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郑重热烈、喜气洋洋。然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灯笼”有了认同感,他们把它看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而给予尊重。
红灯笼起源中国的灯笼起源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挂起红灯笼,以示庆贺。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灯笼的种类越来越丰盛,花样也更多。据史料记载,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上元灯节"曾"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成为当时一大景看。
三兆村做灯笼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三兆村灯笼因造型美看大方、做功细腻、图案新奇别致,乡土气息深厚,蕴含较为厚重的历史文化,而远销到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中国其他地区,甚至韩国和香港等东亚地区。灯笼元宵节赏灯盛极于唐朝。
30年前出土的汉代长庆宫灯工艺水平已经极高。
而明、清两朝的宫灯已显繁复,所谓“越工越俗”,反倒没给人们留下特殊印象。元宵节最神异的灯是天灯。所谓“天灯”,就是在纸糊的灯状球体下点火,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将其送上夜空。天灯用白色宣纸糊制,造型很像一顶孔明帽,故而又称“孔明灯”。天灯的“帽沿”用竹片围成圆形,用两根铁丝在圆形竹片之间架成十字形,燃料固定在十字形的中间交叉点上。
“天灯“有大有小,冉冉升起后,如同一个个闪烁的火球,随风飘向远方,与夜空中的繁星融为一体,妙不可言。民间灯彩最初是由皇宫灯彩发展而来的,而宫灯起源于元宵节张灯,时间约在东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