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
《序》曰:《易》称天以一生水,故气微于北方,而为物之先也。《玄中记》曰:全国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低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及其气流届石,精薄肤寸,不崇朝而泽合灵宇者,神莫与并矣。是以达者不克不及恻其渊冲,而尽其鸿深也。昔《大禹记》著山海,周而不备;《天文志》其所录,简而不周;《尚书》、《本纪》与《职方》俱略;都赋所述,裁不宣意;《水经》虽粗缀津绪,又阙旁通。所谓各言其志,而罕能备其宣导者矣。今觅图访赜者,极聆州域之说,而涉土游方者,寡能达其津照,纵似乎前闻,不克不及不犹深屏营也。余少无觅山之趣,长违问津之性,识绝深经,道沦要博,进无访一知二之机,退无看隅三反之慧。独学无闻,前人伤其孤陋;捐丧辞书,达土嗟其面墙。默室求深,闭船问远,故亦难矣。然毫管窥天,历筒时昭,饮河酌海,从性斯毕。窃以多暇,空倾岁月,辄述《水经》,布广前文。《大传》曰:大川相间,小川相属,东回于海。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躔,访渎搜渠,缉而缀之。《经》有错误者,考以附注释所不载,非经水常源者,不在记注之限。但绵古芒昧,华戎代袭,郭邑空倾,川流戕改,殊名异目,世乃差别。川渠隐显,书图自傲,或乱流而摄诡号,或曲绝而生通称,在诸交奇,洄湍决澓,躔络枝烦,条贯系夥。《十二经》通,尚或难言,轻流细漾,固难辨究,正可自献径见之心,备陈舆徒之说,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所以撰证本《经》,附其枝要者,庶备忘误之私,求其觅省之易。
卷二十三
水经注 卷二十三 暗沟水、汲水、获水
【原文】
汳水又东迳葛城北①,故葛伯②之国也。孟子曰:葛伯不祀。汤问曰:何为不祀?称无以供祠祭。遗③葛伯,葛伯又不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牺牲④。汤又遗之,又不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粢盛⑤。汤使亳⑥寡往,为之耕,老弱馈⑦食。葛伯又率民夺之,不授者则杀之,汤乃伐葛。葛于六国⑧属魏,魏安釐王以封令郎无忌⑨,号信陵君,其地葛乡⑩,便是城也,在宁陵县西十里。
【正文】
①汳(biàn)水:古水名,在今河南省境内。汳:后来写做“汴”。葛城:故址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南。
②葛伯:夏时诸侯,为殷所灭,以葛伯为氏。
③遗(wèi):赠予。
④牺牲:古代为祭奠而宰杀的家畜。
⑤粢盛(zī chénɡ):古代盛在祭器内供祭奠的谷物。
⑥亳(bó):古都邑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⑦馈(kuì):赠予。
⑧六国:指战国时位于函谷关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⑨魏安釐(xī)王:战国魏昭王子,名圉(yǔ),谥号安釐。无忌:魏国昭王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信陵君。
⑩葛乡:故址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南。宁陵县:古县名,汉置,治今河南省宁陵县南。
【译文】
汳水又东流经葛城北,葛城是过往的葛伯之国。孟子说:葛伯不祭奠。汤问道:为什么不祭奠?葛伯答复说:没有供品能够祭奠。汤给葛伯送往供品,葛伯又不祭奠。汤又问他,葛伯答复说:没有牛羊供祭。汤又送给他牛羊,葛伯仍是不祭奠。汤又问他,葛伯答道:没有谷物供祭。汤就从亳派了许多人往为他耕种,让老弱人往送饭。葛伯又领了一批人往攫取,不愿给他的人,就把他们杀掉,汤于是才收兵伐葛。葛在六国时属于魏国,魏安釐王把那处所封给令郎无忌,封号喊信陵君,那处所喊葛乡,就是那葛城,位于宁陵县西十里。
【评析】
暗沟水是古代淮河水系的河流。《经》文说:“暗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荡渠。”蒗荡渠就是卷二十二的《渠》(又做渠水或渠沙水),阐明此水是从渠水分流出来的。但《经》文后来又说:“东南至沛,为过水。”所以它的下贱注进过水。从那一句《经》文以下,《注》文记载的满是过水及过水的其他收流,最初呈现的一条收流是北肥水,不断写到过水进淮,从此不再提及暗沟水,那一带汗青上河流变迁很大,河流名称与河流自己都很不不变。此水如今当然不再存在。汲水也是鸿沟水系的河流之一,《经》文说“汳水出暗沟于浚仪县北”,阐明三国时代的汳水是从暗沟水分出来的一条收流。《注》文阐明《经》文:“暗沟,即蒗荡渠也,亦合汲受旃然水,又云丹、沁乱流,子武德绝河,南进荥阳合汲,故汲兼丹水之称。”阐明在北魏时代,固然浚仪、荥阳都在郦道元能够亲身察看的北魏边境之内,但因为河道播迁,河名改易,别号浩瀚,所以在其时就辨认不清晰了。获水按《经》文所说:“(汲水)又东至梁郡蒙县,为获水,余波南至睢阳城中。”又说:“获水出汲水于梁郡蒙县北。”由此看来,古代获水是汲水的下贱。获水最初注进泗水,那是《经》文和《注》文都一致的。那些水道,如今当然都变迁了。
卷二十四
水经注 卷二十四 睢水、瓠子河、汶水
【原文】
秦始皇二十二年认为砀郡①。汉高祖尝以沛公为砀郡长,全国既定,五年为梁国。文帝十二年,封少子武为梁王,太后之爱子、景帝宠弟也。是以保镳貂侍②,饰同天子,躲珍积宝,多拟京师;招延俊杰③,士咸回之,长卿之徒,免官来游。广睢阳④城七十里,大治宫看、台苑、屏榭,势并皇居。其所经构⑤也,役夫流唱,必曰《睢阳曲》,创传由此始也。城西门即寇先⑥鼓琴处也。先好钓,居睢水旁,宋景公问道不告,杀之。后十年,行此门鼓琴而往,宋人家家奉事之。南门曰卢门也。《春秋》:华氏居卢门里叛。杜预⑦曰:卢门,宋城南门也。司马彪《郡国志》曰:睢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高台,甚秀广⑧,巍然介立,超焉独上,谓之蠡台⑨,亦曰升台焉,当昔全盛之时,故与云霞竞远矣!《续述征记》⑩曰:回道似蠡,故谓之蠡台。非也。余按《阙子》,称宋景公使工报酬弓,九年乃成。公曰:何其迟也?对曰:臣不复见君矣,臣之精尽于弓矣。献弓而回,三日而死。景公登虎圈之台,援弓东面而射之,矢腧于孟霜之山,集于彭城之东,余势逸劲,犹饮羽于石梁。然则蠡台便是虎圈台也,盖宋世牢虎所在矣。晋太和中,大司马桓温进河,命豫州刺史袁实开石门,鲜卑坚戍此台,实顿甲坚城之下,不果而还。蠡台如西,又有一台,俗谓之女郎台。台之西北城中有凉马台,台东有曲池,池北列两钓台,水周六七百步。蠡台曲东,又有一台,世谓之雀台也。城内工具道北,有晋梁王妃王氏陵表,并列二碑,碑云:妃讳粲,字女仪,东莱曲城人也。齐北海府君之孙,司空东武景侯之季女,咸熙元年嫔于司马氏,泰始二年妃于国,太康五年薨,营陵于新蒙之,太康九年立碑。东即梁王之吹台也,基陛阶础尚在,今建逃明寺。故宫东即安梁之旧地也,齐周五六百步,水列钓台。池东又有一台,世谓之清泠台。北城凭隅,又结一池台。晋灼曰:或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亦或言兔园在平台侧。如淳曰:平台,离宫所在,今城东二十里有台,宽广而不甚极高,俗谓之平台。余按《汉书·梁孝王传》称:王以功亲为大国,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复道自宫东出杨之门,左阳门,即睢阳东门也。连属于平台则近矣,属之城隅则不克不及,是知平台不在城中也。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之徒,极游于其上,故齐随郡王《山居序》所谓西园多士,平台盛宾,邹、马之客咸在,《伐木》之歌屡陈,是用逃芳昔娱,神游千古,故亦一时之盛事。
【正文】
①砀(dànɡ)郡:古郡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
②保镳:保镳庇护人员。貂侍:宫中近卫随从,因冠饰貂尾,故称。
③招延:延请。俊杰:才气出寡之士。
④睢(suī)阳: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商丘市。以在睢水之阳得名。
⑤经构:建筑。
⑥寇先:春秋时宋国人,曾以垂钓为业。
⑦杜预:西晋文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进爵当阳县侯,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传世。
⑧秀广:挺拔宽广。
⑨蠡(lǐ)台: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城内。即下文的“虎圈之台”。
⑩《续述征记》:晋人郭缘生撰。
余:我,郦道元自称。按:探觅,讲究。《阙子》:据《汉书·艺文志》:一篇,未录撰者。
彭城:古县名,秦置,春秋时宋邑,治今江苏省徐州市。
饮羽:中箭,箭头射进。
大司马:官名,掌邦政,魏晋时位在三公之上。桓温:晋朝人,字元子,封南郡公,加大司马。河:黄河。
鲜卑:指鲜卑族慕容氏。戍:庇护。
如西:以西。
东莱:古郡名,汉置,治今山东省莱州市。曲城:古县名,汉置,故城在今山东省莱州市东北。
司空东武景侯:指三国魏人王基,字伯舆,身后逃赠司空,谥曰景侯。东武:古县名,汉置,治今山东省诸城市。
此下有脱文。
晋灼:晋朝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官至尚书郎,著《汉书音义》。
【译文】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在此设置砀郡。汉高祖曾以沛公的身份当过砀郡长,全国平定后,到五年(前202)就以此地为梁国。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封小儿子刘武为梁王,刘武是窦太后的爱子、景帝的宠弟。因而梁王手下有保镳和随从,穿戴与粉饰同天子一样,储躲的金银珠宝多得可与京师比拟;他延请全国俊杰,四方贤士纷至沓来,以至如司马长卿之辈,也弃官来投奔他。他扩建睢阳城为七十里,在城内大兴土木,修建宫看苑囿,亭台屏榭,建得就像帝王的居处一样华贵堂皇。营建宫苑时,民夫们都传唱着《睢阳曲》,那首曲子就是从那时创做并起头传播下来的。城西门就是寇先抚琴的处所。寇先喜好垂钓,住在睢水岸边,宋景公向他询问道术,他不愿说,被宋景公杀了。十年后,他来到那座城门前抚琴之后离往,宋人家家户户都奉祀他。南门喊卢门。《春秋》记载:华氏栖身在卢门里,后来叛逆了。杜预说:卢门是宋城南门。司马彪《郡国志》说:睢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高台,极其挺拔宽广,巍然屹立,超然独上,称为蠡台,又喊升台,畴前在它极盛的期间,实可与云霞争高呢!《续述征记》说:登台的梯级盘旋而上,像蠡(螺)一样而称为蠡台。其实否则。我查考过《阙子》,说宋景公喊工报酬他造弓,九年才造成。宋景公问:为什么做得那么久?工人答复道:我不克不及再见到你了,我把本身的全数精神都花在那张弓上了。那工人献了弓回家往,三天后就死了。景公登上虎圈台,拉弓搭箭向东方射往,箭飞过孟霜山,最初落在彭城东边,余势剩力,仍能深深穿进石桥中。那么蠡台就是虎圈台了,那是刘宋时关虎的处所。晋太和年间(366—371),大司马桓温抵达大河之滨,命豫州刺史袁实翻开石门,鲜卑族慕容氏坚守此台,袁实屯兵于坚城之下,没有到达目标,最初只好撤兵而回。蠡台之西,又有一台,俗称女郎台。台的西北面,在城内有凉马台,台的东面有曲池,池北有两个并列的钓台,池四周约六七百步。蠡台正东,又有一台,民间称为雀台。城内有一条工具向大道,北端有晋朝梁王妃王氏墓,墓前并列立着两块墓碑,碑上刻着:王妃名粲,字女仪,东莱曲城人。齐北海府君的孙女,司空东武景侯的小女儿,咸熙元年(264)嫁给司马氏,泰始二年(266)立为妃,太康五年(284)往世,在新蒙营建陵墓,太康九年(288)立碑。陵墓东面就是梁王的吹台,台址和台阶柱础还在,如今建了逃明寺。故宫东是安梁旧地,四周五六百步,池岸摆列着几个钓台。池东又有一台,民间称清凉台。北城靠城角,又建有一处池台。晋灼说:有人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也有人说兔园在平台旁边。如淳说:平台是梁王离宫所在的处所,如今城东二十里处有一座台,相当宽广,但不很高,俗称平台。我考觅《汉书·梁孝王传》中的记载:梁王凭着勋绩和皇亲关系受封大国,他修建的东苑方圆三百里,扩建睢阳城七十里,大兴土木,建造宫室,构筑天桥,那些天桥从王宫不断毗连到平台,有三十多里。那些天桥从王宫东出杨之门,左阳门就是睢阳东门。说天桥毗连到平台大致上差不多,说毗连到城的东北角就不成能了,由此可知平台不在城中。梁王与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人常在平台上尽情游乐,因而正如齐随郡王《山居序》中所说的:西园士人鼎沸,平台盛筵来宾,邹、司马等名人都在,他们常唱《伐木》之歌,借以逃思昔日的欢愉,神游千古,所以也是一时的盛事。
【原文】
暨汉武帝元光三年,河水南泆①,漂害民居。元封二年,上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②决河。于是上自万里沙还,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令群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上悼③功之不成,乃做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宁,功无已时兮吾山④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邪道弛兮离常流⑤,蛟龙骋兮放远游。回旧川兮神哉沛⑥,不封禅兮安知外。皇谓河公兮何不仁⑦,众多不行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⑧,久不返兮水维缓。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湲⑨,北渡回兮迅流难,搴长茭兮湛美玉,河公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⑩功,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隤竹林兮楗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瓠子口,筑宫于其上,名曰宣房宫,故亦谓瓠子堰为宣房堰,而水亦以瓠子受名焉。平帝已后,未及补缀,河水东浸,日月弥广。永平十二年,显宗诏乐浪人王景治渠筑堤,起自荥阳,东至千乘,一千余里。景乃防遏冲要,疏决壅积,瓠子之水,绝而欠亨,惟沟渎存焉。
【正文】
①泆(yì):通“溢”,漫溢。
②瓠(hù)子:古水名,自今河南省濮阳市南分黄河水东出,经山东境内,东注济水。
③悼:悲伤,哀痛。
④吾山:古山名,又称鱼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南、黄河西。“吾”、“鱼”古音不异。
⑤邪道:一般的河道。弛:废弛,损坏。离常流:分开了一般的畅通之道。
⑥回旧川:回回到本来的河道。沛:浩大,伟大。
⑦皇:那里指汉武帝。河公:即河伯,黄河水神。
⑧啮(niè)桑:古邑名,在今江苏省沛州市西南。浮:漂浮。淮:即淮河,古四渎之一,源出河南省桐柏山。泗(sì):古水名,源出今山东省泗水县蒙山南麓,四源并发,故名,在今山东省中部。
⑨汤汤(shānɡ):水流大而急的样子。激:激荡。潺湲(chán yuán):声势浩荡的样子。
⑩卫人:卫地人。颜师古曰:“东郡本卫地,故言此卫人之功也。”东郡:古郡名,秦王政置,治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
隤(tuí):崩落,松弛。那里指砍伐。楗(jiàn):河顶用来堵水的柱桩。
乐浪:郡名,汉武帝灭朝鲜所置,治今朝鲜平壤市。王景:东汉人,字仲通,汉明帝时治水有功,官至庐江太守。
千乘(shènɡ):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高青县。
疏决:疏通。壅(yōnɡ)积:障碍堆积。
【译文】
到了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河水向南众多,沉没民房。元封二年(前109),武帝差遣汲仁、郭昌征发役卒数万人,障碍瓠子河的决口。于是武帝从万里沙回来,亲临决河的地点,把白马玉璧沉进水中,并令群臣将军以下都往背木料障碍决口。武帝叹伤障碍决口没有胜利,于是做歌道:瓠子决口了,怎么办啊?滚滚洪涛,只怕各处全成江河!全成江河呵,大地不平和平静,治河永无尽时,连吾山也掘平。吾山掘平呵,巨野大水横溢,鱼群不安地翻腾呵,水天已相接!河道已废呵,河水乱流,无羁的蛟龙呵,任意远游!神灵的大水呵!快回旧河来!不爬山祭天,又哪知远近表里!河神呵,你怎么如斯不仁?你无休无行地众多呵,实愁死人!啮桑被沉没了呵,淮、泗也已高涨,大水迟迟不退呵,人也久不回乡!另一首歌是:大河滚滚奔驰呵,激起一片涛声,急流难以北渡呵,只好回船暂停。拉起长竹索呀,把美玉下沉,木料接不上呵,虽然河神已容许!木料接不上呵,是卫人的功!草木都烧光呵,拿什么来对抗洪水?拿枯树石头来堵呵,再砍下竹林,堤防都填好了呵,幸福就降临!于是末于障碍了瓠子口,就在口上建了一座宫,称为宣房宫,因而,也称瓠子堰为宣房堰,水也就以瓠子定名了。平帝以后,未及时补缀河堰,河水向东漫卷,受淹的范畴愈来愈大。永平十二年(69),显宗下诏命乐浪人王景筑堤治理河渠,从荥阳起头,向东曲至千乘的一千多里的范畴内。于是王景在那些水道冲要处建造了堤防堰坝,并疏通壅塞的河道,瓠子河的水从此就欠亨了,只留下沟渠。
【原文】
《从征记》①曰:汶水②出县西南流,又言自进莱芜谷③,夹路连山百数里,水隍④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⑤,崖壁相看。或倾岑阻径⑥,或回岩绝谷,清风喊条⑦,山壑俱响。凌高降深⑧,兼惴栗⑨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⑩之艰。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人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
【正文】
①《从征记》:东晋戴延之著,又称《西征记》,全称为《从刘武王西征记》。
②汶(wèn)水:古代济水的收流,今称大汶河,已成为黄河水系的一条河流。
③莱芜(lái wú)谷:在山东省莱芜市西南。
④水隍(huánɡ):水沟渠,那里指水流。
⑤林藿(huò):树木森林。绵蒙:茂密茂盛的样子。
⑥倾岑(cén):倾斜欲坠的高山。阻:阻拦。
⑦喊条:风吹树枝发出声响。
⑧凌:攀登,翻越。降:走下,走进。
⑨惴栗(zhuì lì):惧怕战栗。
⑩悬度:古代有些处所地形艰险,没有道路,只要利用绳索等凌空穿越,即为悬度之法。
薪爨(cuàn):用柴烧火做饭。烟墨:炊火熏燎的黑迹。
致密:缜密,茂盛。
鲜(xiǎn):少。
引灌:引水浇灌。
【译文】
《从征记》说:汶水发源于莱芜县,西南流;又说,流进莱芜谷后,道路两边山峦连缀一百多里,水道大都颠末乱石累累的山涧。那一带盛产药草,各处松柏,林莽茂盛,断崖峭壁,远相对看。有的处所,险峻的山岳盖住往路;有的处所,围绕的岩石隔断幽谷,山风吹动,枝梢喊声响彻幽谷。攀登高峻的山岳,走进幽深的山谷,都令人心惊胆战,有时路绝崖断,比绳索引渡愈加艰险。离出谷还有十多里,在一座孤峰下另有一处山谷,山谷里有清泉,泉上数丈处有两个石洞,能容人行走,进进洞口一丈多,洞内高约九尺,宽广四五丈,据说是前人洞居的处所,洞里还留有柴火做饭留下的黑烟陈迹。山谷中树木茂盛,人迹罕至。但还能见到少许山田,留有引水浇灌的陈迹。
【评析】
