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始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诸朝500余年大规模营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龛像蜂窝一样,密布在伊水两岸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余。就其营造史看,规模更大的开窟造像活动有两次,北魏孝文、宣武和孝明三帝是第一次,计有35年摆布;唐太宗、高宗、武则天和玄宗四帝是第二次,计110多年。
那两次是开窟造像的飞腾,历时计150余年。据1962年龙门文武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更大的造像高达17米多,最小的仅2厘米;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块摆布,佛塔40余座。北魏造像占三分之一,全数在西山,其代表洞窟为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石窟寺和魏字洞等。
唐代造像几乎占三分那二,大部门也在西山,武则天时转移到东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为潜溪寺、奉先寺、万佛洞、看经寺等。龙门石窟在雕琢艺术史上占有十分次要的位置,浩荡的造像是东方雕塑的典型。特殊是石窟中的飞天,或在流云中自在飞翔,或手捧圣果淩空飘动,或吹打高歌,或布撒花雨,姿势轻盈,神气文雅,令人叹为看行。
在龙门石窟的题记碑刻中,驰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代驰名书法家诸遂良书写的《伊阙佛龛之碑》等,都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庇护单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