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蛀花麦蛾,成虫白色小 蛾子,体长2。7~3。4毫米,头部白色,触角长约为前翅长的 4/5。下唇须向上弯超越头顶。胸部白色,中胸背中心褐色,翅 基片白色。足白色,中、后足胫节和跗节的外侧有黑斑。前翅长 3。 5~4。 2毫米,白色杂有暗褐色或黄褐色鳞片,翅面有5个黑 色黑点,翅中部有一黑色黑点及圆形浅黄色斑,缘毛白色,此中 间有一列暗褐色斑。
后翅白色发污,缘毛特长,白色。腹部白色,后背有灰白色鳞片。卵近圆形。初产时为浅绿色,通明,逐步变成淡黄色并起头呈现褐色黑点,以后颜色变淡而黑点加深。幼虫,初孵幼虫淡黄色,头部、前胸盾和肛上板褐色。老熟幼虫红褐色,头部、背胸盾和肛上板黑褐色。胸足3对,腹足4对。
体长4。 5~5。 5毫米。蛹,体长3。0~3。 2毫 米,黄褐色。头部暗褐色,复眼褐色。据侯清敏等研究(1993),该虫散布于我国河北省的兴隆、 迁西、遵化等地,是栗树上新发现的一种害虫。1978年在河北 省遵化县部门栗树发现受害;1986年在河北省燕山栗区的兴隆、 迁西、遵化等县普及发作,为害严峻。
1988年兴隆县查询拜访,栗 实缺失率达23。 4%,部门栗树以至绝产。栗蛀花麦蛾在河北省燕山栗产区1年1代。以蛹在栗树枝干 裂皮缝、翘皮下结薄茧越冬,亦有少数在栗树四周的山楂、梨、 核桃、柞、栎等树皮裂痕中越冬。在春季旬均匀温度达17°C时, 越冬蛹起头成仙,成仙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成虫发作期 30~45天,成虫寿命10天摆布。产卵盛期在6月上中旬,卵期 均匀10。 8天。幼虫为害盛期在6月中下旬即栗盛花期,幼虫期 14天摆布。老熟幼虫脱花向枝干转移历时12天摆布,盛期在6 月下旬。受害混合花序脱落期在6月底7月初。7月上中旬幼虫 化蛹越冬。
10年生以下的幼树和大树外围的枝条上,因皮层光 滑,根本无越冬蛹。20年生以上的大树上,蛹的散布次要集中 在中心干和主枝基部,约占总越冬蛹量的79%,此中心干占 44。9%,主枝基部占33。 9%;在树冠上部曲径7厘米摆布粗的 枝条上,越冬蛹量占6。
8%,主干基部无越冬蛹。越冬蛹的天然 灭亡率为22。8%~64。3%,此中白僵菌寄生率为7。4%~30。 7%,寄生蜂寄生率为7。1%~10。 1%。成虫有昼伏、薄暮群栖、趋光性强、扩散力衰等习气和特 点。从晚8时起头飞往树冠,大都在叶正面而少数在叶后背和花 序上交尾,交尾历时2小时摆布。
雌虫产卵一般在午夜前,午夜 后因气温下降多停歇不动。前期的卵多集中产在雄花序中段的小 蕾裂缝间、基部、顶部及序轴上,少量产在叶背主、侧脉夹角 处;后期的卵散产在混合花序的雌花柱头、嫩苞刺间及雄花上。 雌蛾产卵量6~10粒,均匀7。 3粒。卵期9~12天,均匀10。
8 天,孵化率为61。 5%~70。0%。当夜晚无风、气温在19°C以上 时,1收20瓦黑光灯可诱蛾1 500头以上。幼虫在雄花序上有群集为害、吐丝拉网的习气。在混合花序 上无转移为害现象。初孵幼虫不活泼,大龄幼虫爬行迅捷。雄花序上的幼虫孵化 后先食卵壳或取食少许花蜜,第二天从小蕾基部或萼片间蛀食。
雄花和序轴被串食后呈枯褐色,蛀孔外堆有黄褐色粒状虫粪。遇 不良气候,幼虫可随时吐丝拉网,并以食物碎屑和粪便障碍网 眼,在网下陆续蛀食。每花序上可见幼虫1~9头。在混合花序 雌花上的幼虫孵化后2~3天则蛀食柱头和子房,多在果皮下潜 食,使蛀头和刺苞变褐色,蛀孔外有黑褐色粒状虫粪。
被害幼苞 或雄花约8天后整个花序从基部脱落。蛀害柱头的占50%,果 侧占34%,果柄占10%以上。幼虫老熟后可吐丝下垂,好天中 午可见大量幼虫当空悬吊,经一段时间后又沿丝返回树上。转移 到枝干上的老熟幼虫,经1~2天即在切近嫩皮层外蛀一长形凹 穴结茧化蛹。
前蛹期5~7天,虫体由浅红色变成浅黄和浅绿色。 第三天至第五天变成白色蛹,尔后渐酿成红褐色。防治办法:(1)刮皮灭蛹,一般发作年份只摘用抉择性刮树 皮的办法,即可掌握为害。在冬春季成虫成仙前,对越冬蛹量大 的树,重点刮除中心干和主枝基部的粗翘皮,集中销毁。
(2)熏 杀成虫,在成虫盛发期,操纵其薄暮群栖树干基部的习气,喷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杀虫效果较好。(3)树冠喷药,在 幼虫孵化末期即栗雄花盛花期,往树上喷2。 5%溴氰菊酯乳油或 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2 500倍液,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 阻杀幼虫,幼虫脱花前,在中心干和主枝中上部涂约10厘米宽 的粘虫胶环,阻杀老熟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