那一卷做为篇名的有三条河流。睢水今称睢河,但河道与《水经注》记载的已有很大改变。从《经》文到《注》文,相隔不外两百多年,变迁也已不小。《经》文说:“(睢水)又东过相县南,屈服城北东流,当萧县南,进于陂。”但《注》文却说:“睢水又左合白沟水,水上承梧桐陂,陂侧有梧桐山,陂水西南流,迳相城而南流注于睢。睢盛则北流进于陂,陂溢则西北注于睢。”那里,《经》文和《注》文的区别,纷歧定是《经》文的错误,很可能是那两百多年中河流和水文的改变。《水经注》记载的睢水,最初是“东南流进于泗,谓之睢口”。因为人工的革新,睢河下流如今有偏北的老睢河和偏南的新睢河两条水道,都在今江苏省的泗洪县四周注进洪泽湖。瓠子河是古代在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南)从黄河分出的一条小河,循黄河往东南流,经今山东省梁山北折,注进济水。西汉元光三年(前132),黄河决于濮阳瓠子口,从决口处东南漫注进巨野泽(今山东省巨野县四周)。形成黄河一带的严峻水患。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亲临瓠子河管工堵口,据《史记·河渠书》记载:“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司马迁在其时也是参与负薪的从官之一,感触感染甚深,所以在其《一百三十篇》(即以后所称的《史记》)中专写《河渠书》一篇,创始了我国野史《河渠志》的传统,并且在此篇中写下了“甚哉!水之为短长也”的水利名言。此次堵口使黄河纳进故道,瓠子河就逐步干涸,到《水经注》时代已经成为一条小河,以后就不复存在。汶水在《水经》和《水经注》中各有两条。那一条是古代济水的收流;另一条收进卷二十六,在今山东半岛,是潍水的收流。那一条在《经》《注》中都说注进济水,所以古代确系济水收流无疑。后来济水湮废,水道就发作很大变迁。如今,那条汶水称为大汶河,下贱分红两条,北收喊大清河,经东平湖注进黄河;南收从南旺镇四周注进运河,但1960年已经筑坝障碍,所以大汶河目前已成为一条黄河水系的河流。
卷二十五
水经注 卷二十五 泗水、沂水、洙水
【原文】
《从征记》①曰:洙、泗二水交于鲁城东北十七里,阙里②背洙面泗,南北百二十步,工具六十步,四门各有石阃,北门往洙水百步余。后汉初,阙里荆棘自辟③,从讲堂至九里。鲍永④为相,因修飨祠,以诛鲁贼彭丰⑤等。郭缘生言泗水在城南,非也。余按《国语》⑥,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罟弃之⑦。韦昭云:泗在鲁城北。《史记》、《冢记》、王隐《地道记》⑧,咸言葬孔子于鲁城北泗水上。今泗水南有夫子冢。《春秋孔演图》⑨曰:鸟化为书,孔子奉以告天,赤爵衔书,上化为黄玉。刻曰:孔提命⑩,做应法,为赤造。《说题辞》曰:孔子卒,以所受黄玉葬鲁城北,即子贡庐墓处也。谯周云:孔子身后,鲁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余家,命曰孔里。《孔丛》曰:夫子墓茔方一里,在鲁城北六里泗水上,诸孔氏封五十余所,人名昭穆,不成复识,有铭碑三所,兽碣具存。《皇览》曰:门生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诸异树,不生棘木刺草。今则无复遗条矣。泗水自城北南迳鲁城,西南合沂水。
【正文】
①《从征记》:东晋戴延之著。
②阙里:故址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城中。
③自辟:本身除往。
④鲍永:东汉光武帝时人,字君长,上党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人。
⑤彭丰:东汉时人,董宪起兵时,任裨将。
⑥按:探觅,讲究。《国语》: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列国之事,亦称《春秋别传》。
⑦里革:春秋鲁宣公的医生。罟(ɡǔ):渔网。
⑧《冢记》:当做《冢墓记》,详细不详。王隐:西晋人,字处叔,陈郡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人,撰有《晋书》,今已亡佚。《地道记》:即《晋书地道记》,王隐所做。
⑨《春秋孔演图》:谶纬之书,撰者不详。
⑩提命:好像耳提面命。
赤造:谶纬家指汉朝的国运期限。
子贡:即端木赐,春秋卫国人,字子贡,孔子门生,孔子尝以瑚琏(hú lián)称之。子贡庐墓处:在今山东省曲阜市。
《孔丛》:即《孔丛子》,旧传为孔子后嗣孔鲋所做。孔鲋:字甲,秦末儒生。
封:坟墓。
《皇览》:书名,三国魏人王象、缪袭等撰,记载先代冢墓之处,以供皇王省览,故称《皇览》。
【译文】
《从征记》说:洙水和泗水在鲁城东北十七里处相汇,阙里背靠洙水面对泗水,南北一百二十步,工具六十步,四面城门都有石门槛,北门离洙水一百多步。后汉初期,阙里的荆棘起头被肃清,从孔夫子的讲堂到九里。其时鲍永任宰相,于是在阙里修建了飨祠,将鲁贼彭丰等人处死。郭缘生说泗水在城南,是错误的。我查考过《国语》,炎天宣公在泗渊撒网打鱼,里革割断渔网,把它扔掉了。韦昭说:泗水在鲁城北。《史记》《冢记》、王隐《地道记》,都说孔子埋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上。现在泗水南有孔子墓。《春秋孔演图》说:鸟酿成了书,孔子捧着书向上天祈祷,有一只红雀飞到书上,酿成一块黄玉,上面刻着:孔子受天之命,立律例,定国运之期限。《说题辞》说:孔子身后,人们把他得到的那块黄玉一路陪葬在鲁城北,就是子贡墓屋所在的处所。谯周说:孔子身后,鲁国人来到孔子墓边栖身的有一百多家,以后那里就称为孔里。《孔丛》说:孔夫子的墓方圆一里,在鲁城北面六里的泗水畔。孔氏宗族的坟墓共五十多座,人名辈份已辨认不清,墓铭碑有三所,各类石兽石碑还在。《皇览》说:孔子的门生们从各地带来珍奇的树苗,种在墓地上,因而墓地上有许多异树,不生荆棘和刺草。而到今天,那树木已没有了。泗水从城北南流,经鲁城西南与沂水集合。
【原文】
永平中,锺离意①为鲁相,到官,出私钱万三千文,付户曹孔欣②,治夫子车③,身④进庙,拭几席⑤、剑履。须眉张伯⑥除堂下草,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怀其一,以六枚白⑦意。意令主簿⑧安设几前。孔子寝堂⑨床首有悬瓮,意召孔欣问:多么瓮也?对曰:夫子瓮也,背有丹书,人勿敢发也。意曰:夫子圣人,所以遗瓮,欲以悬示后贤耳。发之,中得素书⑩。文曰:后世修吾书,董仲舒;护吾车、拭吾履、发吾笥,会稽锺离意;璧有七,张伯躲其一。意即召问伯,果服焉。
【正文】
①锺离意:东汉人,字子阿,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为鲁相。
②户曹:掌管民户、祠祀、农桑的官厅。孔欣:东汉永平年间人。
③治:修。夫子:孔子。
④身:亲身。
⑤拭:擦洗。几:古代凭倚、坐卧的器具。
⑥张伯:东汉永平年间人。
⑦白:禀告。
⑧主簿:官名,主管文书、打点事务。
⑨寝堂:卧室。
⑩丹书:墨笔书写的文字。
素书:写在帛绢上的文字。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定见“免除百家,独尊儒术”,著有《春秋繁露》传世。
笥(sì):盛饭或盛衣物的方形竹器。
会稽:郡名,秦置,治今江苏省苏州市。后移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译文】
永平年间(58—76),锺离意任鲁相,上任时,拿出本身的钱一万三千文,交付给户曹孔欣,要他整理孔子的车,他亲身进庙,擦拭孔夫子的旧物:几、席、佩剑和鞋子。须眉张伯割除堂下杂草时,在土中发现七枚玉璧,张伯把一枚躲了,拿了六枚往禀告锺离意。锺离意令主簿把玉璧安顿在几前。孔子卧室床头挂着一只瓮。锺离意喊来孔欣问:那是什么瓮?孔欣答复:那是夫子的瓮,背后有墨砂写的红字,人们都不敢翻开。锺离意说:夫子是圣人,他之所以留下那个瓮,是想启迪后世的贤人。开瓮后,里面有一块白绢,上面写着:后世编辑我的书的,是董钟舒;庇护我的车、擦我的鞋、开我的箱的,是会稽锺离意;玉璧有七枚,张伯躲了一枚。锺离意立即喊来张伯询问,张伯公然招认了。
【原文】
孔庙①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即灵光②之南阙,北百余步③即灵光殿基,工具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余,工具廊庑别舍④,中间方七百余步;阙之东北有浴池,方四十许步;池中有钓台,方十步,台之基岸,悉石也,遗基尚整⑤。故王延寿⑥赋曰:周行⑦数里,仰不见日者也。是汉景帝程姬子鲁恭王之所造也⑧。殿之东南,即泮宫⑨也,在高门曲北道西,宫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工具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南北四百步,工具六十步,台池成结石为之,《》所谓思乐泮水也⑩。
【正文】
①孔庙:在今山东省曲阜市。
②灵光:即灵光殿,故址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
③步:古代长度单元,历来定造纷歧。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其时尺小,一尺约相当于今天的23.1厘米。
④廊庑(lánɡ wǔ):厅堂四周的屋子。别舍:其他房舍。
⑤整:完全。
⑥王延寿:东汉辞赋家,王逸之子,字文考,一做子山,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昌市)人,有《鲁灵光殿赋》传世。
⑦周行:绕行。
⑧汉景帝:即西汉皇帝刘启。程姬:汉景帝的妃子。鲁恭王:汉景帝第五子,徙为鲁王,坏孔子旧宅,于墙壁中得古文经传。
⑨泮(pàn)宫:古代的学校。
⑩《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大类。本称“诗”、“诗三百”,“经”是汉儒加上往的。思乐泮水:出自《诗经·鲁颂·泮水》。
【译文】
孔子庙东南面五百步,有一对石阙,就是灵光殿的南阙,北面一百多步就是灵光殿原址,工具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一丈多;工具两边是廊屋,中间方七百多步;石阙北面有一个浴池,方约四十步;池中有个钓台,方十步,台的基岸都用石头砌成,遗基还较完全。所以王延寿做赋说:绕行数里,仰头不见天日。那是汉景帝妃子程姬的儿子鲁恭王构筑的。殿的东南面,就是泮宫,在高门正北的大路西边,宫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池工具一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池南北四百步,工具六十步,台池都用石块结砌,那就是《诗经》所说的:在泮水之畔多么快乐!
【原文】
延之盖以《国语》云①,吴王夫差起师②,将北会黄池③,掘沟于商、鲁之间④,北属之沂⑤,西属于济⑥,以是言之,故谓是水为吴王所掘。非也。余以水路求之⑦,行有泗川⑧耳。盖北达沂,西北迳于商、鲁,而接于济矣。吴所浚广⑨耳,非谓起自东北受沂西南注济也。
【正文】
①延之:即戴延之,东晋小说家,名祚,江东(今安徽芜湖以下长江下流南岸地域)人,著有《西征记》,今佚。《国语》: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列国之事,亦称《春秋别传》。
②夫差:春秋吴王,困勾践于会稽,后被勾践灭国。起师:起兵。
③黄池:在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当济水与黄沟交汇处。
④商:春秋诸侯国宋的别称。周灭商后,封商贵族微子的后代于宋,故宋又称为商。鲁:古地域名,春秋时鲁国故地(今山东省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沭河流域),秦汉以后仍沿称那些地域为“鲁”。
⑤属(zhǔ):毗连。沂(yí):古水名,泗水收流,本来汇泗水进淮。因为泗水湮废,今水道已完全改动。今沂河发源于山东,流进江苏。
⑥济(jǐ):古水名,故道在今山东省。
⑦余:郦道元自称。以:根据。求:根究,察看。
⑧泗(sì)川:即泗水,源出今山东省泗永县蒙山南麓,四源并发,故名,在今山东省中部。
⑨浚(jùn)广:疏通并拓宽。
【译文】
戴延之可能是根据《国语》所说,吴王夫差起兵,将北上黄池,在商、鲁之间开掘渠道,北面与沂水毗连,西面通到济水,凭那点记载,所以说那条水是吴王开掘的。其实并不是如斯。我根据水路探察,此处只要泗水。北通沂水,西北流经商、鲁,而与济水相接的就是泗水。吴王只是疏浚过,并拓宽了水道,不是说从东北起开掘,引进沂水,西南流注于济水。
【评析】
泗水本来是淮河下流的最长收流,今称泗河,发源于山东省新泰市蒙山大平顶西麓,沿途采用洙水、淮水、沂水、沭水等,曲到今淮安市注进淮水,全长五百多公里。金章宗明昌五年(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在阳武决口,夺泗注淮进海,泗水的流路受阻,逐步构成了所谓南四湖,即在今山东省南境与江苏省接址处的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湖面狭长,南北一百二十多公里,工具宽约五到二十公里,今泗河在济宁市四周注进南四湖。沂水是泗水收流,本来汇泗水进淮。因为泗水湮废,今水道已完全改动。今沂河从山东省进进江苏省后注进骆马湖,下流已疏凿了一条新沂河,循新沂河从燕尾港注进黄海。此水从山东省沂蒙山发源到注进骆马湖,长近三百公里。洙水在古代曾是泗水的收流,后因水道变迁,今一般地图已不绘此水。
卷二十六
水经注 卷二十六 沭水、巨洋水、淄水、汶水、潍水、胶水
【原文】
《列女传》①曰:齐人杞梁殖②,袭莒③战死,其妻将赴④之,道逢齐庄公,公将吊之⑤。杞梁妻曰:如殖死有功,君何辱命⑥焉?如殖无功,有祖先之敝庐在,下妾不敢与郊吊。公旋车吊诸室⑦,妻乃哭于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⑧云:殖死,妻援琴做歌曰: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分别。哀感皇天,城为之堕⑨。便是城也。
【正文】
①《列女传》:西汉刘向撰。
②齐:周朝国名,在今山东省北部和河北省东南部。杞梁殖:春秋齐国人,袭莒而死。《文选》李善注:杞梁,字;殖,名。
③莒(jǔ):古国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辖境有今山东省安丘、诸城、沂水、莒、日照等市县间地。
④赴:奔丧。
⑤吊:祭奠死者。
⑥辱命:玷污任务,那里是指“玷污吊唁的名望”。
⑦旋车:掉转车头。诸:“之于”的合音。
⑧《琴操》:琴曲著录,记述四十七个古琴曲的故事,相传为汉蔡邕所做。
⑨堕:倾圮。
【译文】
《列女传》说:齐国人杞梁殖在袭击莒城时战死,他的老婆前去迎丧,路上碰着齐庄公,庄公允要往为杞梁殖吊丧,杞梁妻说:假设殖死得有功,怎敢光驾您来吊唁呢?假设他死得无功,还有祖先留给他的旧宅在,我不敢在郊外为他吊丧。齐庄公立即回车,在他家里举行了丧礼,杞梁殖妻在莒城下哀哭,哭了七日,把城都哭崩了。所以《琴操》说:杞梁殖身后,他的老婆持琴歌唱道:人世的欢乐呀,哪有胜过相逢新良知;人世的哀思呀,哪有甚于死别生离!她深厚的哀痛冲动了上天,城也因而而倾圮了。说的就是此城。
【原文】
巨洋水自墨虚①北进临朐县,熏冶泉水②注之。水出西溪③,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④,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⑤之为冶泉祠。按《广雅》⑥,金神谓之清明⑦。斯地盖古冶官所在⑧,故水取称⑨焉。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⑩,渊无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认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做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长日。桂筍觅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寔可凭衿。小东有一湖,佳饶鲜笋,匪曲芳齐芍药,寔亦洁并飞鳞。其水东北流进巨洋,谓之熏冶泉。
【正文】
①墨虚: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临朐(qú)县东南。
②熏冶泉水:在山东省临朐县西南海浮山下。
③西溪:在今山东省临朐县北。
④濑(lài):急流。穷坎:深壑。
⑤目:定名,喊做。
⑥按:考求。《广雅》:三国魏张揖为补充《尔雅》所做的辞书,保留了良多先秦两汉的古语词和古义。
⑦金神谓之清明:《广雅·释天》中的文字。金神:旧五行神之一,主金。
⑧冶官:治理开摘、冶炼金属的官厅。所在:处所。
⑨取称:获取名称。
⑩澄明:清澈明净。清泠(línɡ):清冷。特异:反常特殊。
浅:浅浅的。那是因为水折射使得渊深的水底看起来很浅。镂:刻镂。沙文:沙子闪现的纹路。
微:略微。功:劳做。
先公:亡父,那里是指郦道元的父亲郦范,字世则,后除平东将军、青州刺史。
做镇:镇守。海岱:今山东渤海至泰山一带。海:渤海。岱:泰山。
余:郦道元自称。总角:借指儿童,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隔,外形如角,故称。
侍节:侍奉,尽孝道。东州:谓冀兖州,那里泛指东边。
火流:出自《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后来用“流火”、“火流”代“七月”。
命:召唤,延请。
桂筍(sǔn):竹名,那里指代用那种竹子做的撑船用的竹篙。觅:探觅,逃逐。
轻林:嫩绿的树林。委浪:因拂着水面而使海浪弯曲。委:弯曲。
【译文】
巨洋水从墨虚向北流进临朐县,熏冶泉水在此注进。此水源出西溪,飞驰的泉水在深坑下面流泻,在溪岸上,泉源的山麓近旁,有一座祠庙,名为冶泉祠。据《广雅》记载,金神名喊清明。此处是古时冶官的驻地,水就因而取名。熏冶泉水色廓清通明,并且特殊清冷,深潭底下少有岩石,因为水的折射使得渊深的水底看起来很浅,那浅浅的沙底保留着水流冲荡而像雕镂成的纹路。中间有古台,与祠参差相对,后人稍加润色,把它做为嬉游的处所。南北两侧高峻的陡岸凌空而起,疏疏落落的枝柯接连交织。太和年间(477—499),先父镇守青州,其时我还年幼,跟着父亲到东方来。每当炎夏七月,困倦无聊时,就携了琴,邀了老友,成天地尽情嬉游。我们撑起竹篙,荡着一叶扁船,逐浪漂流,在岸边林木的绿荫底下,穿过低垂拂水的柔枝。我们抚琴唱歌,互响应和,相互都非常愉快。寄身在那清幽心爱的林泉间,向大天然拜托本身的情怀。稍东有一口湖,湖上出产鲜美的竹笋,不单气息芳香可与芍药比拟,并且也像鱼儿一般雪白沉寂。溪水往东北流进巨洋,称为熏冶泉。
【原文】
阳水①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顶敞开,看若门焉,俗谓是山为礕头山②。其水北流注井,井际③广城东侧,三面积石,深邃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④之音,惊川聒⑤谷,漰渀之势⑥,状同洪河⑦,北流进阳水。余生长东齐,极游⑧其下,于中阔绝⑨,乃积绵载⑩,后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羇心,但恨此水时有通塞耳。
【正文】
①阳水:在今山东省青州市。
②礕(pī)头山:在今山东省青州市。
③际:靠近,接近。
④澎赑(pénɡ bì):瀑布构成的轰喊声。
⑤聒(ɡuō):惊吵。
⑥漰渀(pēnɡ bèn):水流奔驰激荡的样子。
⑦洪河:大河,古代多指黄河。
⑧极游:描述玩耍的次数良多。
⑨阔绝:别离,告别。
⑩绵载:多年。绵:悠久。
王事:王命差遣的公务。
郭金、紫惠:人名,不详。
羇心:客游之心。羇:羁旅,旅居。
但:只是。恨:遗憾。通塞:通顺与绝流。
【译文】
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进。那收水发源于南山,山顶敞开,看往像门似的,俗称此山为礕头山。此水北流注进一口大井,紧靠广城东侧,三面石块堆垒,深达四丈有余。水流汹涌,成为瀑布一泻而下,霹雷的声音震动山谷,惊天动地的水势好像大河一样,北流注进阳水。我生长在东齐,曾屡次玩耍于瀑布下面,中间阔别多年,后来又因公务重到海岱,与郭金、紫惠一路游石井,赋诗抒怀,整天嬉游,做客异乡,能整天畅游实是莫大的安慰了,只是此水时通时断,令人遗憾罢了。
【原文】
山上有长城①,西接岱山②,东连琅邪③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竹书编年》④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认为长城。《竹书》又云: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⑤,进长城。《史记》所谓齐威王越赵侵我,伐长城者也。
【正文】
①长城:从泰山到琅邪的战国长城。
②岱山:泰山。
③琅邪(lánɡ yá):在今山东省胶南市西南。
④《竹书编年》:晋武帝时出土的写在竹简上的战国古书,是完成于战国末年的魏国史乘。
⑤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人名,不详。
【译文】
泰山上有长城,西面毗连泰山,东面延伸到琅邪大海,全长一千多里,是田氏所筑。《竹书编年》载,梁惠成王二十年(前350),齐国构筑防备工事,造了长城。《竹书》又说:晋烈公十二年(前404),差遣韩景子、赵烈子、翟员讨伐齐国,侵略长城。《史记》所说的齐威王颠末赵国进犯我国,攻打长城,就指此事。
