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大街的南头,北极阁旁边,有一块六角形石碑,正对着远方的“旱船埠”牌楼。那就是被周村人津津有味的“今日无税碑”。
李化熙是明崇祯七年(1634)的进士。他为官之时,恰是闯王李自成起义之时。崇祯皇帝曾任他为榆林三边总督,率十万大军抵御闯王的起义兵。
然而,李化熙的队伍还没调齐,百战百胜的闯王大军就攻进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李化熙只好率领队伍退回家乡周村。李化熙回乡一方面带来了多量军饷,增加了本地的购置力;另一方面,在兵荒马乱中辟出一个相对平和平静的避风港。四周的乡绅、权要、商人以及苍生纷繁迁到周村,生齿剧增,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周村市道呈现了史无前例的富贵,成为山东首屈一指的贸易重镇。
清王朝平定北方后,李化熙适应时势,回顺了清朝,被委任为工部右侍郎;后又不竭擢升,官至刑部尚书,地位比明朝时还要显要。但李化熙固然身居要职,却还不时感应满族统治者对汉族官员的鄙视。清顺治十一年(1654 ),顺治皇。在瀛台赐宴群臣,当问到大臣们父母的情状时,李化熙立即跪倒在地,说母亲本年八十有三,恳求回乡赡养老母。
顺治皇帝为之动容,当即批准了他的恳求,李化熙成为清朝第一个主动告退回乡的汉族官员。据说,其时皇帝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说家乡的钱粮太重,恳求皇上下旨优惠一下。皇帝赐他一道手谕,免去一日的税款。李化熙领旨回乡让父母官将上谕刻到碑上,竖在大街北头,如许人们无论哪天往看,都是“今日无税”。
事实上,李化熙1654年去官回乡,那时周村市道在富贵之中又渐渐呈现了隐患。一些土豪市霸在城中敲诈勒索,欺行霸市。别的,钱粮加重,一般的交易次序难以包管,许多外埠商人便不到周村做生意了,刚刚富贵的市道又起头萧条起来。李化熙看到那种情状,起首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恳求官府减免了一批荒地税。其时,全长山县(周村其时属长山县)有1600顷荒地无人耕种,却照样要纳税,那些税银当然转嫁到农户头上,李化熙那一行为,苍生无不鼓掌称快。另一件就是代完市税,也就是他本身承担了市场交易税,还组织保安人员,冲击侵扰市场的地痞恶棍,整顿了社会次序,周村由“官集”改变成了“义集'
李化熙往世后,他的孙子李斯全,曾任两淮盐运使。
他继续祖先的遗志,为周村代交了 30多年的税银,并请父母官刻石立碑,永久制止侵扰市场的犯警之徒闹事,连结市道持久不变。一块刻有“倡设义集”内容的六角形石碑在大街北头高高竖起,本地人称“今日无税碑”。于是,“周村无税”广为宣扬,远近商人传闻后,都力争上游地往那里跑,又恢复了“全国之货聚焉,熙熙然商业有经如游化日”的富贵气象。
如今看到的那块碑,正面刻“今日无税”,其余几面刻的内容是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长山县知县金铽(shl)来周村观察后亲身撰写的《周村义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