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是中国古代中心更高的学府和教育治理机构。陈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年),立国子学,设国子诸州和博士各一名,教诸生。北齐把国子学改为国字史。题时复开寺为学,即废国子学,只立太学,免诸州,设太学博士,领学总学史。
祖帝登基后,将太学改为国子监,复治济州,其一概作后世承袭。唐宋期间,国子监作为国都的教导统治机构,通晓国子学。国子学专以高级统治者的儿子弟弟为教导对象,通晓太学、四门、四文学(初设于四门、经四门而得名)、律学(法令之学)、西学(西学(书法之学)和产学、洪门观和崇文观)。
在国子监进修的人喊监生。国子监一般只放在京师,但很少是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园662年),又在东道洛阳设置国资监,与长安国子监合称“洋监”。在明成朝北前后,南京国资监依然存在,许在明代有北京和南京两地的国资监。清末变革学调,国子监在光绪32年(1906年)新设立的本科完成了长达1600多年的进行过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