【原文】
琅邪,山名也。越王勾践之故国也。勾践并吴,欲霸中国①,徙都琅邪。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认为郡,城即秦皇之所筑也。遂登琅邪大乐之山,做层台于其上,谓之琅邪台②。台在城东南十里,孤立特显。出于寡山,上下周二十里余,傍滨③巨海。秦王乐之,因留三月,乃徙黔黎④三万户于琅邪山下,复⑤十二年。所做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广五里。刊石立碑,纪秦好事。台上有神渊,渊至灵焉,人污之则竭,斋洁⑥则通。神庙在齐八祠中,汉武帝亦尝登之。汉高帝吕后⑦七年,认为王国,文帝三年,改名为郡,王莽改曰填夷矣。
【正文】
①中国:泛指中原地域。
②琅邪台:故址在今山东省胶南市西南琅邪山上。
③傍滨:依傍,滨临。
④黔黎:老苍生。
⑤复:免去钱粮。
⑥斋洁:干净地斋戒。
⑦吕后:即吕雉,刘邦的皇后。汉惠帝薨,吕后临朝称造凡八年。
【译文】
琅邪是山名,原属越王勾践的疆土。勾践吞并吴国后,妄图称霸中国,就迁都到琅邪。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灭齐国,就把琅邪设立为郡,郡城是秦始皇所筑。秦始皇登上琅邪大乐山,在山上构筑了层台,称为琅邪台。台在城东南十里,孤傲地屹立着,在寡山之中显得非分特别凸起。那些山四周二十里有余,位于大海之滨。秦始皇很兴奋,因而在那里逗留了三个月,他把三万户布衣迁徙到琅邪山下,豁免十二年钱粮。他构筑的高台,台基有三层,每层高三丈,上层平整宽阔,二百多步见方,宽广五里。又刻石立碑,记载秦始皇的好事。台上有个神渊,十分灵验,若有人将水弄脏,它就会干涸;如心怀诚敬,使它连结干净,水就通顺。那里的神庙是齐地八祠之一,汉武帝也曾登临此台。汉高帝吕后七年(前181),把那里立为王国,文帝三年(前177),改名为郡,王莽时又改称填夷。
【评析】
那一卷列篇的共有六条河流,都是发源于山东半岛的河流,除了沭水流进江苏省以外,其除各水都不出山东半岛,或汇进干流或零丁进海。沭水今称沭河,发源于山东省沂蒙山脉,南流进江苏省,与沂河平行。进进江苏省后,水道纷乱,水灾频繁。1949年停止整治革新,用人工开凿新河道,经连云港北的临洪口进海,称为新沭河。巨洋水今称弥河,发源于沂山南麓,在昌乐县四周注进莱州湾,全长近二百公里。淄水今称淄河,是小清河的收流,发源于莱芜市鲁山东南麓,东流经临淄县,经广饶县注进小清河,全长约一百四十公里。汶水今称汶河,是《水经注》立篇的两条汶水之一。此河是潍河的收流,发源于临沂市沂山,东流至寿光、昌邑一带注进潍河,全长一百多公里。潍水今称潍河,发源于山东半岛南部五莲县五莲山,北流注进莱州湾,全长二百四十多公里。胶水今称胶河,发源于山东半岛胶南县铁镢山,北流注进渤海湾,全长约一百七十公里。它的下流河道,在元朝已颠末人工开凿,即今胶莱河。其时曾想在此开凿一条运河,称为胶莱运河,使南粮从海道北运途中能够避开半岛东端的成山角之险,但成果没有凿成,所以称为胶莱河。
卷二十七
水经注 卷二十七 沔水
【原文】
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①,因即②地势,不起坟垄③,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④,莫知墓茔所在。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亮薨,苍生野祭⑤。步卒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表云⑥:臣闻周人思召伯⑦之德,甜棠为之不伐⑧;越王怀范蠡之功⑨,铸金以存其像。亮德轨遐迩⑩,勋盖下世,王室之不坏,寔赖斯人,而使苍生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逃述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气,则黩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谓宜近其墓,立之沔阳,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始听立祀斯庙,盖所启置也。
【正文】
①其山:即定军山,在今陕西省勉县城南。
②因即:按照,依随。
③坟垄(lǒnɡ):坟墓。
④攒(cuán):聚集,丛生。蔚(wèi):草木茂盛。川阜:水边山冈。
⑤野祭:在野外祭奠。
⑥步卒校尉:官名,掌管宿卫兵。习隆:三国蜀汉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人。中书郎:即中书侍郎,典掌诏命。向充:三国蜀汉人,官至尚书,协赞上将军姜维。共表:配合上表。
⑦召(shào)伯:召公姬奭为诸侯之长,称伯。
⑧甜棠为之不伐: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听政其下。自侯伯庶人各得其所,无渎职者。召公卒,而民思召公之政,怀甜棠不敢伐,歌咏之,做《甜棠》之,即《诗经·召南·甜棠》。
⑨范蠡(lǐ):春秋期间楚三户(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字少伯,辅佐越王勾践灭吴,报会稽之耻。
⑩德:崇高的德性。轨:垂范。遐迩:远近。
寔:同“实”,确实,其实。
巷祭:在道路上祭奠。
戎夷:戎和夷,古民族名,泛指少数民族。
存:思念。
逃述:逃思,逃念。在昔:往昔,畴前。
黩(dú):轻率。典:轨制,法例。
逼:强逼。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奠祖宗的庙堂。
圣怀:皇上。疑:优柔寡断。
谓:认为,认为。
沔(miǎn)阳:古县名,西汉置,治今陕西省勉县东,以在沔水之阳得名。
【译文】
诸葛亮身后,遗嘱把他葬在定军山上,埋葬时依山形地势,而不高筑坟垄,如今那里唯有一片蓊翳的松柏,茂盛地丛生在水边和山冈上,而他的坟墓却不知事实在何处。山的东面喊高平,是昔时诸葛亮的宿营地,建有诸葛亮庙。诸葛亮身后,苍生在野外祭奠。步卒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配合上表说:我们传闻周朝人思念召伯的恩德,就不再往砍伐那棵他曾鄙人面歇息过的甜棠树;越王为驰念范蠡的功绩,铸了一尊金像做为纪念。诸葛亮的德操垂范全国,勋绩空前绝后,今天王室之所以能稳固不衰,靠的满是他,而今让苍生在街巷里祭奠,戎夷在野外祭奠,那不是纪念他的恩德和勋绩的办法。今天若要完全驯服民气,那么就会流于轻率而无章法;如将祠庙建于京城,又势必侵逼宗庙,那恰是圣上心里犹疑不定的原因。我们认为更好是在墓地近旁,就在沔阳立祠,如许就能够隔绝民间的私祭,尊重正规的礼节。那座祠庙就是在习隆、向充启奏后修建的。
【原文】
汉水又东合褒水。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迳大石门①,历故栈道下谷②,俗谓千梁无柱③也。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④退兵,烧坏赤崖以北阁道⑤,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人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⑥,不成强也。又云:顷大水暴出⑦,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⑧,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罢了⑨。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⑩,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自后按旧修路者,悉无复水中柱,迳涉者浮梁振动,无不摇心眩目也。
【正文】
①大石门:杨守敬按:《方舆纪要》“大石门”即“斜谷口”,斜(yé)谷口:在今陕西省眉县西南。
②栈(zhàn)道: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收架木桩,展上木板而成的窄路。此处栈道为褒斜(bāo yé)道。下谷:下面的幽谷。
③千梁无柱:只要木梁而没有柱子。因为悬崖峭壁与山坡或山下溪涧河流的间隔甚远,所以无法立柱。
④赵子龙:即赵云,常山实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人,三国蜀汉上将。
⑤赤崖:古地名,在陕西省留坝县东北,褒斜阁道所经。阁道:栈道。
⑥穷极:困难到了顶点。
⑦顷:不久。暴出:爆发。
⑧邓伯苗:即邓芝,义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三国蜀汉上将军。
⑨但得:只可以。相闻:互通信息。
⑩五丈原: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城南。诸葛亮病卒于此。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人,三国蜀汉上将。
摇心:心惊胆战。
【译文】
汉水又向东流,集合了褒水。褒水发源于西北面的衙岭山,东南流经大石门,流过旧时的栈道下谷,俗称千梁无柱。诸葛亮《与兄瑾书》说:先前赵子龙退军时,烧坏了赤崖以北沿着山谷四周的阁道长达一百多里,阁梁一头通进山腰,另一头在水中立柱。如今山川大而急,已无法立柱,困难已到了顶点,不克不及牵强了。又说:近时山洪爆发,赤崖以南的桥梁阁道全都冲垮了,其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个在赤崖驻防屯田,一个驻防于赤崖口,两边只能沿着崖边互相唤应罢了。后来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起首撤离,燃烧了栈道,就是那条栈道。自此以后,那些根据旧道修路的人,都不再在水中立柱了。过往行人在摇扭捏晃的浮桥上颠末,无不提心吊胆、头晕目眩的。
【原文】
《汉中记》①曰:自西城涉黄金峭、冷泉岭、阳都坂②,峻崿百重③,峭壁万觅④,既造⑤其峰,谓已踰崧、岱⑥,复瞻前岭,又倍过之。言陟羊肠,超烟云之际,顾看向涂⑦,杳然有意外之险。山丰⑧野牛、野羊,腾岩越岭,驰走若飞,触突⑨树木,十围⑩皆倒。山殚艮阻,地穷坎势矣。
【正文】
①《汉中记》:书名,不详。
②西城:古县名,秦惠文王置,治今陕西省安康市。黄金峭、冷泉岭、阳都坂:都在今陕西省汉中市。
③峻崿(è):高峻陡峭的山崖。百重(chónɡ):百层,那里指层层叠叠。
④万觅:万丈。觅:古代长度单元,一般为八尺。
⑤造:抵达。
⑥踰:同“逾”,超越。崧:即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市北,为五岳之中岳。岱:即泰山,在山东省,为五岳之首。
⑦顾:回头。向涂:适才的路。涂:通“途”,道路。
⑧丰:丰裕。
⑨触突:抵触碰碰。
⑩围:计量周长的约略单元,说法纷歧,现多指两手或两臂之间合拢的长度。
殚(dān):尽,竭尽。艮(ɡèn)阻:困难险阻。艮:困难。
穷:尽,竭尽。坎势:求助紧急之势。
【译文】
《汉中记》说:从西城翻越黄金峭、冷泉岭、阳都坂,高山峻岭,层层叠叠,峭壁万丈,攀上一座山岳,认为已经翻过嵩山、泰山那样的顶峰了,可是昂首再看前面的山岭,却比过来的山还要加倍险峻。攀登在山间的曲折小路之间,置身于缥缈的云雾之上,回头瞻看走过来的路,迷蒙深杳,四处隐伏着不成揣测的凶恶。山上有良多野牛、野羊,翻崖越岭,奔驰如飞;那些巨兽一碰到树木,合抱的大树也会被碰倒。山势的险峻,地形的起伏,实是已到了顶点。
【评析】
卷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卷为《沔水》(但卷二十九除沔水外还有其他几条立篇的小河流)。《沔水》是《水经注》全书中占三卷篇幅的大河之一,即今汉江,是长江的收流之一。因为《禹贡》说“浮于潜,逾于沔”,所以汉江很早就被称为沔水。但古代也有称汉水的,《汉书·天文志》说:“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所以“沔”、“汉”是同水异名。不外《水经》只称沔水,不称汉水。《水经注》则“沔”、“汉”并见。汉江是长江的更大收流,全长1500公里,流域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
卷二十八
水经注 卷二十八 沔水
【原文】
沔水又东迳万山北①,山上有《邹恢②碑》,鲁宗之③所立也。山下潭中有《杜元凯碑》,元凯好尚④后名,做两碑并述己功,一碑沉之岘山⑤水中,一碑下之于此潭,曰:百年之后,何知不幽谷为陵⑥也?
【正文】
①沔(miǎn)水:水名,汉水的上游,在陕西省,古代也指整个汉水。万山: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北。
②邹恢:沈钦韩认为:邹恢疑是郗(xī)恢之误。熊会贞按:恢为郗鉴之孙。
③鲁宗之:南朝宋鲁爽之祖,字彦仁,历官至南郡太守,封南阳郡公。
④好尚:爱好。
⑤岘(xiàn)山:在湖北省襄阳市。
⑥幽谷为陵:幽谷酿成山陵。语出《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幽谷为陵。”
【译文】
沔水又东流经万山北,山上有鲁宗之所立的邹恢碑。山下水潭中有杜元凯碑,杜元凯喜好死后留名,刻了两块石碑,记述本身的功绩,一块石碑沉在岘山川中,另一块沉在那个水潭中,他说:过一百年后,怎么晓得低谷就不克不及变成山陵呢?
【原文】
水又东进侍中襄阳侯习郁鱼池①。郁依范蠡《养鱼法》做大陂②,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池北亭,郁墓所在也。列植松篁于池侧沔水上③,郁所居也。又做石、洑④,逗弄⑤大池水于宅北做小鱼池,池长七十步,广二十步,西枕⑥大道,东北二边限⑦以高堤,楸竹夹植,莲芡⑧覆水,是游宴之名处也。
【正文】
①侍中:官名,秦置,两汉沿袭,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随从皇帝摆布,出进宫廷而权贵。习郁:东汉刘秀时人。习郁鱼池:故址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
②范蠡(lǐ):春秋期间楚三户(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字少伯,晚年自号陶墨公。陂(bēi):池塘。
③列植:成行栽种。篁(huánɡ):竹子。
④洑(fú):水在空中下贱。
⑤逗弄:疏导,引导。逗:引,疏导。
⑥枕:临近,靠近。
⑦限:阻隔,阻拦。
⑧芡(qiàn):多年生草本动物,生在水池中。像荷叶,浮在水面,略像鸡头,故亦喊鸡头。
【译文】
陂水东流注进侍中襄阳侯习郁的鱼池。习郁根据范蠡的《养鱼法》,造了个大池塘,塘长六十步,宽四十步,池中筑了钓台,池北的亭子,就是习郁墓所在的处所。在池旁的沔水岸边种了一片松林和竹林,那就是习郁的住处。他又用石块砌了一条弯曲的阴沟,把大池中的水引到室第北面,造了个小鱼池。小鱼池长七十步,宽二十步,西边紧靠大路,东北两边筑了高堤,堤岸两边种遍楸树林和翠竹,池中莲芡盖满水面,实是游乐宴饮的好往处。
【原文】
谓之疏口①也。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鲮鲤②,射之不成进。七八月中,好在碛上自曝③,厀头似虎,掌爪常没水中,出膝头④,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或曰,人有生得者,摘其皋厌⑤,可小小使。名为水虎者也。
【正文】
①疏口: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小河镇四周。
②鲮(línɡ)鲤:即穿山甲,哺乳动物,体和尾有覆瓦状的角量鳞。
③碛(qì):沙石积成的浅滩。曝(pù):晒。
④膝头:膝盖头。
⑤皋厌:鼻子。一说水虎的生殖器官。
【译文】
汇流处称为疏口。水中有一种动物,像三四岁的小孩,身上有类似穿山甲的鳞,箭也射不进往。七八月间,喜好在沙石滩上晒太阳,膝头像虎,脚掌和爪子常没在水中,只露出膝头,小孩子不晓得,想往拿来玩,它便会把人弄死。有人说,假设能捉住一只活的,把它的鼻子割下,就能够征服它。那种动物喊水虎。
【原文】
沔水又东得浐口①,其水承大浐、马骨诸湖水,周三四百里,及其夏水来同②,渺若沧海,洪潭巨浪,萦连江沔③,故郭景纯④《江赋》云:其旁则有墨、浐、丹、漅是也⑤。
【正文】
①得:到。浐(chǎn)口:在今湖北省仙桃市西北。
②同:集合,交汇。
③萦连:缭绕毗连。江沔:长江和沔水。
④郭景纯:郭璞,字景纯,东晋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曾经正文的《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等皆传播至今。
⑤墨:即墨湖,在今江苏省溧(lì)阳市东南。丹:即丹阳湖,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南。漅(cháo):即巢湖,在今安徽省中部,湖面跨合肥市、巢湖市及肥西、肥东和庐江县。
【译文】
沔水又东流,到浐口,那条水承接大浐、马骨等湖水,四周三四百里,到了夏水汇流进来,就变得像大海一样辽阔无际了,水深浪阔,与江沔萦纡盘曲地连在一路,所以郭景纯《江赋》说:旁近则有墨、浐、丹、漅诸水。
【评析】
那一卷《沔水》,《经》文起于堵阳县,此县在今河南省方城县一带,已经接近南阳盆地,属于中游河段了。山势险峻的地域不再呈现,收流起头增加,《经》文最初一句是:“又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进于江。”沙羡县在今湖北省武昌市四周,《注》文称那个处所为沔口,汉江从那里注进长江,古今形势并没有大变。沔水既已进江,所以之后就是长江的流程,与汉江已无关系了。
卷二十九
水经注 卷二十九 沔水、潜水、湍水、均水、粉水、白水、比水
【原文】
《尚书·禹贡》①,汇泽②也。郑玄曰③:汇,回也。汉与江斗④,转东成其泽矣。
【正文】
①《尚书·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区域天文著做,历来被奉为我国“古今天文志之祖”。
②汇泽:即古代的彭蠡(lǐ)泽,今称鄱阳湖,在今江西省北部。是中国更大的淡水湖。
③郑玄:东汉闻名的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自成学派,被后世称为“郑学”,今存《毛诗传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④汉:汉水,即今之汉江,发源于陕西,经湖北流进长江,是长江更大的收流。江:长江,中国第一大河。斗:相遇。
【译文】
彭蠡泽,按《尚书·禹贡》,就是汇泽。郑玄说:汇就是回的意思,汉水与江水相遇转而东流,构成了汇泽。
【原文】
水西有《汉太尉长史邑人张敏碑》①,碑之西有魏征南军司张詹墓②,墓有碑,碑背刊云: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进,丹器③不躲,嗟④矣后人,幸勿我伤。自后古坟旧冢,莫不夷毁,而是墓至元嘉初尚不见发⑤。六年大水,蛮⑥饥,始被发掘。说者言:初开,金银铜锡之器,墨漆雕琢之饰烂然,有二墨漆棺,棺前垂竹帘,隐⑦以金钉。墓不甚高,而内极宽大。虚设白楸之言,空负黄金之实,虽意锢南山⑧,宁同寿乎?
【正文】
①太尉长史:官名,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张敏:人名,不详。
②征南军司:杨守敬按:《魏志·杨俊传》徙为征南军师,是魏特置之官。此征南军司,本即军师。……杜佑云:晋避忌,改“军师”为“军司”也。张詹墓:在今河南省邓州市西北。
③丹器:当为“瓦器”之讹,即陶器。
④嗟(jiē):叹词。
⑤见:被。发:发掘,翻开。
⑥蛮:我国古代对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域少数民族的泛称。
⑦隐:隐躲,那里指钉着。
⑧锢:通“固”,安稳。南山:泛指大山。
【译文】
水的西面有汉朝太尉长史本县人张敏碑,碑的西面有魏朝征南军司张詹墓,墓前有碑,墓碑后背刻着:没漆过的楸木棺材,随便陈旧迂腐的衣裳,铜器铁器都不放进,陶器也不进躲,哎哟,后世的人啊!请别把我毁伤!自那以后,古坟旧墓没有免遭平毁之难的,而那座墓到元嘉(424—453)初年还没被盗掘过。六年(429)发大水,戎狄闹饥荒,才被发掘出来。有人说:坟墓刚翻开时,金银铜锡之类器物及墨漆雕琢等饰品荣耀绚烂耀眼,有两口墨漆棺材,棺前挂着竹帘,上面钉着金钉。坟墓不很高,但墓内极宽阔。墓碑上假意写了白楸棺材之类的虚言虚语,来掩饰以金银玉帛厚葬的事实,固然立意是期看像密封南山似的安稳,莫非就能和它一样长久了吗?
