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节日想吃点好的,饺子热腾腾的好吃。什么纪念那个纪念阿谁,哪有那许多先贤要用吃工具纪念。
最早冬至也不是吃饺子,是吃馄饨。南宋缜密《乾淳岁时记》&《武林旧事》:
(冬至)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馎饦”是一种面片,也就是说那时冬至吃馄饨,过年吃面。有钱人家下馄饨,一锅能下上十几种馅的,那还能欠好吃?
冬至吃馄饨那事,应该就是宋代鼓起来的,两宋条记记录最多,而宋代以前没怎么见过。例如说北宋吕原明的《岁时杂记》:
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故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说。又云“新节已故,皮鞋底破,大捏馄饨,一口一个”。金盈之《新编醒翁谈录》:
(冬至)……人家是日多食馄钝,故有“冬馄钝、年馎饦”之语。开封鄙谚:“新节已过,皮鞋底破。大担馄饨,一口一个”。说的很大白:过节了,忙了一年,做双新鞋,吃点好的,犒劳犒劳本身跟家人,筹办驱逐下一年的辛苦。老苍生纯朴,就那么点儿要求。至于清代《燕京岁时记》说的“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六合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纯属文人胡猜,冬至吃馄饨那事既不是出自官方倡导,老苍生所知有限,诉求朴实,吃饱穿暖就完了,哪有那弯弯肠子讲究什么天象,纪念什么先贤。
至于什么时候从冬至吃馄饨改成了吃饺子,不大清晰。清代《帝京岁时纪胜》写的仍是冬至馄饨:
夏至,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面”。估量也就是明清的事,汗青不会很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