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发动了一场进侵越南的战争,5万余名美国士兵因此阵亡。1979年,一个喊简斯·克鲁格斯的前陆军下士提出建立越战纪念碑。1980年秋天,美国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并授权美国建筑家学会在全美范围内公开征集纪念碑设计方案。
征集结束后,美国建筑家学会收到了1421个应征方案,经过评选,时年21岁的耶鲁大学三年级学生林璎的方案获得通过。林璎的设计方案是:纪念碑由两片黑色、磨光了的花岗岩石墙组成,在平面上相交成一个v字形,纪念碑不是拔地而起,而是陷进地下。从进口处开始,是平缓的下坡通道,两边黑色的大理石墙上镌刻着阵亡士兵的名字。
林璎这样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我想象自己将刀刃切进地面,并将切口翻起;一种原初的暴力和痛苦就在那时被治愈了。草皮会慢慢生长起来将其覆盖,但那个切口将成为地面上一道平坦、光滑和明亮的表层。名字就是这座纪念碑的全部,无需再添加任何修饰。” 林璎的设计方案虽然获得通过,但事情并不一帆风顺。
美国退伍军人协会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媒体也因此就林璎的设计方案展开了猛烈争论,引发了一场全美范围内声势浩大的讨论。评审委员会重新审阅了林璎的作品会,决定依然摘用。之后,美国退伍军人协会通过各种渠道施加压力,时任美国内政部长华特亲自出面,要求施工方案暂时停止,并在v字形建筑中间放一座雕像,悬挂一面美国国旗。
评审委员会便和林璎商量,请她按照华特部长的要求修改自己的方案。没想到,林璎果断拒绝,并表示:“假如方案被修改,就撤回自己设计人的名字。”评审委员会没有想到林璎的态度这样果断,便再三协调,最终,三位越战军人的雕像也被移往v型碑石的侧面,林璎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作品。
参与纪念碑方案设计时,林璎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大学生。作品被摘用,哪怕修改了一部分,她也会因此名誉大振。但林璎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没有妥协、退让,果断地捍卫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了非同一般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