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指赤子、婴儿;孩童;称呼,指父母所生的男孩。见《史记·张释之冯唐传记》:“ 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根本阐明
编纂
1、[son]∶某人曲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有两个儿子的家。
2、[child]∶下一代男性后嗣;父母所生的男性孩子。[1]
引证阐明
编纂
1、婴儿。
《庄子·庚桑楚》:“能儿子乎,儿子整天嗥而嗌不嗄。
” 成玄英 疏:“同於赤子也。”《吕氏春秋·异宝》:“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 高诱 注:“儿子,小子。”
2、子女。
《汉书·高帝纪上》:“老父曰:‘乡者夫人儿子皆以君,君相贵不成言。
’”儿子,指 孝惠帝 、 鲁元公主 。
3、指所生男孩。
宋 苏轼 《将至广州寄迈迨二子》诗:“北回为儿子,破戒堪一笑。”《水浒传》第四七回:“惟有 祝家庄 最为俊杰,为头家长,唤做 祝朝奉 ,有三个儿子,名为 祝氏 三杰。
4、须眉对晚辈的自称。
《汉书·匈奴传上》:“单于乃自谓‘我儿子,安敢看 汉 天子! 汉 天子,我丈人行’。”《七国春秋平话》卷下:“ 鬼谷 :‘谁敢看旗?’当有 独孤角 言:‘儿子看。’”[1]
其它相关
编纂
1。
儿: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2。子: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
“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是:婴儿。
3。前人用“昆季叔季”或“孟仲叔季”表达排行次序。
老迈称伯或孟,老二称仲(有时也做中),叔子则纷歧定是第三子,幼子(最小的儿子)称季。假设一小我有三个儿子,那么第三子能够称“叔子”,也能够称“季子”;假设一小我正好有四个儿子,那么叔子就是第三子;假设有四个以上的儿子,那么除老迈、老二及幼子之外的所有儿子,都能够称为叔子。
4。因为“叔子”的不确定性,所以后来就改用了其他表达法。如:老迈称长子,老二称次子,老三称三子,老四称四子,老五称五子,……,最小的儿子称幼子。
5。野史中,表述法次要有两种(以某人有五子为例):
一种形式是“长曰、次曰、三曰、四曰、幼曰(或五曰)”,意思是“长子名喊什么、次子名喊什么、第三子名喊什么、第四子名喊什么、第五子名喊什么”。
另一种形式是“长曰、次曰、次曰、次曰、次曰”,那种形式在记述时很简单,那里的几个次曰含义差别,别离对应第二子、第三子、第四子和第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