于古代的步摇,有的像艾叶,有的做成仙佛的容貌,有的是鸟、虫、鱼、百兽,有的是花类。而健人是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外形为小人骑虎,有的上面配上钟、铃、缨及蒜、粽子等外形的饰物。
端午节戴香包,戴五色线,已经是约定俗成的民俗习惯。五色线是以五种颜色的线穿拧起来戴在颈、手、脚上,别名“龟龄缕”、“百索”。香包又喊香袋、香囊、钱袋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拆香料。最早香囊内放的是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驱虫的雄黄粉,用以驱虫、辟邪,因为味道欠好闻,所以改用驱虫的草药,包罗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甜松、高本行等药物。
香囊佩在胸前,香气扑鼻,既能起到祛病的感化,又能增加美看。除了那些之外,一些地域的人家用艾叶编剪而成虎形,或剪彩纸为虎形,粘以艾叶,佩带在头发上或者身畔,用做辟邪之物。有些处所的人在端午节时在小孩的额头抹上雄黄,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驱毒,二借猛虎镇邪。
在闽南、中国台湾等地,将端午节正午的水称为“午时水”,认为其具有祛病驱疫的效用。人们将正午的饮用水来擦拭身体,据说能祛除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