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的起源可逃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造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斑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画的陈迹,证明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呈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
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别离出土一收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湖南长沙出土的那收笔,竹杆粗0。4cm,杆长18。5cm,笔头为兔箭毛造成,长2。5cm,笔头夹在劈开的竹杆头上,用丝线缠捆,外涂一层生漆。从其造造工艺和文物出土散布地域看,毛笔在战国时已被普遍利用。
只是没有同一的名称。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有“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的记载。 史有秦代蒙恬造笔之传说。传蒙氏选用兔毫、竹管束笔,造笔办法是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笔头毛塞在腔内,毛笔还外加庇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笔。
蒙氏造笔后统称为笔,因而毛笔中有其最为闻名的一种毛笔,即“蒙笔”,又称“蒙恬精笔”、“侯笔”。侯笔即侯店毛笔,古称“象笔”。笔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充沛而不滴,行笔顺畅而不滞。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固守秦朝北部边陲,路经侯店,时值三月三日,始(试)以兔毫竹管为笔写成家书一封,随后将毛笔赠予给侯店人。
后来,侯店人便仿造出“蒙恬精笔”。到了唐代,侯店村毛笔艺人李文魁在北京开设笔店,一名喜好书法的寺人同他结为兄弟,经常把他造造的毛笔买进皇宫,遭到皇帝的赏识,于是侯店毛笔誉满全国,并被奉为御用之品。所以,每逢三月三日,侯店一带造笔艺人都放鞭炮、摆宴席,纪念毛笔开创人蒙恬。
而本地造笔之业盛起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汗青。所造之笔,驰誉遐迩。光绪年间,因造造身手精湛,亦奉为御用,光绪帝立碑表扬,称之“御笔”。民国初年,巴拿马赛会曾获有奖章,故衡水侯店村因而被称为“毛笔圣地”、“北国笔乡”。 侯店毛笔也与内画和宫廷金鱼一路,并称“衡水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