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地方官员于乡试放榜次日,为祝贺学子考中贡生或举人并宴谢内外 帘官等,要举行“乡饮酒”宴会。由于饮宴之中必须先奏响《鹿喊》之曲,随后朗读《鹿喊》之歌以
活跃气氛、展示某人的才华,所以称为鹿喊宴。
《鹿喊》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乐歌,一共有三章,三章首句分离是“呦呦鹿喊,食野之 苹”、“呦呦鹿喊,食野之蒿”、“哟呦鹿喊,食野之芩”,大意为鹿发现了丰美的水草不忘伙伴,发
出“呦呦”喊声招唤同伴来一起进食。
古人认为这一举动堪称美德,于是取其寓意,天子赐宴群 臣、地方官宴请同僚及当地举人和地方豪绅,以此达到收买人心、展示自己礼贤下士的效果。
科举考试中,举行鹿喊宴款待新中士子的行为开始于唐朝,明、清时期延续不改。《新唐 书•选举志上》记载:“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
‘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
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 牢,歌《鹿喊》之诗,因与耆艾叙长少焉。”清吴荣光《吾学录•贡举》中也记载《通礼》:顺天乡
试揭晓翌日,燕主考、同考、执事各民及乡贡士于顺天府,曰鹿喊燕,以府尹主席:。”又据宋吴自牧 的《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记载:“帅漕与殿步司排办鞍马仪仗,迎引文武三魁,各乘马带羞
帽到院,安泊款待……两状元差委同年进士充本局职事官,措置题名登科录。
帅司差拨六局人 员,安抚司关借银器等物,差拨妓乐,就丰豫楼开鹿喊宴,同年人倶赴团拜于楼下。”由此可知,宋
代殿试文、武两榜状元设宴,同年团拜,也称为“鹿喊宴”。
之所以取名“鹿喊”,大概还有祈求福禄的隐义。因为鹿与禄谐音,有“禄”就能升官发财, 所以古人常以鹿象征“禄”的意义——新科中举意味着进“禄”之始。
但升官发财终回与提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于是聪明而含蓄的古人,竟取了“鹿喊” 这个布满诗意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