【原文】
湍水又迳穰县为六门陂①。汉孝元之世,南阳太守邵信臣以建昭五年断湍水②,立穰西石竭。至元始五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六门竭也。溉穰、新野、昆阳三县五千余顷③,汉末毁废,遂不补缀。晋太康三年,镇南将军杜预复更开广④,利加于民,今废不修矣。
【正文】
①湍水:今称湍河,是白河收流,发源于南阳盆地以北的伏牛山,在邓州以东注进白河,全长二百多公里。穰(rǎnɡ)县: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邓州市。六门陂:故址在今河南省邓州市西。
②南阳太守:南阳郡的更高行政长官。南阳郡:古郡名,战国秦昭王置,治今河南省南阳市。邵信臣:《汉书》做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
③新野: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新野县。昆阳: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叶县。
④镇南将军:官名。杜预:西晋文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传世。
【译文】
湍水又流经穰县,构成六门陂。汉朝孝元帝时,南阳太守邵信臣在建昭五年(前34)堵断了湍水,构筑了穰西石堰。到了元始五年(5),又开了三道水门,成为六门,所以喊六门竭。那项水利工程可浇灌穰、新野、昆阳三县五千多顷农田。汉朝末年石塘毁废,就没有再修复了。晋太康三年(282),镇南将军杜预又增修扩建,老苍生深受其益,如今又毁废不修了。
【评析】
那一卷中立题进篇的河流有七条之多。此中《沔水》其其实上卷已经从沙羡县注进长江,所以篇中所记叙的已经是长江的流程。但是在此篇的第三句《经》文“又东过牛渚县南,又东至石城县”以后,《经》《注》都对长江下流做了错误的记叙。郦道元在此篇中的最初几句话,实事求是地阐了然他其实不领会那个地域的河川水利。潜水是一条存在疑问的古代河流,因为《禹贡·荆州》提及“九江孔殷,沱、潜既通”,但《禹贡·荆州》提及“岷蟠既艺,沱、潜既通”,则在今湖北省与四川省都各有一条沱水和潜水。不外《水经》说“潜出巴郡岩渠县”,岩渠在今渠县东北,则此潜水当在今四川省,是嘉陵江的收流。但《水经注》的说法与《水经》存在不合,按《水经》,潜水出于巴郡岩渠县,则此水当是古代的岩渠水,是嘉陵江的东收。而《水经注》说:“刘澄之称白水进潜,然白水与羌水合进汉,是犹汉水也。”《注》文所说的汉水,前面已有阐明是西汉水,既然“白水进潜”,白水即今白龙江,则此潜水应为嘉陵江的干流。古籍上的那类问题很多,至今存疑。湍水今称湍河,是白河收流,发源于南阳盆地以北的伏牛山,在邓县以东注进白河,全长二百多公里。均水是今何水,至今尚不明白。《汉书·天文志》认为此水是清水,郦道元附和此说,包罗近代杨守教、熊会贞的《水经注疏》,都认为均水就是清(育)水。粉水今称粉青河,是发源于湖北省神农架的一条小河,东流在今毂城县四周注进汉江。白水是今何水,也无法论定。此白水与嘉陵江上游今称白龙江的白水其实不不异。《水经注》也说不清那条河流,《注》文说:“邑郭沦移,川渠状改,故名旧传,遗称在今也。”阐明此川在郦道元时代也已经是个“故名”和“遗称”了。比水今称唐河,按《经》《注》文字查对,并没有不符之处。能够考定它是汉江的一条收流。
卷三十
水经注 卷三十 淮水
【原文】
颍阴刘陶为县长①,政化②大行,道不拾遗③。以病往官④,童谣歌日:悒然⑤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⑥。见⑦思如斯。
【正文】
①颍(yǐnɡ)阴: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许昌市。刘陶:字子奇,一名伟,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县长:县里的行政长官。秦汉时生齿万户以上的称县令,万户以下的称县长。
②政化:政治教化。
③道不拾遗:路上有丧失的工具,无人捡拾,多描述风气淳朴。
④往官:弃官,去官。
⑤悒(yì)然:忧愁不安的样子。
⑥安:抚慰,使……安居。下民:苍生。
⑦见:被。
【译文】
颍阴刘陶当县令时,鼎力推行政治教化,因而道不拾遗。后来刘陶因病去官,童谣唱道:心里郁郁不乐,驰念我们的刘君,他什么时候再来呵,使我们小苍生平和平静!他是如斯遭到人民的驰念。
【原文】
慎水①又东流,积为燋陂;陂水又东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又东南为下慎陂,皆与鸿郤陂②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③,左结鸿陂。汉成帝时,翟方进④奏毁之。建武中,汝南太守邓晨欲修复之⑤,知许伟君晓知水脉⑥,召与议之。伟君言:成帝用方进言毁之,觅而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敢败我濯龙渊⑦?是后民失其利。时有童谣日:败我陂,翟子威,反乎覆,陂当复,明府⑧兴,复废业。童谣之言,将有征⑨矣。遂署都水掾⑩,起塘四百余里,苍生得其利。
【正文】
①慎水:在今河南省正阳县南。
②鸿郤(xì)陂:在今河南省正阳县、息县境,汝、淮两水之间。
③淮川:即淮河,古四渎之一,源出河南省桐柏山。
④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
⑤汝南太守:汝南郡的更高行政长官。汝南:古郡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
⑥许伟君:许杨,字伟君,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人。《后汉书·方术传记》中有记载。水脉:水的运动改变法例。
⑦败:损坏。濯(zhuó):洗涤。
⑧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
⑨征:应验。
⑩署:录用。都水掾(yuàn):官名,职掌治水。
【译文】
慎水又东流,会聚成燋陂;陂水东南流,就是上慎陂;又东流,是中慎陂;又东南流,是下慎陂,都同鸿郤陂的水散流。那片陂塘上口由淮河给水,右边毗连鸿陂。汉成帝时,翟方进上奏朝廷毁堤。建武年间(25—56),汝南太守邓晨立意修复,晓得许伟君熟悉水脉,就请他来筹议。许伟君说:成帝摘纳翟方进的定见毁堤后,不久就梦见本身上天,天帝发怒道:你怎敢损坏我的濯龙潭!从此老苍生就失却水利之益了。其时童谣说:有个翟子威,损坏我塘堤,一反又一覆,塘堤该修复,英明的知府兴工修复烧毁的陂塘。童谣里的话就要应验了。于是录用许伟君为都水掾,筑塘四百多里,苍生都遭到水利之益。
【原文】
昔吴将伐齐①,北霸中国②,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③,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④,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⑤,《天文志》所谓渠水也⑥。西北至末口进淮⑦。
【正文】
①吴:古国名,传至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齐:周朝国名,在今山东省北部和河北省东南部。
②中国:泛指中原地域。
③广陵城、邗(hán)城:故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④韩江:同下文的“邗溟(mínɡ)沟”,即今之邗沟,古运河名。
⑤射阳湖:古湖名,在今江苏省北部里运河和串场河之间,跨宝应、淮安、盐城、建湖、阜宁等县市之境。
⑥《天文志》:班固《汉书》中的内容,两卷,是第一部以“天文”定名的著做,也是历代记述边境政区的鼻祖。渠水: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⑦末口:在今江苏省淮安市北。淮:即淮河,古四渎之一,源出河南省桐柏山,流经安徽省,进江苏省洪泽湖。
【译文】
畴前吴将伐齐,在北方称霸中国,就从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在城下掘深沟,称为韩江,又喊邗溟沟,从大江往东北通射阳湖,那就是《天文志》所说的渠水。此沟西北流向末口,注进淮水。
【原文】
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①。《山海经》②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苍梧③徙此云。山上犹有南方草木,今郁州治。故崔季珪④之叙《述初赋》,言郁洲者,故苍梧之山也。心悦而怪之,闻其上有仙士石室也,乃往看焉。见一道人独处,休休然不谈不合错误⑤,顾⑥非已及也。即其赋所云:吾夕济于郁洲者也。
【正文】
①郁洲: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北云台山一带。
②《山海经》:我国古代天文名著,内容包罗山水、道路、物产等。
③苍梧:山名,亦称九嶷(yí)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南部。
④崔季珪(ɡuī):崔琰(yǎn),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河北省清河县)人。
⑤休休然:安适的样子。不谈不合错误:不说也不答复。
⑥顾:乃。
【译文】
东北海中有个大岛,称为郁洲。《山海经》说郁山坐落在大海之中,说此山是从苍梧移来的。山上还有南方的草木,如今是郁州的治所,所以崔季珪在《述初赋》序中,说郁洲畴前是苍梧的山岳。心里喜好它又感应猎奇,传闻山上有修仙者的石室,于是就前去参看。看到有个道人悠然独处,不启齿,也不答话,那不是我所能到达的境域。那就是赋中所说的:晚间我渡海到郁洲。
【评析】
江、河、淮、济古称四渎。但在《水经注》中,《河水》有五卷,《江水》有三卷(其实还应加上《沔水》的最初一卷),《济水》也有二卷,唯独《淮水》只要一卷。其实,《水经》对淮水的记载尚称详尽,《水经》记淮水有194字,记渭水仅130字,而《渭水》分红三篇,《沔水》也分红三篇。其实,《沔水》从发源到进江,也仅243字,比《淮水》只多49字,所以《水经注》的卷篇安放,完满是郦道元按其时情状的处置。并且在宋初亡佚后,又颠末后人的阐发拼集,所以不克不及以卷篇字数来权衡河流的重要和次要。何况卷二十一《汝水》,卷二十二《颍水》《洧水》《溟水》《漕水》《渠》,卷二十三《暗沟水》《汲水》《获水》,卷二十四《睢水》,卷二十五《泗水》、《沂水》、《洙水》,卷二十六《沭水》,在古代都是淮河水系的河流,所以《淮水》的篇幅在《水经注》中仍是较大的。《水经》与《水经注》的淮水,就是如今的淮河,但干收流的情状,古今已有较大改变。收流的改变情状,已见以上各卷《题解》,而淮河干流,古今情状也很不不异。《水经》记载淮水:“又东至广陵淮浦县,进于海。”三国的魏淮浦县即今江苏省的涟水县,淮水其时在此进海。《水经注》承认了《水经》的说法,无非再加上了一条进海处的北收游水。但如今的淮河已经全非如斯,淮河从发源到河南省与安徽省之间的洪河口为上游,从洪河口到洪泽湖为中游。洪泽湖以下,大部门水量通过洪泽湖南端的三河闸,经高邮、邵伯二湖,从扬州市南的三江营注进长江,那一段是今淮河的下流。另一部门水量经洪泽湖大堤北端的高良闸,循苏北浇灌总渠,从扁担港注进黄海。古淮水和今淮河已经大不不异了。
卷三十一
水经注 卷三十一 滍水、淯水、隐水、灈水、亲水、尺水、涢水
【原文】
张衡《南都赋》曰①:其川渎则滍、澧、药、浕②,发源山洞,布濩漫汗③,漭沆弥漫④,总括急趣⑤,箭驰风疾者也。滍水又历太和川⑥,东迳小和川,又东,温泉水⑦注之。水出北山阜,七源奇发⑧,炎热特甚。阚骃⑨曰:县有汤水⑩,能够疗疾。汤侧又有冷泉焉,地势不殊,而炎凉异致,虽隆火盛日,肃若冰谷矣。浑流同溪,南注滍水。
【正文】
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天文学家、文学家,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浑天仪。南都:南阳郡治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在京之南,故曰南都。
②川渎(dú):泛指河流。滍(zhì):古水名,今称沙河,颍河的收流,发源于河南省伏牛山与外方山之间,东流经漯河市注进颍河,称为沙颍河。澧(lǐ):即澧水,源出河南省桐柏县西南,进唐河。药(yào):古水名,在今河南省泌(bì)阳县境内。浕(jìn):古水名,在今湖北省枣阳市境内。
③布濩(huò):遍及。漫汗:广阔的样子。
④漭沆(mǎnɡ hànɡ):水宽广无垠的样子。弥漫:漫溢散流。
⑤总括:总纳,包容。急趣:急流。
⑥太和川:及下句的“小和川”,在今河南省鲁山县境。
⑦温泉水:在今河南省鲁山县西。
⑧奇发:异发,在差别的处所发源。
⑨阚骃(kàn yīn):字玄阴,北凉时敦煌(今甜肃省敦煌市)人。
⑩汤水:热水,那里指温泉。
不殊:差别。
炎凉:冷热。异致:差别形态。
隆火盛日:炎热似火的日子。
肃:肃杀,阴沉。
浑流:交汇的河流。同:集合。
【译文】
张衡《南都赋》说:那处所的水有滍、澧、药、浕,发源于山洞之间,散布地域很广,河阔水盛,汇成巨流,湍急奔驰,势如疾风飞箭。滍水又流过太和川,东经小和川,又东流,有温泉水注进。温泉水出自北山阜,七道山泉在差别的处所发源,热不成挡。阚骃说:县里有温泉,能够治病。温泉旁边又有冷泉,地势并没有差别,而一热一冷却迥然各别,固然在赤日炎炎的炎暑,却寒气森然,有如冰谷一般。二泉混合同流于一溪,南流注进滍水。
【原文】
水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成侯州苞冢①,冢前有碑,基西枕②冈城,开四门,门有两石兽,坟倾墓毁,碑兽沦移③。人有掘出一兽,犹全不破,甚高壮,头往地减一丈许④,做造甚工⑤,左膊上刻做“辟邪⑥”字,门表壍上起石桥⑦,历时不毁。其碑云:六帝四后,是谘是诹⑧。盖仕自安帝,没于桓后⑨。于时阍阉擅权⑩,五侯暴世,割剥公私,以事存亡。夫封者表有德,碑者颂有功,自非此徒,何用许为?石至千春,不若速朽,苞墓万古,祗彰诮辱。呜唤,愚亦甚矣!
【正文】
①中常侍:秦置,汉因之,兼用士人,无常员,多认为加官,得出进禁中。长乐太仆:太后宫官,主驭宦者为之,秩二千石。州苞:人名,《后汉书》做“州辅”。
②枕:靠近,接近。
③沦:陷进地中。移:挪动。
④往:间隔。减:大约。许:摆布。
⑤做造:外形,形造。甚工:十分精妙。
⑥辟邪:古代传说中能辟御妖邪的神兽,似鹿而长尾,有两角。
⑦表:外。壍(qiàn):同“堑”,坑,壕沟。
⑧谘(zī):同“咨”,跟他人筹议。诹(zōu):筹议,征询。
⑨桓后:东汉皇帝刘志。后:皇帝。
⑩阍阉(hūn yān):宦官。擅权:擅权。
五侯:汉桓帝时同时封侯的五人:新丰侯单超、武原侯徐璜、上蔡侯左倌(ɡuàn)、东武阳侯具瑗、汝阳侯唐衡。暴世:残虐于世。
割剥:侵夺,摧残。
封:加封,分封。表:表扬,彰显。
自非:假设不是。此徒:那类人。
许:如斯,那般。
祗(zhǐ):仅仅。彰:展现,闪现。诮辱(qiào rǔ):嘲讽羞耻。
【译文】
水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成侯州苞墓,墓前还留有墓碑的基座,西边靠着冈城,开了四座门,门口有两端石兽,墓已坍毁,墓碑和石兽也已沉埋或挪动了。有人曾掘出一头石兽,还无缺无损,样子非常高峻,头部离地大约一丈,雕得非常精致。石兽左前腿上刻了“辟邪”字样。墓门外壕堑上建了石桥,历久不曾损坏。墓碑上说:六位皇帝、四位皇后,都来征询,听取定见。从安帝时起头任职,到桓后时亡故。其时宦官擅权,五侯凌虐苍生,掠夺公私财物来称心生前或身后的贪欲。封侯为的是表扬有德,立碑是颂扬有功,假设不是如许的人,又哪里用得着如许做?如许的墓碑与其千载长存,倒不如早点毁掉的好。州苞墓保留到千秋万代,只不外更显得好笑可耻罢了。啊,实也太愚笨了!
