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季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我国独有的“三伏”节气。
我国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时髦“干收纪日法”,便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收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连系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差别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喊“庚日”。
秦汉时流行“五行生克”的唯心说法,认为最热的炎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火克金(金怕火烧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躲。于是就规定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
如许,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根据那种规定,能够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伏天之所以炽热,从日地关系上看,自春分日起头到炎天,太阳从曲射赤道逐步变成曲射北回回线。夏至此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那一天北半球空中承受的太阳热量最多而散热起码。
但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并非夏至,而是夏至后的伏天,特殊是中伏和三伏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