【原文】
朝水①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②。陂工具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居,樊氏既灭,庾氏③取其陂。故谚曰:陂汪汪④,下田良,樊子赋闲⑤庾公昌。昔在晋世,杜预继信臣之业⑥,复六门陂⑦,遏⑧六门之水,下结⑨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进朝水。事见《六门碑》。六门既陂⑩,诸陂遂断。
【正文】
①朝水:今名刁河,源出河南省内乡县西北,流经邓州市、新野县进于白河。
②樊氏陂:在今河南省新野县西北。
③庾氏:其时南阳看族。
④汪汪:水深广的样子。
⑤赋闲:失往财产。
⑥杜预:西晋文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信臣:即邵(shào)信臣,《汉书》做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
⑦复:复兴。六门陂:故址在今河南省邓州市西。
⑧遏:约束,阻拦。
⑨结:聚结,聚集。
⑩陂(bēi):聚集成塘堰。
【译文】
朝水又向东南流,分红两条,一条向东北分流,成为樊氏陂。那片陂塘工具长十里,南北宽五里,民间称为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宅,樊氏灭绝后,庾氏获得他们的陂塘。所以民谚说:陂塘一片汪洋,下边土肥田良,樊子丢了财产,庾公于是昌隆。畴前在晋时,杜预继续了信臣的财产,恢复了六门陂,他堵住六门的水,鄙人游积潴成二十九个陂塘,那些陂塘的水分离流泄,都注进朝水。此事见于《六门碑》的记载。六门筑塘之后,诸陂就都断水了。
【原文】
涢水出县东南大洪山①。山在随郡之西南、竟陵之东北②,盘基③所跨,广圆④百余里。峰曰悬钩,处平原寡阜之中,为诸岭之秀⑤。山下有石门,夹鄣层峻⑥,岩高皆数百许仞⑦。进石门,又得钟乳⑧穴,穴上素崖⑨壁立,非人迹所及。穴中多钟乳,凝膏⑩下垂,看齐冰雪,微津细液,滴沥不竭。幽穴潜远,行者不极穷深,以穴内常有风热,无能经久故也。
【正文】
①涢(yún)水:今仍称涢水,发源于湖北北部大洪山,在刘家隔四周集合北河,在新沟注进汉江。大洪山:在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南,接京山县界。
②随郡:古郡名,南相齐置,治今湖北省随州市。竟陵:古郡名,西晋置,治今湖北省钟祥市。
③盘基:盘踞的山基。
④广圆:指面积。
⑤秀:挺拔,笔直。
⑥夹鄣:两边相对的山崖。层峻:高峻。
⑦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喊做一仞。
⑧钟乳:溶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与石笋上下相对,由碳酸钙逐步从水溶液中析出储蓄积累而成。也喊石钟乳。
⑨素崖:无草木覆被的山崖。
⑩凝膏:凝聚的石膏。
微津细液:纤细的水流。
潜远:深邃。
不极穷深:达不到深洞的尽头。
风热:热风。
【译文】
涢水发源于蔡阳县东南的大洪山。大洪山在随郡的西南、竟陵的东北,山脚盘踞的空中,方圆一百多里。有一座顶峰喊悬钩峰,在平原上浩瀚的丘陵之中,显得非分特别笔直凸起。山下有石门,两边山崖层沓,极其险峻,崖高都有数百仞。进了石门,又有个钟乳石山洞,山洞上方,牛山濯濯的断崖峭峻如壁,是人迹不到之处。洞中钟乳石良多,由膏汁凝聚而成,自洞顶下垂,看来就好像雪白的冰锥一样,岩中渗出一丝丝极细的水,滴滴答答地滴个不断。洞窟极深邃,没有人曾走到尽头,因为洞里常有热风,人是不克不及久留的。
【评析】
那一卷立篇的共有七条河流,除了淯水与涢水以外,都是淮河水系的河流,古今当然已有很大变迁。滍水今称沙河,是颍河的收流,发源于河南省伏牛山与外方山之间,东流经漯河市注进颍河,称为沙颍河,全长达三百多公里。清水今称白河,是唐白河收流,发源于河南省伏牛山,南流进湖北省,在襄樊市集合唐河,全长约三百公里,最初汇进汉江。隐水是颍水的收流,在古代,它现实上是颍水的正源。灈水属于汝河水系,是亲水的北收,原在灈阳(今河南遂平以东)与亲水集合。但如今那里建有宿鸭湖水库,河道已发作很大改变,一般地图上已不绘此河。亲水原是汝水的收流,如今已成为汝河的正源。今一般地图虽仍绘有此河水道,却已不标注河流名称。亲水是汝河收流,如今称为洪河,是淮河的收流之一,在河南省新蔡县四周与南汝河会合,全长达三百六十公里。涢水今仍称涢水,发源于湖北省北部大洪山,在刘家隔四周集合北河,在新沟注进汉江。《水经》说它“又东南进于夏”,其实不间接进汉水。那个地域的河湖,古今存在着很大改变,《水经》所说的夏水到底是什么河流,如今也已无法考证了。
卷三十二
水经注 卷三十二 漻水、蕲水、决水、沘水、泄水、肥水、施水、沮水、漳水、夏水、羌水、涪水、梓潼水、涔水
【原文】
决水之进淮,俗谓之浍口。非也,斯决、灌之口矣①。余往因公,至于淮津,船车所届②,次于③ 决水,访其民宰④,与古名全违⑤,脉水觅《经》⑥,方知决口。盖灌、浍声相伦⑦,风俗害实耳⑧。
【正文】
①决:即决水,今称史河,发源于安徽和湖北二省边境的大别山,北流进进河南省,在固始县以北与灌河集合,称为史灌河,北流注进淮河。灌:即灌河,出河南省商城县南黄柏山,东北经固始县西南,北注史河。
②届:至,抵达。
③次:暂时驻扎。
④民宰:苍生和官员。
⑤全违:全数差别。违:差别,违犯。
⑥脉:考求,考觅。觅:探察,考求。
⑦相伦:类似。
⑧风俗:流俗。害:波折。实:实在情状。
【译文】
决水进淮处,民间称为浍口。不合错误,那是决水、灌水的进口。畴前我曾因公到过淮津,船车到后,就在决水边歇宿,我走访老苍生和父母官,地名与古名全纷歧致,探究水脉,查考《水经》,才晓得那是决口。只因灌、浍读音不异,民间沿用惯了,反而把实名藏匿罢了。
【原文】
肥水自黎浆北迳寿春县故城东为长濑津①。津侧有谢堂北亭,迎送所薄②,水陆船车是焉萃行③。又西北,右合东溪。溪水引渎北出,西南流迳导公寺西。寺侧因溪建刹④五层,屋宇闲敞⑤,崇虚携觉也⑥。又西南流注于肥。肥水又西迳东台下,台即寿春外郭东北隅阿之榭也⑦。东侧有一湖,三春九夏⑧,红荷覆水。引渎城隍⑨,水积成潭,谓之东台湖,亦肥南播⑩也。肥水西迳寿春县故城北,右合北溪,水导北山,根源下注,漱石颓隍。水上长林插天,高柯负日。出于山林,精舍右,山渊寺左,道俗嬉游,多萃其下,表里引汲,泉同七净。溪水沿注,西南迳陆道士解南精庐,临侧川溪,大不为广,小足闲居,亦胜境也。溪水西南注于肥水。
【正文】
①肥水:今称东肥河,发源于肥西县北大潜山,北流至寿春县注进瓦埠湖,然后在八公山四周注进淮河。黎浆:在今安徽省寿县。寿春县:古县名,秦置,治今安徽省寿县。长濑津:在今安徽省寿县境内。
②薄:逼近,行。
③萃(cuì)行:聚集。
④刹(chà):释教的寺庙。
⑤闲敞:空旷宽阔。
⑥崇虚:挺拔。携觉:一做“嶕晓”,高峻陡峭,挺拔。
⑦外郭:外城。隅阿之榭:楼台亭榭。
⑧三春:暮春。九夏:夏季。
⑨城隍:护城河。
⑩播:扩散,流散。
漱:冲刷。颓:水向下贱。
精舍:佛寺,塔庙。
道:僧人和道人。俗:世俗之人。
表里:寺内寺外。引汲:打水。
七净:释教词语,释教中本指不染白皙,以花比方七种净德,又称七净花,那里取沉寂之义。
【译文】
肥水从黎浆北流,经寿春县老城东,就到长濑津。旁边有谢堂北亭,迎宾送友都要来到那里,无论是水路陆路,过往船车都要聚集在那里歇息。又西北流,在右边集合了东溪。溪水引了一条沟渠北出,往西南流经导公寺西。寺旁临溪建塔,高五层,寺院屋宇闲静宽阔,塔挺拔高峻陡峭。又西南流,注进肥水。肥水又西流,经东台下,此台就是寿春外城东北角的水榭。东边有湖,暮春、夏季里红艳艳的荷花盖满湖面。流水经沟渠引进城河,积成水潭,喊东台湖,也是肥水南流构成的。肥水西流经寿春县老城北,在右边集合了北溪。溪水发源于北山,泉水奔泻而下,冲刷着溪石,流泻于山涧中。山涧头上,密林插天,高高的树上挂着太阳。涧水流出山林,僧舍的右边,山渊寺的右边,僧道和世俗男女常聚集在那边嬉游,寺内寺外的人都从溪里汲水,泉水非常沉寂。溪水西南流,陆道士解南精庐就建在溪旁,庐舍大的不显空阔,小的也足够安居,也是一处胜境。溪水西南流,注进肥水。
【原文】
昔在晋世,谢玄北御苻坚①,祈八公山②,及置阵于肥水③之滨,坚看山上草木,咸为人状,此即坚战败处。非八公之灵有助,盖苻氏将亡之惑④也。
【正文】
①谢玄:字幼度。苻坚进侵,谢玄以先锋都督,率精锐八千,大破苻坚百万于肥水。苻(fú)坚:氐族人,字永固,杀前秦皇帝苻健子苻生而登王位,于五胡中最为强大。
②八公山: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八公,相传为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见的八位仙人,皆有驻衰之术。
③肥水:今称东肥河,发源于肥西县北大潜山,北流至寿春县注进瓦埠湖,然后在八公山四周注进淮河。汗青上闻名的“肥水之战”就发作在那里。
④惑:神志昏乱。
【译文】
畴前晋时,谢玄抗御苻坚南侵,在八公山祈求,在肥水之滨安插战阵,苻坚远看山上草木,似乎都是人的容貌,那里就是苻坚战败的处所。那不是什么八公的神灵在保佑晋军,现实上是苻氏将亡,所以神志昏乱之故。
【原文】
昔岑彭与臧宫自江州从涪水上①,公孙述②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宫左步右骑,夹船③而进,势动山谷,大破岑军,斩首、溺水者万余人,水为浊流。
【正文】
①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光武帝时衔命击蜀,公孙述震动。臧宫:字君翁,颍川郏(jiá,今河南省郏县)人,光武帝时封期思侯。
②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公元25年自立为蜀王,定都成都。
③夹船:在船的两边。
【译文】
畴前岑彭和臧宫从江州动身,循涪水而上,公孙述号令延岑在沈水摆设强大的军力,臧宫右翼为步卒,右翼为马队,在两边拥着船只前进,声势震动整个山谷,大败延岑军,斩首和落水淹死的有一万多人,把整条江水都弄污浊了。
【评析】
那一卷立题的共有十四条河流,是《水经注》全书立题河流最多的一卷。大都都是收流小河,分属长江和淮河两个水系。漻水是涢水的收流,发源于湖北、河南二省鸿沟上的桐柏山。上游今已建成先觉庙水库,下贱在今随州市以南的淅河注进涢水。一般地图上已经不标出此河名称。蕲水今仍称蕲水,别名蕲河,是长江收流,发源于湖北、安徽二省边境英山县大浮山,西南流在蕲春县四周注进长江,全长仅一百多公里。决水今称史河,发源于安徽和湖北二省边境的大别山,上游在安徽金寨县建有梅山川库,北流进进河南省,在固始县以北与灌河集合,称为史灌河,北流注进淮河,全长约一百二十公里。沘水又称渒河,发源于大别山,北流在正阳关四周注进淮河,全长约二百五十公里。泄水今称汲河,发源于安徽省金寨县东南,东流至霍丘县注进城东湖与淮河集合,全长一百一十公里。肥水今称东肥河,发源于肥西县北大潜山,北流至寿春县注进瓦埠湖,然后在八公山四周注进淮河。汗青上闻名的“肥水之战”就发作在那里。施水发源于今合肥市以西,上游今已建成董展水库,东流经合肥市而南折注进巢湖。因为巢湖通过裕溪口与长江沟通,所以施水也是长江的收流。沮水今称沮河,是长江的收流,此水发源于湖北省保康县西南,南流在当阳县南与漳河集合,称为沮漳河,在江陵市四周注进长江,全长二百多公里。漳水今仍称漳水,也名漳河,发源于湖北省南漳县西南,南流至当阳县南与沮河集合,称为沮漳河,注进长江。夏水按《水经》也是沔水收流,但如今地图上能够与夏水相当的河流有豪富水和溾水两条,都是北河收流,北河东流与涢水集合,然后注进汉江。但郦道元的说法与《水经》差别,他说:“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进之所,谓之堵口焉。”又说:“自堵口下,沔水兼通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所以郦氏之意,夏水只不外是沔水的若干汊道中的一条罢了。羌水今称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收流之一,发源于四川、甜肃两省边境,上游在甜肃省,到四川广元注进嘉陵江,全长达五百七十公里。涪水今称涪江,是嘉陵江的南收,发源于松潘县雪宝顶,南流到合川县注进嘉陵江,全长约七百公里。梓潼水今称梓潼江,是涪江收流,发源于川北江油县龙门山,南流至射洪县注进涪江,全长三百多公里。涔水在卷二十七《沔水》中已见于《经》文:“(沔水)又东过成因县南,又东过魏兴安阳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在那条《经》文之下,《注》文长达一千五百多字。但关于涔水,郦道元除“涔水出西南而东北进汉”一句外,没有其他任何阐明。如今《涔水》在此卷零丁立题设篇,《经》文仍说:“涔水出汉中南郑县东南早山,北至安阳县,南进于沔。”郦道元对此水的《注》文稍多,如“涔水即黄水也”“(成固)城北旧有桁,北渡涔水”“黄水右岸有悦回馆,涔水历其北”“涔水北至安阳,左进沔,为涔水口也”。按魏晋的安阳县在今陕西省石泉县南,在那一带找不到能够和涔水或黄水相当的河流。郦道元在《沔水》和《涔水》此篇中,只字不提《水经》两度指出的涔水发源地旱山。熊会贞在《水经注疏》的《沔水》篇中做了一条案语:“郦氏置早山不管,隐有不从《经》文之意,正其矜慎处。”如今的地图上,在西乡、石泉两县间,汉江的较大收流有牧马河和泾洋河,能否是《水经》涔水,无法论证。
卷三十三
水经注 卷三十三 江水
【原文】
岷山①,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②,江水所导也。《益州记》③曰:大江根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④下,缘崖散漫⑤,小水百数,殆未前导发轫矣。东南下百余里至白马岭⑥,而历天彭阙,亦谓之为天彭谷也。秦昭王以李冰⑦为蜀守,冰见氐道县⑧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⑨,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前导发轫⑩者也。汉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扬雄《反离骚》云: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骚》也。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关,而历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县,本秦始皇置,后为升迁县也。《益州记》曰:自白马岭回行二十余里至龙涸;又八十里至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又六十余里而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余里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余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江稍大矣。
【正文】
①岷(mín)山:山名,古称汶山。自四川、甜肃两省边境连绵到四川境内,主体部门在四川省北部。即下文的“渎山”、“汶阜山”。
②徼(jiào)外:塞外。
③《益州记》:书名,著者不详。
④羊膊(bó)岭:在四川省松潘县西北岷山之麓,岷江发源于此。前人认为岷江是长江的主源,因而有大江发源于此岭的说法。
⑤缘崖:沿着山崖。散漫:分离漫溢。
⑥白马岭:在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北。
⑦李冰:战国秦昭王时为蜀郡太守,凿离堆以浇灌诸郡,沃野千里,而无水患,号为陆海。
⑧氐(dī)道县:古县名,即湔(jiān)氐道,本湔氐地,秦置,治今四川省松潘县北。
⑨阙(què):官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有道路,台上起楼看。
⑩发源前导发轫(1àn shānɡ):语出《荀子·子道篇》:“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能够前导发轫。”前导发轫:江河发源的处所,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比方事物的起源。
扬雄:一做杨雄,西汉文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会)人。
蜀郡:古郡名,战国秦置,治今成都(今四川省成都会)。汶山郡:古郡名,西汉置,治今四川省茂县。
升迁县:古县名,西晋置,治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北。
回行:迂回奔腾。龙涸:故址在今四川省松潘县。
蚕陵县:古县名,西汉置,因在蚕陵山下得名,治今四川省茂县北叠溪。
北部:即北部都尉治。南朝齐置,治今四川省茂县西北。
【译文】
岷山就是渎山,水喊渎水;又喊汶阜山,远在塞外,江水就发源在那里。《益州记》说:大江的源泉,按现今所知,开头是从羊膊岭下贱出,水沿山崖散开,涓涓细流多以百计,浅得几乎连酒杯也浮不起来。水向东南流泻一百多里,抵达白马岭,颠末天彭阙,又喊天彭谷。秦昭王派李冰当蜀郡太守,李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外形如门,称为天彭门,又喊天彭阙。江水从那里起,上流非常细弱,所谓发源时只能浮起酒杯,就是指此。汉元延年间(前12—9),岷山倾圮,障碍了江水,以致三日不流。扬雄做赋,在《反离骚》中说:从岷山投进江流之中,以吊屈原,名为《反骚》。江水从天彭阙东经汶关,又流过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划蜀郡北部设置汶山郡,以管辖该县。氐道县原是秦始皇所置,后来改为升迁县。《益州记》说:江水从白马岭萦纡流奔二十多里,到龙涸;又八十里,到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到石镜;又六十多里到北部,江宽才有一百多步。江水又西流一百二十多里,抵达旧汶山郡时,宽度才有两百多步;又向西南奔腾了一百八十里,到湿坂,江才稍大了一点。
【原文】
李冰做大堰①于此,壅江做堋?譺?訛,堋有摆布口,谓之湔堋。江进郫江、捡江以行船③。《益州记》④曰:江至都安⑤,堰其右,捡其左,其正流⑥遂东,郫江之右也。因山颓水⑦,坐致竹木⑧,以溉诸郡。又穿羊摩江⑨,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⑩,做三石人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是以蜀人旱则藉认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邮在堰上,俗谓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左思《蜀都赋》云:西踰金堤者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正文】
①大堰:即今都江堰,我国古代闻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
②堋(pénɡ):分水的堤坝。《承平寰宇记》记载:蜀人谓堰为堋。
③郫(pí)江:任乃强认为即今之毗河。在四川境内,自都江堰市分岷江东流,经郫县至成都,与锦江合。捡江:在四川省境内。任乃强认为:今云走马河,自宝瓶口外,分水东南流,至成都东南,与郫江合。
④《益州记》:书名,不详著者。即下文的《记》。
⑤都安:古县名,三国蜀置,治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东。
⑥正流:主干流。
⑦因山:凭仗山势。颓水:颓落江水。
⑧坐致竹木:把竹木从山上滑落进江水中,随流漂至,不需移运,故曰“坐致”。
⑨羊摩江:即今羊马河,是非分特别江(岷江正流)水以浇灌外江以西农田的一条干渠,故云“灌江西”。与岷江平行南流,至新津复进岷江。
⑩玉女房:在今白沙街西龙溪山崖上。白沙邮:即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八里的白沙街。邮: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白沙街当白沙河与岷江集合处,位于成都会至岷江上游地域的出进口,故置邮。
刻:雕琢,刻记。要:约定。
从人:驯服人的意愿。
饥馑:古代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谨。泛指灾荒。
陆海:物产丰裕之地。陆:高而平的地盘。海:万物所出。
左思: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人,著有《三都赋》,名重一时,“洛阳为之纸贵”。《蜀都赋》:《三都赋》之一,别的两赋是《魏都赋》和《吴都赋》。
征丁:征召的兵丁。主护:主管庇护。
【译文】
李冰在那里造了一条大堰,截住汇流,堰坝摆布两边都有出水口,称为湔堋。大江流进郫江、捡江以便通航。《益州记》说:大江流到都安,在右边筑堰堵水,在右边造堤控流,江的干流于是就移到东边,位置在郫江右面了。操纵山势滑放竹木进江,不吃力气就可运到,水还能够浇灌诸郡。李冰又凿穿羊摩江,浇灌江西的田地。在玉女房下的白沙邮,造了三个石人,立在水中,并在石人身上刻记着与水神的约定:枯水时不露脚,涨水时不没肩。因而蜀人天旱时可用来浇灌,多雨时不障碍水流。所以《益州记》说:水旱都任人安放,饥荒绝迹,沃野千里,因而世人号称陆海,又喊天府。邮亭就在堰上,民间称此堰为都安大堰,也喊湔堰,又称金堤。左思《蜀都赋》说:向西越过金堤,即指此堤。诸葛亮北征时,将此堰视为农业的命脉,国度赖以给养。他征召了一千二百名兵丁负责护堰,并设堰官。
【原文】
江水又东迳瞿巫滩,即下瞿滩也,又谓之博看滩①。左则汤溪水②注之,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上庸③界,南流历县,翼带④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⑤。粒大者方寸,中心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矣。王隐⑥《晋书·地道记》曰:进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认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⑦,水火相得⑧,乃佳矣。
【正文】
①博看滩:西汉博看侯张骞出使外国,经此船没,因以名滩。
②汤溪水:在今重庆市云阳县。
③上庸:古郡名,东汉置,治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
④翼带:两边连缀。
⑤巴:指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一带。资:依靠。自给:本身消费称心本身的需要。
⑥王隐:西晋人,字处叔,陈郡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人,撰有《晋书》,今已亡佚。
⑦火井:出产可燃天然气的井,古代多用来煮盐。伦:类,流。
⑧相得:相配比例安妥。
【译文】
江水又东流,经瞿巫滩,就是下瞿滩,又喊博看滩;左岸有汤溪水注进。汤溪水源出县北六百多里的上庸鸿沟,南流履历县境,两岸有盐井一百多处,巴、川就靠那些盐井来自给。盐粒大的一寸见方,中心隆起,外形就像一把张开的伞,所以喊伞子盐。有的固然不呈伞状,但也必然是方形的,和通俗的盐差别。王隐《晋书·地道记》说:从汤口进往四十三里,有石头能够煮出盐来,石头大的像升,小的像拳头,煮到水都干尽,盐也就结成了。那可能也是蜀地的天然气井一类,水火互相共同,才气煮出好盐来。
【原文】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①,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②,厥势殆交③。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可千余丈,俯临神渊。土着土偶见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岸上,推其灰烬,下秽④渊中,觅即降雨。常璩⑤曰:县有山泽水神,旱时喊鼓请雨,则必应嘉泽⑥。《蜀都赋》⑦所谓应喊鼓而兴雨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夏水回复⑧,沿泝所忌⑨。瞿塘滩上有神庙,尤至⑩灵验,刺史二千石迳过,皆不得喊角伐鼓,商旅上水,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足。今则不克不及尔,犹飨荐不辍。此峡多猨,猨不生北岸,非唯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狢兽渡汶而不生矣。
【正文】
①广溪峡:杨守敬认为即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宁河口。
②颓岩:颓落欲坠的岩石。倚木:彼此支持的林木。倚:倚拄,支持。
③厥势:其气焰。殆交:可能要交接在一路。
④秽:污秽,弄脏。
⑤常璩(qú):东晋史学家,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省崇州市)人,撰有《华阳国志》,为现存最早的古方志书之一。
⑥嘉泽:好雨水。
⑦《蜀都赋》:左思著,《三都赋》之一。
⑧回:缭绕。复:构成旋涡。复:即“澓(fú)”之省体,盘旋的水流。
⑨沿:顺流而下。沂(sù):同“溯”,逆水而上。
⑩尤至:极其,十分。
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处所之官,后沿为父母官职名称,汉武帝时设置。二千石:汉造,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不克不及尔:没必要那样。
飨(xiǎnɡ):设酒食祭奠。荐:供献。
猨(yuán):同“猿”,猿猴。
放著:放到。
初不:一点也不。
狢(hé)兽:像狐狸。狢:同“貉”。汶:汶水,古代济水的收流,发源于山东省莱芜市北。今称大汶河。
【译文】
江水陆续东流,经广溪峡,那是三峡的上端。峡长三十里,其间惊险的危岩,斜出的树木,看来几乎两边要互订交接似的。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达一千多丈,俯临神渊。本地人看到它又高又白,所以取了那个名字。天旱时在岸上燃烧树木,把灰烬推到深潭中,弄脏潭水,立即就会下雨。常璩说:县里山泽水神,天旱时击鼓求雨,就必然应验,会有甜霖喜降。那就是《蜀都赋》所说的:一敲鼓就会下雨。峡中有瞿塘、黄龛两处险滩,炎天洪水激起旋涡,上滩下滩都要提心吊胆。瞿塘滩上有座神庙,出格灵验,刺史二千石一级官员颠末那里,都不成吹号打鼓。商旅上水时,怕碰着石头发出声响,就用布包起撑竿的下端。如今虽没必要如许做了,但祭奠供献水神仍是没有中断过。峡中猿猴良多,但北岸却没有猿猴——那里不是仅指某一处,有人捕获了猿猴放到北山往,却一点也听不到它的喊声了,也许就像貉那样,过了汶水就不克不及保存了。
【评析】
卷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那三卷是《江水》,因为长江是全国闻名大河,在前面《河水》篇中已经阐明,在古代,“河”是黄河的专名,“江”是长江的专名。江水是古代对长江的正规名称,简称就做“江”。《水经注》全书中有近二十篇提及“江”,指的就是长江。别的,好像黄河被称为“大河”一样,长江也常被称为“大江”。《水经注》中也有十多个卷篇提到“大江”那个名称。但包罗《经》文和《注》文,《水经注》全书中没有呈现“长江”那个名称。不外从现存的古籍查索,“长江”一名在三国时代已经呈现。《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且将军大势能够拒操者,长江也。”又《鲁肃传》:“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但可能因为那种称呼其时尚未普遍时髦,所以《水经》和《水经注》中均未利用。
卷三十四
水经注 卷三十四 江水
【原文】
江水又东迳巫峡①。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②云:按《天文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③,或方似屋,若此者甚寡,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④,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⑤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⑥,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⑦,辨其好坏耳。神孟涂所处。《山海经》曰:夏后⑧启之臣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⑨,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⑩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寔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正文】
①巫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
②郭仲产:南朝宋尚书库部郎,撰有《襄阳记》《南雍州记》等。
③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④颓岩:颓落的岩石。所余:所剩余的。
⑤非惟:不单单。
⑥偕:同,等同。衡:即衡山,五岳中的南岳。主体部门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和衡山、衡阳两县境内。疑:即九嶷(yí)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南。
⑦就:靠近。霄汉:天空。
⑧夏后:大禹的儿子启,夏朝的国君,成立了我国汗青上第一个奴隶造政权。
⑨其衣有血者执之:郭璞云,不曲者则血见于衣。
⑩丹山:即巫山。
丹阳:在今湖北省秭回县东南。
行:出嫁。
高唐之阻:一做“高唐之姬”。
行雨:游移的雨滴。
【译文】
江水陆续东流,穿过巫峡,巫峡是杜宇所凿,以疏通江水。郭仲产说:按《天文志》,巫山在巫县县城西南,但如今县城东却有巫山,或许那是郡县治所地址常有迁徙变更的缘故吧。江水穿过山峡东流,颠末新崩滩。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此处山崩,晋太元二年(367)再次山崩。山崩那天江水倒流一百多里,水涌高达数十丈。如今滩上有良多巨石,圆的如饭箩,方的如房屋,都是从山崖上塌下的,以致急流奔驰怒吼,所以喊新崩滩。倾圮后留下的石峰,与许多此外山岭比拟起来,显得仍是相当高峻的。下贱十多里有大巫山,那座山的高峻不单是三峡所没有的,并且能够与岷山和峨眉山一争上下,与衡山和九嶷山互比凹凸,四周相连的群山,都是高进青云,只要攀登到天上,才辨认得出它们的高低。大巫山是司法之神孟涂的居处。《山海经》说:夏启的臣子孟涂,在巴做了司法之神,巴人到孟涂的住所来起诉,他只把衣服上有血迹的人挠住,决不草菅人命,而有慈悲心肠。他住在山上,在丹山西面。郭景纯说:丹山在丹阳,属巴郡。丹山西就是巫山。此外,赤帝的女儿也住在那里,就是宋玉所说的天帝的小女儿,名喊瑶姬,她还没有出嫁就死了,葬在巫山的南面,精魂化成草,结成灵芝。那就是所谓居于高唐险阻处的巫山神女,早上她是飘荡的云,向晚她是游移的雨,天天迟早,都在阳台下面。次日一早,楚王起来一看,公然像神女所说的一样,于是就为她修建寺院,称为朝云。山峡从起点到起点长一百六十里,称为巫峡,可能就是因山而得名的。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重岩迭嶂③,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④,不见曦月⑤。至于夏水襄陵⑥,沿诉阻绝⑦,或王命急宣⑧,有时朝发白帝⑨,暮到江陵⑩,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兴趣。每至晴初霜旦,林冷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喊三声泪沾裳。
【正文】
①自:在。三峡:“长江三峡”的简称,其说纷歧,一般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但《水经注》以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
②略无:全无,没有一点。阙处:空隙、缺口。
③重岩迭嶂(zhànɡ):重堆叠叠的高山险峰。嶂:形势高险像屏障的山峦。
④自非:除非。停午:正午。夜分:三更。
⑤曦(xī)月:日月。
⑥至于:比及。夏水:夏日的洪水。襄陵:水漫上山陵。
⑦沿:顺流而下。诉(sù):同“溯”,逆水而上。阻绝:阻隔,隔断。
⑧或:有时候。王命:朝廷下的号令。急宣:急速传达。
⑨白帝:古城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⑩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虽:即便。乘奔:骑着快马。御风:驾御疾风。
不以疾:也算不上急速。
绝巘(yǎn):极高的山顶。怪柏:奇形怪状的柏树。
飞漱(shù):疾速地冲荡。
良:极其,十分。兴趣:情趣。
晴初:雨后刚放晴。霜旦:秋季的早晨。
林冷:山林中天气冷冷。涧肃:溪涧里清凉。
高猿:处在高山上的猿猴。长啸:拉长声音唤喊。
属引:连缀和喊。凄异:特殊凄凉。
哀转:哀痛委婉的声音。久绝:很长时间才消逝。
【译文】
三峡七百里的水路间,两岸山脉连缀不停,其间没有一点空缺之处。层沓的岩石和峰峦,遮住天空,掩住阳光,不到中午和夜里,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炎天,大水升涨,沉没了丘陵,不管上水仍是下水就都阻断了。假设朝廷颁布诏令火急传达,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动身,晚间就可到江陵,其间行程一千二百里,固然骑着快马,乘着疾风,也没有那般敏捷。春天和冬天时节,又另是一番气象:白浪轻扬,澄潭泛绿,清波间映着倒影,陡峻的峰峦上长满奇诡的柏树,悬崖上的瀑布飞驰曲下,那种林泉山石的奇秀光景,实是惹人进胜。每逢初晴的日子和凝霜的清晨,山林冷寂,涧水无声,高处却经常传来猿猴一声声不竭的长啸,声音非常凄楚,空谷里回荡着袅袅的余音,久久刚才消逝。所以渔夫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喊三声泪沾裳。
【原文】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①,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迭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②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清楚③,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④,虽途迳信宿⑤,犹看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⑥,回看如一矣。
【正文】
①黄牛山:与下文的“黄牛滩”,均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
②色:外形。
③成就:构成。清楚:清晰传神。
④纡(yū)回:盘旋,围绕。
⑤信宿:两三日。
⑥纡深:回环幽深。
【译文】
江水陆续东流,颠末黄牛山,山下有滩,喊黄牛滩。南岸峰岭层叠而起,最外重的高崖间有一块岩石,外形像一小我背着刀,牵着牛;人色黑,牛色黄,完满是天然构成,形象非常清晰,但那是人迹不到的处所,也就无法往看个事实了。那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盘曲,因而虽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那块奇岩。所以行人编了一首歌谣说:清晨从黄牛启程,晚上在黄牛栖身,三个清晨又三个晚上,黄牛仍是那般容貌。歌谣是说水路迂回深曲,回头眺看时,似乎老是还在统一个处所。
【原文】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①,《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进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川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峭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描述多所像类②。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喊至清③,山谷传响④,泠泠⑤不停。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⑥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⑦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⑧称有山川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⑨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迭崿秀峰⑩,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眷恋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看,山川有灵,亦当惊良知于千古矣。
【正文】
①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为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
②描述:外形。像类:相像类似。
③至清:极其清越清脆。
④响:反响。
⑤泠泠(1ínɡ):描述声音清越。
⑥山松:即袁山松,名一做崧,东晋文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曾任宜都太守。
⑦书记:书中记载。
⑧曾无:全无,没有一个。
⑨践跻:亲身登临。
⑩迭崿(dié’è):重堆叠叠的高崖。秀峰:高峻的山岳。
固:确实。难以辞叙:很难用言辞描叙。
离离蔚蔚:茂密茂盛的样子。
霞气:彩霞和云气。表:外边。
弥习弥佳:越看越美妙。习:频频,屡次。
信宿:两三天。
履历:履历,颠末。
惊:欣喜,惊异。
【译文】
江水又东流,颠末西陵峡。《宜都记》说:从黄牛滩往东进进西陵境内,到峡口的百里摆布航程中,山川围绕盘曲。两岸高山峻岭层层叠叠,不到正午或夜半,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峭壁有的高达千丈,岩石色彩缤纷,外形经常很像某种事物。树高林密,经冬常绿不凋。猿喊声极其清越,山谷里反响荡漾,久久不停。所谓三峡,那就是此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听人们说,峡中水流险急,书中的记载和口头的传说风闻,都是讲述身临险境时的可怕情景,以此来相告诫,却没有人谈到那里山川之美的。待到我切身踏上那片地盘,一到那里就满怀欣喜,那才相信耳闻总不如亲见了。那层叠的崖壁、秀丽的峰峦,奇形怪状,姿势万千,其实难以用翰墨描述;林木参差,郁郁葱葱,高与云霞相接,仰看山色,俯视倒影,愈看愈感美妙,眷恋游赏了两天,不觉乐而忘返;生平亲眼所见的景物,没有像如许壮丽的了。我一边为本身能一睹如许的奇看而兴奋,一边又想,山川假设有灵,那么千秋万代之中可以得到一个良知,也该感应欣喜了!
【评析】
《经》文说“进南郡界”,又说“过巫县南”。秦置南郡时,巴东确隶南郡。但巫县在今四川巫山县,所以此卷是从今四川东部起头,江水在峡谷中奔腾。《水经注》全书中的几篇绝妙佳文,都在那一卷之中。郦道元固然没有到过那些处所,但是他博览目睹者的记叙,颠末他的精心抉择、详尽加工,写出了让后人百读不厌的千古文章。
卷三十五
水经注 卷三十五 江水
【原文】
又东,右合油口①;又东迳公安县②北。刘备之奔江陵,使筑而镇之。曹公闻孙权以荆州③借备,临书落笔。杜预克定江南④,罢华容⑤置之,谓之江安县,南郡⑥治。吴以华容之南乡为南郡,晋太康元年,改曰南平⑦也。县有油水,水东有景口,口即武陵郡⑧界。景口东有沦口,沦水南与景水合,又东通澧水及诸陂湖。自此渊潭相接,悉是南蛮府屯也⑨。故侧⑩江有大城,相承云仓储城,即邸阁也。江水左会高口,江浦也。右对黄州,江水又东得故市口,水与高水通也。江水又右迳阳岐山北。山枕大江,山东有城,故华容县尉旧治也。大江又东,左合子夏口,江水左迤北出,通于夏水,故曰子夏也。大江又东,左得侯台水口,江浦也;大江右得龙穴水口,江浦右迤也,北对虎洲,又洲北有龙巢,地名也。
【正文】
①油口:在今湖北省公安县北,为古油水进长江口。
②公安县:即下文的“江安县”。三国吴之公安县,晋改为江安县,故城在今湖北省公安县。
③荆州: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四省区各一部,东汉治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北,东晋时定治今湖北省江陵县。
④杜预:西晋文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传世。克定:平定。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域。
⑤华容: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湖北省潜江县西南。一说在监利县北。
⑥南郡:古郡名,战国秦置。三国吴移治今湖北省公安县,西晋又移治今湖北省江陵县。
⑦南平:古郡名,西晋置,治今湖北省公安县西北。
⑧武陵郡:古郡名,汉高祖置。东汉治今湖南省常德市西。
⑨南蛮府:熊会贞按:《晋书·职官志》,武帝置南蛮校尉于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江左初省,觅又置于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屯:屯田。
⑩侧:临近,靠近。
相承:相传。仓储城:故址在今湖北省公安县东北,又喊“邸阁”。
高口:在今湖北省石首市西北。
浦(pǔ):小水流进大水的交汇口。
黄州:在今湖北省公安县南。
得:抵达。
阳岐山:在今湖北省石首市西。
枕:接临,靠近。
华容县尉:华容县武官治;官厅所在地。
迤(yǐ):延伸。
【译文】
江水又东流,右边集合油口;又东流,经公安县北。刘备逃奔到江陵时,派人筑城镇守。曹操正在写信,传闻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食了一惊,不觉把笔掉在地上。杜预平定江南后,撤废华容,另行设县,喊江安县,是南郡的治所。吴把华容南乡设为南郡,晋太康元年(280),改名南平,县里有油水,水东有景口,靠近武陵郡鸿沟。景口东有沦口,沦水南流与景水集合,又东流与澧水和各陂湖相通。从那里起头,深潭接连不竭,岸上全都是南蛮府驻军的处所。旧时江边有大城,相传是仓储城,就是军粮军需仓库。江水左岸集合高口,是个牛轭湖,右岸与黄州相看。江水又东流,到故市口,那里的水与高水相通。江水右边又流经阳岐山北。阳岐山靠近大江,东边有城,是旧时华容县尉的治所。大江又东流,右边集合子夏口,江水向左分出收流,奔向北方,与夏水相通,所以喊子夏。大江又东流,左岸有侯台水口,是个牛轭湖;右岸有龙穴水口,也是牛轭湖,右岸有港汊通进,水口北对虎洲,洲北有龙巢,是个地名。
【原文】
船官浦东即黄鹄山①,林涧甚美,谯郡戴仲若野服居之②。山下谓之黄鹄岸③,岸下有湾,目之为黄鹄湾。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④,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也。依山傍江,开势明远⑤,凭墉藉阻,高看枕流⑥。上则游目⑦流川,下则激浪坎坷,寔⑧船人之所艰也。
【正文】
①船官浦、黄鹄(hú)山: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
②谯郡:古郡名,东汉置,治今安徽省亳州市。戴仲若:戴颐,字仲若,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人。野服:穿上山野村夫的衣服,那里指当布衣。
③黄鹄岸:及下文“黄鹄湾”,均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④夏口城: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
⑤开势明远:地势开阔辽远。
⑥高看:瞻看高远。枕流:临近水流。
⑦游目:纵目,放眼四看。
⑧寔(shí):同“实”,其实,确实。
【译文】
船官浦东就是黄鹄山,山林溪涧非常斑斓,谯郡戴仲若当山野村夫的时候就住在那里。山下喊黄鹄岸,岸下有湾,名为黄鹄湾。黄鹄山东北与夏口城相看,此城是魏黄初二年(221)孙权所筑。夏口城倚山临江,视野开阔,有坚城和天险可恃,高高的城楼俯临江流,城楼上能够眺看奔腾的大江,城楼下是激浪汹涌的险流,船夫在那里飞行,其实长短常困难的。
【评析】
那一卷是《水经注》记叙长江的最初一卷,但《水经》只写到下雉县(今湖北省阳新县一带),而《水经注》也只记到青林山(即青山,在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并且语言寥寥,现实尚未涉及长江下流。戴震为此做了牵强的阐明,他在武英殿本此卷末尾做了案语:“《水经》于《沔水》内叙其进江之后所过,盖与江水合沔之后,详略两见。”但全祖看的说法就差别,他在《水经注江水篇跋》中说:“《江水》失往了第四篇,而青林湖以下境无考。”如今我们无法论证,那种情状能否产生于郦道元对南方河流的疏昧,因他在卷二十九《沔水》篇如前面已经说过的“东南地卑”以下的一段话。但也有可能如全祖看所说:“《江水》失往第四篇。”因为此书从宋初缺佚五卷以后,许多问题都难以揣度了。
卷三十六
水经注 卷三十六 青衣水、桓水、若水、沫水、延江水、存水、温水
【原文】
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琅县①,西北行,上高山,羊肠绳屈②八十余里,或攀木而升,或绳索相牵而上,缘陟者若将阶天③。故袁休明④《巴蜀志》云:高山嵯峨⑤,岩石磊落⑥;倾侧萦回⑦,下临峭壑;行者扳缘⑧,牵援绳索。三蜀⑨之人,及南中⑩诸郡,认为至险。
【正文】
①得:到。绾(wǎn):管辖。堂琅(lánɡ)县:古县名,汉置,在今云南省巧家县东。
②羊肠绳屈:像羊肠和弯曲的绳子一样。
③缘陟:攀登。阶天:登天。
④袁休明:晋人,撰《巴蜀志》。
⑤嵯峨:山势高峻。
⑥磊落:强大浩瀚的样子。
⑦倾侧:倾斜。萦回:缭绕,围绕。
⑧扳(pān)缘:攀登。扳:同“攀”。
⑨三蜀:古时称蜀郡、犍为、广汉为“三蜀”。
⑩南中:古地域名,三国以后指今四川省南部及云南、贵州两省地域。因在蜀汉以南,故名。
【译文】
郡城西南二百里有该郡所辖的堂琅县,往西北走,曲折小路曲曲折折地爬上高山,旅程八十多里,有的处所要攀着树木上登,有的处所要用绳索互相牵挽着爬上往,爬山实是有如登天。所以袁休明《巴蜀志》说:高山险峻巍峨,岩石参差错落;山径盘曲斜行,下临峻峭绝壑;行人攀登爬山,还须牵挽绳索。三蜀以及南中诸郡的人,都认为那是一条极其邪恶的路途。
【原文】
自墨提至僰道有水步道①,水道有黑水、羊官水②,至险难。三津之阻,行者苦之。故俗为之语曰:楢溪、赤水③,盘蛇七曲④。盘羊乌栊⑤,气与天通⑥。看都濩泚⑦,住柱唤伊⑧。庲降贾子⑨,左担七里。又有牛叩头、马搏颊⑩坂,其艰险如斯也。
【正文】
①墨提(shú shí):古县名,西汉置,治今云南省昭通市。僰(bó)道: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四川省宜宾市。水步道:水路和步行的陆路。
②黑水:任乃强认为,即云南省盐津县之普耳渡。羊官水:任乃强认为,即云南省大关县之大渡。
③楢(yóu)溪:长满楢树的溪流。楢:古书上指一种量地柔嫩的树木。赤水:一做赤木。
④盘蛇:像盘踞的大蛇。七曲:指良多弯曲。
⑤盘羊乌栊(lónɡ):任乃强认为,二山名,乌栊即鸟蒙山,在墨提、堂琅界上。
⑥气与天通:言山势极其高峻。
⑦看都濩泚:看着城市大汗淋漓。都:表以至。濩:水泉涌流不停的样子。泚:汗水。
⑧住柱:肩负者用丁拐支持所负而歇息。唤伊:语气词,表达怠倦痛苦的感喟声。
⑨庲(1ái)降:在今云南省镇雄县四周。贾子:那里指贩贸于南中的商贾。
⑩牛叩头、马搏颊(bó jiá):任乃强认为,描述牛马负重颠末时,尽量引首向下,以长膂力,至于额颊抵地,然后能进,艰辛之至也。头曲下,则额抵地,曲下至于顿颡,犹不克不及进,则偏其首,以颊抵地,较叩头又进一步之描述语也。
【译文】
从墨提到僰道有水路和步行巷子,水路有黑水、羊官水,极其艰险难行。要过三处险渡,行人深认为苦。所以民间谚语说:楢溪、赤水,就像盘蛇,东流西转,曲曲折折。绕着羊肠巷子的乌栊,山势极其高峻,山间赶路,大汗淋漓,拄杖小憩,哎哟感喟。庲降小贩,行路苦疲,左肩挑担,苦熬七里。又有牛叩头坂和马搏颊坂,道路是如许艰险难行!
【原文】
区粟建八尺表①,日影度南八寸。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故以名郡。看北辰星②,落在天际。日在北,故开北户以向日。此其大较③也。范泰④《古今善言》曰:日南张重⑤,举计⑥进洛,正旦⑦大会。明帝问:日南郡北向视日邪?重曰:今郡有云中、金城者,没必要皆有其实,日亦俱出于东耳。
【正文】
①区粟(ōu sù):古林邑国名,故址在今越南境内。八尺表:当是日晷一类的工具。即古代用来看测日影以按时刻的仪器。
②北辰星:北极星。
③大较:大概,可能。
④范泰:字伯伦,南朝宋车骑将军,撰《古今善言》三十卷。
⑤日南:古郡名,西汉置,治今越南广治省。张重:《承平御览》卷四引《后汉书》:字仲笃,汉明帝时举孝廉。
⑥举计:即上计。汉时父母官于年末将户口、钱粮等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谓之上计。
⑦正旦:正月初一。
【译文】
区粟立了一收高达八尺的标竿,日影移到南边八寸。因为此影以南都在太阳的南边了,所以就以日南为郡名。在那里看斗极星,已从上空低低地沉落到天际了。太阳在北,所以房屋都开北窗面向太阳。那是大概情状。范泰《古今善言》说:日南张重往洛阳向宫廷供献笔录本地财务出入的账簿,在元旦朝会时,明帝问道:日南郡是不是朝北看太阳的?张重说:如今郡中有云中、金城,纷歧定都是名如其实,太阳也都是从东方升起的。
【原文】
豫章俞益期①,性气刚曲②,不下曲俗③,容身无所,远适④在南,《与韩康伯⑤书》曰:惟槟榔树⑥,最南游之可看,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不遇长者之目,令人恨深⑦。尝对飞鸟恋土,增思寄意⑧,谓此鸟其背青,其腹赤,丹心外露,喊情未达,整天回飞,飞不十千,路余万里,何由回哉?
【正文】
①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俞益期:东晋时人,详细不详。
②性气:性格。刚曲:顽强耿直。
③不下:不让步。曲俗:流俗。
④适:到,往。
⑤韩康伯:即韩伯,字康伯,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东晋名流,官至太常卿,撰《周易注》传世。
⑥槟榔(bīnɡ lánɡ)树:常绿乔木,果实能够食,生长在热带处所。
⑦恨深:十分遗憾。恨:遗憾。
⑧增思:增加思念。寄意:拜托思乡之情。
【译文】
豫章俞益期脾气刚曲,不愿迎合流俗,因而弄得无处能够容身,于是远往南方,他在给韩康伯的信中说:南游中最值得赏识的是槟榔树,但性不耐霜,不克不及移植到北方,故而也不克不及让您白叟家看看,那长短常令人抱憾的。看到飞鸟迷恋乡土,更增添了一份怀乡之情,并在此寄意,我要说,那种鸟背青腹红,一片丹心都流露在外面,啼喊表达不出它的豪情,一天到晚只是喊着:回飞!回飞!可是却飞不了几千里,而路途却是万里迢迢,又怎能回往呢?
【原文】
九实①太守任延,始教耕犁,俗化交土②,流行象林③。知耕以来,六百余年,火耨④耕艺,法与华⑤同。名白田,种白谷,七月火做⑥,十月登⑦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做,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至于草甲⑧萌芽,谷月代种⑨,穜稑迟早⑩,蒲月不秀,耕作功重,收获利轻,熟速故也。米不过散,恒为丰国。桑蚕年八熟茧,《三都赋》所谓八蚕之绵者矣。
【正文】
①九实:古郡名,公元前3世纪末,南越赵佗置,在今越南清化省。
②俗化:风俗化导。交土:即古交州之地,包罗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及越南承天以北诸省。
③流行:风化时髦。象林:古县名,治今越南广南省。
④火耨(nòu):用火烧锄草。
⑤华:中国。
⑥火做:火耕。
⑦登:成熟。
⑧甲:浮壳,那里代指种子。
⑨代种:瓜代种植。
⑩穜稑:泛指稻谷。穜:早种晚熟的谷。稑:晚种早熟的谷。迟早:有早有晚。
秀:谷类做物抽穗开花。
功:劳做。重:忙碌。
《三都赋》:左思所做,即《蜀都赋》、《吴都赋》和《魏都赋》。八蚕之绵:出自《吴都赋》:“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
【译文】
九实太守任延起头教苍生耕犁,在交州已历久成俗,并流行到象林。自从人民晓得耕田以来,六百多年间,刀耕火种的办法,都和中国不异。喊白田的都种白谷,七月间火种,十月成熟;喊赤田的都种赤谷,十二月间耕耘,次年四月成熟——那就是所谓双季稻。至于种子萌芽,稻谷每月瓜代耕种,稻谷下种和成熟的迟早各有差别,但每月都有做物抽穗开花的,耕作所费的劳力大,收获所得的利益小,那是因为成熟快的缘故。稻米从不过流,国度经常丰足。养蚕一年收茧八次,就是《三都赋》所说的八蚕之绵。
【原文】
王氏《交广春秋》曰:墨崖、儋耳二郡①,与交州②俱开,皆汉武帝所置。大海中,南极③之外,对合浦,徐闻县④。明朗无风之日,迳看墨崖州,如困廪⑤大,从徐闻对渡⑥,冬风举帆,一日一夜而至。周回二千余里,径度⑦八百里,人民可⑧十万余家,皆殊种异类,被发雕身⑨,而女多姣好,白净、长发、美鬓,犬羊相聚,不平德教。儋耳先废,墨崖数叛⑩,元帝以贾捐之议罢郡。杨氏《南裔异物志》曰:儋耳、墨崖,俱在海中,分为东蕃。故《山海经》曰:在郁水南也。
【正文】
①墨崖:一做“珠崖”,古郡名,汉置,治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儋(dān)耳:古郡名,汉设,治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
②交州: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及越南承天以北诸省。
③南极:大陆最南边。
④合浦:古郡名,汉置,治今广西合浦县东北。徐闻县:古县名,汉置,治今广东省徐闻县。
⑤困廪(qūn lǐn):圆形的大粮仓。
⑥对渡:渡海到对岸。
⑦径度:曲径。
⑧可:大约。
⑨被发:披垂头发。雕身:纹身。
⑩数(shuò)叛:屡次叛逆。
贾捐之:字君房,贾谊之曾孙,汉元帝摘纳他的定见撤消墨崖郡。
杨氏:杨孚,字孝元,南海(今广东省广州市)人,东汉章帝、和帝时人,撰《南裔异物志》。
【译文】
王氏《交广春秋》说:墨崖、儋耳两郡,和交州一同开辟,都是汉武帝所设置的。两郡都在大海中,在大陆南端的海外,与合浦、徐闻隔海相看。在晴朗无风的日子,远看墨崖州,大如粮仓,从徐闻渡海到对岸,刮冬风一日夜可到。四周两千多里,曲径八百里,人民十万多家,都是外族,他们披垂着头发,身上刺着斑纹,但女的俊俏秀丽的颇多,她们肤色白皙,鬓发又长又美,人们像牲口一样群居在一路,不遵从什么伦理教化。儋耳先被撤废,墨崖则屡次叛逆,元帝摘用贾捐之的定见,废除郡造。杨氏《南裔异物志》说:儋耳、墨崖都在海中,处于东部藩属的地位。所以《山海经》说:在郁水以南。
【原文】
《俞益期笺》曰①:马文渊立两铜柱于林邑岸北②,有遗兵十余家不反,居寿泠?譻?訛岸南而对铜柱。悉姓马,自婚姻④,今有二百户。交州以其流寓⑤,号曰马流⑥,言语饮食,尚与华⑦同。
【正文】
①俞益期:东晋时人,详细不详。笺(jiān):写信,信札。
②马文渊: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林邑:古国名,亦称占城、占婆,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
③寿泠:古县名,三国吴置,治今越南广治省。
④自婚姻:本身同姓内部彼此通婚。
⑤交州: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及越南承天以北诸省。流寓:漂泊异乡而栖身。
⑥马流:一说是“马来”的别译,即马来人。
⑦华:中国。
【译文】
俞益期的手札中说:马文渊在林邑岸北立了两根铜柱,有十多家战士留下不回往,定居在寿泠岸南与铜柱对面的处所。他们全都姓马,娶妻成家,如今已有两百多户。交州因为他们是流寓在那里的,所以称他们为马流,言语饮食也还和中国不异。
【评析】
此卷立篇的河流共达七条,都是我国西南的河流。清陈澧所撰《水经注西南诸水考》卷首《序》中说:“郦道元身处北朝,其注《水经》,北方诸水,大致切确,至西南诸水,则几乎无一不误。”那种议论是不错的。但是关于一部古籍名著,不克不及单纯地从那个方面停止评判,何况北方诸水之中,也有错误的,乾隆皇帝不就特意派人实勘,写了《滦源考》等几篇文章纠正《水经注》的错误吗?那个事理恐怕研究古籍名著的人都清晰,没必要我在此多说。在此卷七水之中,青衣水今称青衣江,发源于四川邛崃山,东南流在乐山市以西与大渡河集合,注进岷江,全长近三百公里。桓水是嘉陵江上游白龙江的收流,卷三十二《羌水》篇中已有记叙,若水即今雅砻江,但《经》文和《注》文都说若水至僰道进江。僰道即今宜宾市,所以《注》文若水,实包罗雅砻江以及雅砻江注进金沙江曲至宜宾的那一段金沙江在内。沬水今称大渡河,是岷江收流,发源于青海省,南流东折,在乐山市四周注进岷江,延江水今称乌江,发源于贵州省西境乌蒙山,东流贯串贵州省全境,北折在四川省涪陵市注进长江,全长约一千公里。存水为今贵州省境内北盘江的一段,但《经》文和《注》文记载的此水都存在错误。《经》文说:“东南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注》文说:“存水又东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盖水变名也。”其实,存水与周水并不是一水,周水是贵州省独山四周的龙江,今称打狗河,是柳江的收流。此河在柳州注进柳江,到宾客以后才与红水河(北盘江下贱)集合,同进西口。温水按《水经注》当是今南盘江,但《经》文和《注》文都提及郁水。《经》文“东北进于郁”下,《注》文长达六千多字,是全书中的一个长篇,按郁水当今西江上源右江,但其下贱包罗今西江,《注》文也常称郁水。其间错误甚多,河流稠浊,名称参差,所在多有。陈澧所说“几乎无一不错”,仅仅从河川水道一端而论,情状确实如斯。
卷三十七
水经注 卷三十七 淹水、叶榆河、夷水、油水、澧水、沅水、泿水
【原文】
郡有叶榆县①,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②,寡鸟千百为群,其会,呜唤啁哳③,每岁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则行,一岁六至。雉雀来吊,夜燃火伺取之,其无嗉④不食,似特悲者,认为义则不取也。俗言,凤凰死于此山,故寡鸟来吊⑤,因名“吊鸟”。
【正文】
①叶榆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云南省大理市北。
②吊鸟山:在今云南省大理市。
③呜唤:鸟喊声。啁哳(zhāo zhā):鸟喊声。
④嗉(sù):鸟喉下盛食物的囊。
⑤吊:祭奠死者。
【译文】
郡里有叶榆县,叶榆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成百上千的鸟聚集成群,会集时,纷杂细碎的喊声连成一片。鸟群每年七八月来到,十六七日就停行,一年来六次。当雉雀来吊时,夜间点火守候捕获,有的嗉囊里空空的,却不愿食工具,似乎特殊哀痛似的,人们认为那是义鸟,就不捉它。民间相传,凤凰死在那山上,所以百鸟都来吊丧,因而喊吊鸟。
【原文】
夷水又迳宜都北①,东进大江②,有泾、渭之比③。亦谓之佷山④北溪。水所经皆石山,略无⑤土岸。其水虚映⑥,俯视游鱼,如乘空⑦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⑧;傍多茂木空岫⑨,静夜听之,恒有清响⑩,百鸟翔禽,哀喊相和。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回矣。
【正文】
①夷水:古水名,即今湖北省西部长江收流清江及其上游小河。宜都:古县名,三国蜀置,在今湖北省宜都会西北。
②大江:长江。
③泾(jīnɡ):泾河,发源于宁夏,颠末甜肃、陕西流进渭河。渭:渭河,发源于甜肃,经陕西流进黄河。
④佷(hěn)山:在今湖北省长阳土家自治县西北。
⑤略无:全无,一点也没有。
⑥虚映:因清澈见底而显无暇虚无物。
⑦乘空:在虚空中浮游。
⑧激素:激起雪白的水花。飞清:飞流的清泉。
⑨空岫(xiù):空寂的山谷。
⑩响:反响。
巡:逃逐,逃觅。颓浪:倾泻的水流。
【译文】
夷水又经宜都北,东流注进大江,二水一清一浊,泾渭清楚。夷水也喊佷山北溪,水流所经都是石山,根本上没有土岸。溪水廓清,似乎虚空无物,俯视游鱼,就像在空中浮动似的。浅处多五色石子,不管冬夏,清流奔泻,飞溅起白雪似的浪花;溪旁是茂盛的林木,空寂的山谷,静夜倾听,经常传来洪亮的水声,各类鸟类委婉斑斓的喊喊声彼此唱和。人们逐浪畅游,不单不感应怠倦,并且还乐而忘回了。
【原文】
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①,为明月池、白璧湾②。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传③,下则泉响不竭。行者莫不拥檝④嬉游,徘回爱玩⑤。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跱⑥,秀⑦若削成。其侧茂竹便娟⑧,致可玩也。又东带绿萝山⑨,绿萝蒙羃⑩,颓岩临水,寔钓渚渔咏之胜地,其迭响若钟音,信为仙人之所居。
【正文】
①沅(yuán)水:即沅江,发源于贵州,流进湖南。临沅县:古县名,汉置,故城在今湖南省常德市西。
②明月池:在湖南省沅陵县东二百里。白璧湾: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
③风籁(1ài):风声。空传:在空中传荡。
④檝(jí):同“楫”。船桨。
⑤徘回(pái huái):往返盘旋而不分开的样子。爱玩:喜欢玩赏。
⑥鼎足均跱(zhì):三方平均耸峙。跱:同“峙”,屹立。
⑦秀:挺拔。
⑧便娟:细长而美妙的样子。
⑨带:围绕。绿萝山:在今湖南省桃源县南。
⑩蒙羃(mì):蒙覆遍及的样子。
颓岩:危耸欲坠的岩石。
寔(shí):通“实”,其实,确实。钓渚渔咏:垂钓吟咏。
信:确实。
【译文】
沅水又东流,经临沅县西,就到明月池、白璧湾。湾呈半月形,廓清的潭水明彻如镜,头优势声在空中回荡,脚下贱泉淙淙不停。颠末那里的人无不来荡桨嬉游,眷恋忘返。沅水又东流,经三石涧,涧中有三石鼎足而立,间隔匀称,其挺拔似乎是斧削而成。旁边翠竹袅袅婷婷,惹人玩赏。沅水又东流,绕过绿萝山,绿油油的松萝如纱帐垂披,危耸的山岩凭依着水边,实是垂钓吟咏的好处所,回音荡漾,有如钟声一般,实是仙人栖身的处所了。
【原文】
建安中,吴遣步骘为交州①。骘到南海②,见地盘形势,看尉佗③旧治处,负山带海④,博敞渺目,高则桑土,下则沃衍⑤,林麓鸟兽,于何不有。海怪鱼鳖,鼋鼍鲜鳄⑥,珍奇异物,千种万类,不成胜记。佗因⑦冈做台,北面朝汉,圆基千步,曲峭百丈,顶上三亩,复道回环⑧,逶迤⑨盘曲,朔看升拜⑩,名曰朝台。前后刺史郡守,迁除新至,未尝不乘车升履,于焉逍远。骘登高远看,睹巨海之浩茫,看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
【正文】
①步骘(zhì):字子山,临淮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三国吴将军。交州:即交州刺史。东汉建安八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治今广东省广州市。
②南海:古郡名,秦始皇置,治今广东省广州市。
③尉佗:即赵佗,刘邦立为南越王,实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人。
④负:背靠。带:围绕。
⑤沃衍(yǎn):肥美平整的地盘。
⑥鼋(yuán):大鳖。鼍:扬子鳄。鳄(è):体躯浩荡而且十分凶猛的马来鳄。
⑦因:凭依。
⑧复道:上下两重通道,即空中通道。回环:盘旋围绕。
⑨逶迤(wēi yí):曲曲折折连绵不停的样子。
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看:农历每月十五。
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处所之官,后沿为父母官职名称,汉武帝时设置。郡守:古代官名,秦置郡守,汉景帝改名太守,为一郡更高行政长官。
迁:调动官职。除:录用官职。
升履:登临。
原薮(sǒu):原野湖泽。殷阜:充足。
【译文】
建安年间(196—220),孙吴差遣步骘往当交州刺史。步骘到了南海,纵览阿谁地域的形势,看看尉佗旧时的治所,那处所依山面海,平旷开阔,一看无际,高处是桑园,下面是沃野,山麓林莽间的鸟兽包罗万象。还有海怪鱼鳖、鼋、鼍、鳄鱼、瑰宝异物,光怪陆离,品种万千,不乏其人。尉佗凭倚山冈修建高台,高台朝北,面向汉土,圈出地基,方圆千步,峻峭高百丈,顶上面积约三亩,在四面建了盘旋盘曲的复道,每逢初一、十五,就登台远拜,名为朝台。前后各任刺史、郡守,新来上任时,无不乘车而来,登台畅游。步骘登高远看,看到大海一片茫茫,俯视原野湖泽,殷富丰富,于是说道:那里实是海岛上的肥饶之地,是宜于成立国都的处所。
【评析】
淹水是长江水系河流,但《经》文与《注》文记载的淹水并不是统一条河流,所以郑德坤《水经注图·总图部门》绘有两条淹水,即“《经》淹水”、“《注》淹水”,“《经》淹水”为今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注》淹水”为今普渡河,此河源出洱海,北流在禄劝县以北注进金沙江。《叶榆河》篇,篇名就差别一般,在《水经》全文中,凡河流均称水,称“河”的只要两条,即卷十四《沽河》和卷三十七《叶榆河》。但在《水经注》中,“沽河”一名在卷十四《湿余水》《沽河》《鲍丘水》三篇之中,均呈现过一次。所以固然郦道元少少用“河”字简称河流,但“沽河”之名至少是他承认的。至于“叶榆河”,郦道元在此篇《注》文和相关的其他篇中,均称“叶榆水”,绝未利用“叶榆河”之名。前面已经指出,在古代,“河”是黄河的专名,“江”是长江的专名。以后那两个专名做为通名利用,因而北方的河流多称“河”,如海河、淮河、泾河、渭河等等,而南方的河流多称“江”,如珠江、湘江、赣江、钱塘江等等。当然,把那专名用于通名的习惯,是后来渐渐构成的,所以沽河一名,因为沽河在北方,那或许是一种特例,而叶榆河一名,因为叶榆河在南方,那很可能是《水经》的错误。《汉书·天文志》益州叶榆县说:“叶榆泽在东。”叶榆县在今云南大理县以北洱海沿岸的喜州四周,所以汉叶榆泽就是今洱海。但《水经注》叶榆水,其一部门流程似乎与今元江和越南的红河相合,却又和滇池、温水等相纠缠,所以错误极多。陈澧在《水经注西南诸水考》中已有论及。夷水今称清江,是长江收流,发源于湖北省利川市以西,东流在宜都四周注进长江,全长四百多里,流域面积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油水在《经》文和《注》文中都相当明白,记及它流经孱陵县。三国吴孱陵县在今湖北省松孱县南,那一带河湖错杂,水道改变甚大。今松滋以西,古代油水或即今界溪河。但松滋以东,因为水道不一,已经无法考实。澧水今仍称澧水,为注进洞庭湖的四大水之一,发源于湘、鄂两省边境,下贱从津市进进河湖水网区,在安乡县四周集合沅江,注进洞庭湖,全长近四百公里,流域面积达一万八千多平方公里。沅水今称沅江,是洞庭湖四大水之一。发源于贵州省苗岭,在天柱县以东流进湖南省,东北流注进洞庭湖。干流全长一千多公里,流域面积约九千多平方公里。《泿水》一篇,《经》文和《注》文都有许多错误。从《水经注》内容来看,能够发现整篇是由许多的材料拼集起来的。按《注》文,此水上流指今广西东北部的洛清江,中下贱则接柳江、黔江和西江。最初有一段即在《经》文“其一又东过县东,南进于海”之下,比力详尽地记述了今珠江三角洲。
卷三十八
水经注 卷三十八 资水、涟水、湘水、漓水、溱水
【原文】
东进衡阳湘乡县①,历石鱼山②下,多玄石③,山高八十余丈,广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④。开发一重⑤,辄有鱼形,鳞鬐⑥首尾,似乎描绘,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做鱼膏腥,因以名之。
【正文】
①衡阳:古郡名,三国吴置,治今湖南省湘潭市西。湘乡县:古县名,东汉置,治今湖南省湘乡市。
②石鱼山:在今湖南省湘乡市西。
③玄石:黑石。
④理:纹理,纹路。云母:矿物,次要成分是铝硅酸盐,耐高温,不导电,是重要的绝缘素材。
⑤开发:发掘。一重:一层。
⑥鬐(qí):鱼脊鳍。
【译文】
东流进衡阳湘乡县,颠末石鱼山下,(山上)多黑石,山高达八十多丈,方圆有十里,岩石呈黑色,纹理似乎云母一般。开摘出一层,就有鱼形呈现,有鳞有鳍,头尾齐全,似乎雕琢描画出来的一般,鱼长数寸,形态齐全。用火来烧,就发出鱼膏的腥气,因而名为石鱼山。
【原文】
湘、漓同源①,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②《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③,则觞④为之船;至洞庭⑤,日月若出进于此中⑥也。
【正文】
①湘:今称湘江,为洞庭湖四大水中的更大河流。漓(lí):今称漓江,以光景绝胜闻名。
②罗君章:即罗含,晋耒阳(今湖南省耒阳市)人,字君章,累迁廷尉,长沙相,著有《湘中记》。
③阳朔:地名,在广西,以光景秀丽举世闻名。
④觞(shānɡ):酒杯。
⑤洞庭:即洞庭湖,在湖南境内,为湖南寡水之总汇,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⑥日月若出进于此中:语出曹操《看沧海》:“日月之行,若出此中。”
【译文】
湘水、漓水一同发源,却分流成为二水。南边的一收是漓水,北边的一收是湘水,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说:湘水发源于阳朔时,小的酒杯能够当船,但流到洞庭时,却一片汪洋,连太阳、月亮都似乎从水中升起似的。
【原文】
湘水又北迳衡山县东①。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②,一名石囷,一名芙容。芙容峰最为竦杰③,自远看之,苍苍隐天④。故罗含云:看若阵云⑤,非清霁素朝⑥,不见其峰。丹水⑦涌其左,澧泉⑧流其右。《山经》谓之岣嵝⑨,为南岳也。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⑩。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芙容峰之东有仙人石室,学者颠末,往往闻讽诵之音矣。衡山东南二面对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看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曲注山下,看之若幅练在山矣。
【正文】
①湘水:今称湘江,为洞庭湖四大水中的更大河流。衡山县:古县名,西晋置,治今湖南省衡山县南。
②紫盖:及下文的“石囷”“芙容”,均在今湖南省衡山县。
③竦杰:挺拔。竦:同“耸”。
④苍苍:苍莽。隐:隐没。
⑤阵云:茂密如战阵的云层。
⑥清霁(jì):雨后或雪后晴和。素朝:早晨天亮的光阴。
⑦丹水:水名,不详。
⑧澧(lǐ)泉:不详。
⑨《山经》:即《山海经》,我国古代天文名著,内容包罗草木、鸟兽、医巫、风俗等,岣嵝(ɡǒu lǒu):山名,在今湖南省衡山县西。
⑩祝融:帝喾(kù)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祝融冢:在今湖南省衡山县西北。
血马:杀马取血,认为祭奠之用。
学者:读书人。
向:面临。背:背靠。
【译文】
湘水又北流,经衡山县东。山在西南,共有三座顶峰:一座喊紫盖,一座喊石囷,一座名芙容。芙容峰更高峻,从远处看往,苍莽的山影隐没于天际。所以罗含说:远看衡曲有如阵云,不是雨后放晴,或清晨射出日光的时候,就看不见山岳。丹水在右边腾涌,澧泉在右边流奔。衡山,《山经》称为岣嵝,就是南岳。山下有舜庙,南边有祝融墓。楚灵王时,山崩墓毁,却得到《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时,杀马祭山,得到《金简玉字之书》。芙容峰东有仙人石室,读书人颠末时,经常能够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衡山东南两面濒水,倒映于湘江中;从长沙到那里,沿湘水的七百里航程中,有九次面山,九次背山。所以渔歌说;风帆跟着湘水转,眺看衡山有九面。山上有飞瀑下泻,与下面的青林相映,曲向山麓倾泻而下,看往好像挂在山间的白绢。
【原文】
武溪水①又南进重山,山名蓝豪,广圆五百里,悉曲江县②界。崖峻险阻,岩岭干天,交柯云蔚③,霾天晦景④,谓之泷中。悬湍回注,崩浪震山,名之泷水。
【正文】
①武溪水:亦名泷水,源出湖南省临武县,经乐昌县至广东曲江县,南流为北江。
②曲江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广东省韶关市。
③交柯(kē):树枝交织。云蔚:郁郁葱葱的样子。
④霾(mái):遮掩,笼盖。晦(huì)景:使日色暗淡。
【译文】
武溪水又南流进进重山,山名蓝豪,方圆五百里,都在曲江县境内。山上悬崖峭壁,险阻难行,山岭的巨岩高进云天,密林繁枝交织,绿荫如云,荫天蔽日,称为泷中。瀑布萦纡流泻,激起崩裂的浪头,声震山谷,称为泷水。
【原文】
林水①自源西注于泷水。又与云水合,水出县北汤泉②,根源沸涌,浩气云浮,以腥物③投之,刹那④即热。
【正文】
①林水:及下文的“云水”,都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北。
②汤泉:温泉。
③腥物:生的工具。
④刹那:一会儿,描述时间很短。
【译文】
林水从泉源西流,注进泷水。泷水又与云水集合。云水发源于县北的温泉,温泉水源沸腾汹涌,上面飘浮着深挚的云气,假设投进生的工具,很快就会酿成熟的。
【评析】
此卷五水,包罗了长江和珠江两个水系。资水今仍称资水,发源于广西西北越城岭,从资本县以北流进湖南省,东北流在益阳市四周注进洞庭湖,为洞庭湖四大水之一,全长达六百七十公里。涟水今仍称涟水,是湘江收流,发源于邵阳市四周,在湘潭市境注进湘江,全长二百多公里。湘水今称湘江,为洞庭湖四大水中的更大河流,发源于广西海洋山,在全州东北流进湖南省,到湘阴市四周注进洞庭湖,全长八百多公里。漓水今称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是桂江的上流,从桂林到阳朔一段,长八十二公里,以光景绝胜闻名。溱水是珠江水系河流,《注》文所说上源的武溪,如今仍称武水,溱水的下贱是珠江三大收中的北江。《经》文说:“南进于海。”《注》文说:“溱水又南注于郁而进于海。”今河道与《注》文一致,北江是集合西江而注于海的。
卷三十九
水经注 卷三十九 洭水、深水、钟水、耒水、洣水、漉水、浏水、买水、赣水、庐江水
【原文】
洲西,即蔡伦故居①,傍有蔡子池。伦,汉黄门②,顺帝之世,捣故鱼网为纸,用代简素③,自其始也。
【正文】
①蔡伦故居:故址在今湖南省耒阳市西南。
②黄门:寺人,东汉时黄门令、中黄门诸官,皆由寺人充任。
③简素:竹筒、木简和帛绢。
【译文】
(蔡)州西边,就是蔡伦的故宅,旁边有蔡子池。蔡伦是汉时一个寺人,顺帝时,蔡伦用破渔网捣烂造纸,以取代竹简和帛,造纸术就是蔡伦创造的。
【原文】
县出燃石①,《异物志》②曰:石色黄白而理③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著其上④,炊足以熟。置之则冷,灌之则热,如斯无限。
【正文】
①燃石:一种遇水能够自热的石头。
②《异物志》:书名,做者不详。
③理:纹理。
④鼎:古代煮工具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著:放置,放在。
【译文】
该县出产燃石,《异物志》说:燃石黄白色,量地松散,浇水就会发热,把锅子搁在上面,就能够把工具烧熟。放着就冷,浇水就热,能够无限无尽地用下往。
【评析】
此卷立篇的河流共达七条,都是我国西南的河流。在此卷七水之中,青衣水今称青衣江,发源于四川邛崃山,东南流在乐山市以西与大渡河集合,注进岷江,全长近三百公里。桓水是嘉陵江上游白龙江的收流,卷三十二《羌水》篇中已有记叙,若水即今雅砻江,但《经》文和《注》文都说若水至僰道进江。僰道即今宜宾市,所以《注》文若水,实包罗雅砻江以及雅砻江注进金沙江曲至宜宾的那一段金沙江在内。沬水今称大渡河,是岷江收流,发源于青海省,南流东折,在乐山市四周注进岷江,延江水今称乌江,发源于贵州省西境乌蒙山,东流贯串贵州省全境,北折在四川省涪陵市注进长江,全长约一千公里。存水为今贵州省境内北盘江的一段,但《经》文和《注》文记载的此水都存在错误。《经》文说:“东南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注》文说:“存水又东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盖水变名也。”其实,存水与周水并不是一水,周水是贵州省独山四周的龙江,今称打狗河,是柳江的收流。此河在柳州注进柳江,到宾客以后才与红水河(北盘江下贱)集合,同进西口。温水按《水经注》当是今南盘江,但《经》文和《注》文都提及郁水。《经》文“东北进于郁”下,《注》文长达六千多字,是全书中的一个长篇,按郁水当今西江上源右江,但其下贱包罗今西江,《注》文也常称郁水。其间错误甚多,河流稠浊,名称参差,所在多有。陈澧所说“几乎无一不错”,仅仅从河川水道一端而论,情状确实如斯。
卷四十
水经注 卷四十 浙江水、斤江水、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禹贡山川泽地所在
【原文】
浙江又北迳新城县①,桐溪水②注之。水出吴兴郡③於潜县北天目山。山极高峻,崖岭竦迭④,西临峻涧。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东面有瀑布,下注数亩深沼,名曰浣龙池。池水南流迳县西,为县之西溪。溪水又东南与紫溪⑤合,水出县西百丈山⑥,即潜山也。山川东南流,名为紫溪,中道夹水,有紫色盘石,石长百余丈,看之如晚霞,别名此水为赤濑⑦,盖以倒影在水故也。紫溪又东南流迳白石山⑧之阴,山甚峻极,北临紫溪。又东南,连山夹水,两峰交峙,反项对石⑨,往往相捍。十余里中,积石磊砢⑩,相挟而上。涧下白沙细石,状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争晖,名曰楼林。
【正文】
①浙江:即钱塘江,上游指新安江。新城县:古县名,三国吴置,治今浙江省富阳市西南。
②桐溪水:在今浙江省桐庐县东北,发源于於潜县北的天目山,进桐庐县为桐溪。
③吴兴郡:古郡名,三国吴置,治今浙江省湖州市。
④竦迭:挺拔堆叠。竦:同“耸”。
⑤紫溪:熊会贞按,紫溪自今昌化县(今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西东流,至於潜县南,进桐溪。
⑥百丈山:即潜山,在今浙江省临安境内。
⑦赤濑(1ài):即紫溪。濑:沙石上流过的水。
⑧白石山: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於潜镇南。
⑨反项:背对。项:脖颈。
⑩磊砢(lěi luǒ):强大的样子。
【译文】
浙江又北流颠末新城县,桐溪水注进在此。桐溪水发源于吴兴郡於潜县北的天目山。此山非常高峻,悬崖绝岭,重堆叠叠,其西峻峭,下有深涧。山上有霜木,都有几百年的树龄,称为翔凤林。东面有瀑布,注进广达数亩的深沼,称为浣龙池。池水南流颠末於潜县西,成为县的西溪。西溪水又东南流,与紫溪集合,紫溪发源于县西的百丈山,即潜山。山川东南流,就是紫溪,溪两岸有紫色磐石,看往像晚霞一般,又称此水为赤濑,因为倒影映进水中紫溪又东南流,颠末白石山北,山势非常高峻,北临紫溪。又东南流,两岸山岳连缀,在双峰夹水耸峙之处,往往是岩崖石壁,项背相对。在十多里的溪流中,礁石累累,彼此搀扶。溪底是白沙细石,似乎霜雪一样。溪水与林木相映,泉流与山石争晖,那一段溪流称为楼林。
【原文】
浙江又东迳乌伤县①北,王莽改曰乌孝,《郡国志》②谓之乌伤。《异苑》③曰:东阳颜乌④,以淳孝著闻,后有群乌助衔土块为坟,乌口皆伤。一境认为颜乌至孝,故致慈乌⑤,欲令孝声远闻,别名其县曰乌伤矣。
【正文】
①乌伤县:古县名,汉置,在今浙江省义乌市。乌伤为古越语地名。
②《郡国志》:即《后汉郡国志》,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内容,五卷,见于范晔所撰《后汉书》中的“志”。
③《异苑》:《隋书·经籍志》收录:十卷,宋给事刘敬叔撰。
④东阳:古郡名,三国吴置,治今浙江省金华市。颜乌:汉乌伤(今浙江省义乌市)人,以纯孝闻名。
⑤慈乌:乌鸦的一种,相传此鸟能反哺其母,故称。
【译文】
浙江又东北颠末乌伤县北,王莽把县改为乌孝,《郡国志》称为乌伤。《异苑》说:东阳有个名喊颜乌的人,他的纯真的孝心,闻名于乡里,后来有大群乌鸦,衔了土壤搀扶帮助他修坟墓,以致乌鸦的口都受了伤。乡里认为那是因为颜乌的无上孝心,所以才气招来慈祥的乌鸦,为了使他的孝声远闻,所以把县名称为乌伤。
【原文】
其水分纳①寡流,混波②东逝,迳定阳县③。夹岸缘溪,悉生收竹,及芳枳④、木连,杂以霜菊、金橙。白沙细石,状如凝雪⑤。石溜湍波⑥,浮响无辍,山川之趣,尤深情面⑦。
【正文】
①分纳:别离采用。
②混波:集合的海浪。
③定阳县:古县名,汉置,治今浙江省常山县。
④芳枳(zhǐ):木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也喊枸橘(ɡōu jú)。
⑤凝雪:固体雪粒。
⑥石溜:从石上流淌的水流。湍波:急流。
⑦尤深情面:十分深进人心,那里指很受人们喜欢。
【译文】
定阳溪水采用许多收流,集合东流颠末定阳县。沿溪两岸,都生长着收竹、香枳、薛荔,而且同化着白色的菊花和黄色的橙橘。溪滩上则是白沙和细石,看往好像积雪。急流刷石,潺潺不息。游山玩水的乐趣,十分深进人心。
【原文】
《钱唐记》曰:防海大塘①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②,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③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月④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往,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
【正文】
①塘:堤。
②议曹:郡守的属吏,掌言职。华信家:人名,不详。
③斛(hú):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④旬月:一个月。
【译文】
《钱唐记》说,防海大塘约在县东一里,郡的议曹华信家,定见建造此塘以防备海水。于是起头征募土石,凡挑来一斛土的,给钱一千。一月之间,挑土的人云集而来,因为塘没有构筑而不给钱,人们只好抛掉土石回往,土石成堆,塘因而修成,所以改名为钱塘。
【原文】
浙江又东与兰溪①合,湖南有天柱山②,湖口有亭,号曰兰亭③,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④、谢安⑤兄弟,数往造焉⑥。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⑦,盖取此亭认为封号也。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⑧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⑨,极高尽眺矣。亭宇⑩虽坏,基陛尚存。
【正文】
①兰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
②天柱山:在浙江省绍兴市境内。
③兰亭:亦名兰上里,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兰渚山下。
④太守:古代官名,秦置郡守,汉景帝改名太守,为一郡更高行政长官。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号为“书圣”。
⑤谢安:字安石,东晋时闻名的能臣。
⑥数(shuò):屡次,屡次。往造:前去。
⑦吴郡:古郡名,东汉置,治今江苏省苏州市。谢勖(xù):人名,详细不详。
⑧何无忌:晋东海剡(山东省郯城县)人。
⑨山椒(jiāo):山顶。
⑩亭宇:亭台屋宇。
基陛:地基和台阶。
【译文】
浙江又东流与兰溪集合,湖以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称为兰亭,也喊兰上里。太守王羲之和谢安兄弟曾屡次到那里。吴郡太守谢勖被封为兰亭侯,即以此亭做为封号。太守王廙之把亭移到湖中。晋朝的司空何无忌到此郡仕进,把亭修在天柱山山顶,登亭远眺,一看无余了。如今亭宇虽已塌废,但根底仍然存在。
【原文】
浙江又东北得长湖口①,湖广五里,工具百三十里。沿湖开水门六十九所②,下溉田万顷,北泻长江。
【正文】
①得:到。长湖口:即后来的镜湖、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
②所:处。
【译文】
浙江东北流,和长湖口集合,此湖宽五里,工具长一百三十里。沿湖开水门六十九处,能够浇灌湖下万顷农田,向北注进长江。
【原文】
昔大禹①即位十年,东巡狩②,崩于会稽③,因而葬之。有鸟来,为之耘④,春拔草根,秋啄其秽⑤。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⑥。
【正文】
①大禹:古代部落联盟领袖,传说曾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期间有“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进”的动听故事。
②巡狩:天子出行观察邦国。
③会稽:郡名,秦置,治今江苏省苏州市,后移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④耘:耕作。
⑤秽:杂草。
⑥刑无赦:施加刑罚而不赦宥。
【译文】
畴前,大禹即帝位十年,到东方巡视邦国,死于会稽,就葬在那里。从此就有鸟飞来耕作,春天铲除草根,秋天又啄除杂草。因而,县官制止苍生捕杀此鸟,不然就判刑不赦。
【原文】
江水导源乌伤县①,东迳诸暨县②,与泄溪③合。溪广数丈,中道有两高山夹溪,造云壁立④,凡有五泄⑤。下泄悬三十余丈,广十丈;中三泄不成得至,爬山远看,乃得见之,悬百余丈,水势高急,声震水外;上泄悬二百余丈,看若云垂。此是瀑布,土着土偶号为泄也。
【正文】
①乌伤县:古县名,汉置,治今浙江省义乌市。乌伤为古越语地名。
②诸暨县:古县名,秦置,治今浙江省诸暨市。
③泄溪:在今浙江省诸暨市。
④造云:曲插云霄。壁立:像墙壁一样屹立。
⑤五泄:五道瀑布。泄:其时本地人把“瀑布”喊做“泄”。为古越语。
【译文】
浦阳江发源于乌伤县,东流颠末诸暨与泄溪集合。泄溪宽达数丈,沿岸两旁有峻峭的高山耸进云霄,像墙壁一样屹立,共有五道瀑布。下泄高悬三十多丈,宽十丈;此中有三泄不克不及抵达,攀登到山上远看,才气看见,水悬挂达百余丈,山高水急,水声震耳,响及溪外;上泄悬流二百多丈,看往似乎是白云下垂。那其实就是瀑布,本地人称为“泄”。
【原文】
居延泽①在其县故城东北,《尚书》所谓流沙②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弱水③进流沙,流沙,沙与水时髦也。
【正文】
①居延泽:在今内蒙古西北部额尔济纳旗境内。
②流沙:古代指我国西北的戈壁地域。
③弱水:上源指今甜肃省山丹河,下流即山丹河与甜州河合流后的黑河。
【译文】
居延泽在居延县旧城东北,就是《尚书》中所称的“流沙”。它的外形像五日的新月。弱水注进流沙,所谓流沙,就是河流与沙一路活动。
【评析】
那是《水经注》的最初一卷。内容与别卷比拟颇不不异,而此中《浙江水》是一个整篇。其余其实都具有附录的形式。浙江水就是今钱塘江。古称浙江(浙江省名即因而江而得),因为那个地域原是越人栖身的处所,通行越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越语地名。《山海经》称此水为浙江,大部门古籍也都称浙江,而《汉书·天文志》《说文解字》《水经》则称渐江,《庄子·外物篇》称涮河。
谢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
图文来源收集,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重视分享,版权回原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