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鬼节”为何有进夜不出门之说?其禁忌风俗到底源自何处?

1天前 (02-12 12:48)阅读1回复0
wly
wly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11848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3697
  • 回复0
楼主

话说夏历七月十四(也有说十五的,南四北五),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凡是为我们“秋尝祭祖”的日子。然则“中元节”的来源却有差别的说法。

大大都人晓得的,一般是指东汉时道教开创人张道陵张天师以“三元”定名,也就是上元天官(正月十五赐福),中元地官(七月十五免罪),下元水官(十月十五解厄),中元节现在的俗称也确实取自道教“三元”之名。

还有一种说法例与大乘释教盂兰盆法会有关,说的是十八罗汉之一,如来佛祖十大门生中的目连尊者救母的故事,释教也是在东汉明帝时才正式传进中国,关于目连救母,熟知释教故事的伴侣应该都晓得,目连之母,因为罪大恶极,身后坠进天堂饿鬼道受劫,目连勇闯鬼门关斗阎君,面斥幽冥教主地躲王,末于见到母亲并给其喂食,不想食物进口即化为焦炭。

目连痛哭感天,佛祖以盂兰盆设法会,为其母与寡亡魂赎功解脱,目连也因孝冲动天,晋升为了罗汉尊者,从此侍奉佛祖摆布,尔后每逢夏历七月十五,就成了盂兰盆会节,全国之人以此祭拜祖先逝者,刚好就与“中元节”不约而合了。

至于许多处所在盂兰盆会节那一天还有“白天不近水,进夜不出门”的禁忌,固然是因为前人对鬼魅的迷信,其实也是处于对人身平安的考虑。

而中华传统的“中元节”风俗实则在东汉以前就传播了许久,此前也其实不喊做“中元节”,相关史料记载,能够逃溯到西周期间。

有一段史籍是如许记载的:周公,武王之四弟也,深得文王演易之法,能治百鬼寡魅,西岐有老者为魅所疾,周公为其治之,得鬼蛛大数丈,死于宅外,老者因愈而得安。又有巨树成精,人过其下立足即死,鸟亦坠不得生。周公怒而治之,树即枯落,斫其干流血数里,腥臭无比。

武王闻周公之能,召而问之曰:“殿下有怪,夜半尝有数鬼披发绛衣,持烛而走,惊扰宫人,孤甚忧之。”周公对曰:“此易往耳!臣弟愿为王分忧!”夜中,周公果见殿下有三鬼,墨衣披发,相随疾行,乃设法以神符掷之,三鬼顿时仆地,武王惊曰:“此三人非鬼也!孤以相试卿耳!”周公即解之乃苏。

后武王伐纣得全国,颇赖周公算无遗策之功也,纣师去处皆在其股掌之间。全国既定,周公造礼,司尊彝曰秋尝冬烝者,秋尝即中元,天子诸侯宗庙之祭也。

文中之意就是说:周公姬旦,是周武王姬发的四弟,他深得其父周文王姬昌的易经之法,能礼服各类妖魔鬼魅(《封神演义》中就合成为了姜子牙的技能),西歧其时有一个老者被鬼怪所害,病重不起,周公得知之后,立马前去为其设法治理,成果在老者家门外见到了一只死掉的大怪蛛,有数丈之大,怪蛛身后,老者的病也就好了。

后来又有一棵成精的大树,只要从树下走过的人城市不明不白地死往,连从树上飞过的鸟城市无缘无故坠落,也都活不成了。周公传闻之后,怒而前去治理,没多久大树就枯死了,人们将枯树用斧子砍开来一看,树干里面流出许多鲜血来,有数里之远,腥臭无比。

周武王姬发传闻了周公的能耐,就将他召进宫中,问他:“宫中夜半老有鬼出没,好几个鬼蓬首垢面穿戴红色的衣服,手里拿着蜡烛快速地走动,惊吓了许多宫女,我对此十分忧愁,你说怎么办呀?”周公答复道:“那个很好办的!我必然为大王你处理那个问题!”

到了夜里,周公公然见到了武王描述的鬼魅,并且有三个,周公当即设法用符纸扔向鬼魅,三个鬼立马倒在地上起不来了,武王传闻之后,非常骇怪,赶紧跑过来说道:“那三个家伙不是鬼!是我特意喊人假装成鬼来试一试贤弟你的神通啊!”周公只好又设法将三人救活了。

后来武王讨伐商纣王得了全国,很大水平上都是依靠周公的奇能异术,所以纣王大军的动作没有不被周公所预知的,全国平定之后,周公又奉诏为全国制定周礼,周礼中的“司尊彝”,有“秋尝冬烝”之说,秋尝仪式就是我们如今中元节风俗前身。

其时是特指天子诸侯在秋收时节,将丰收之物做为祭品供奉于宗庙,请祖先之灵停止品尝,以此来彰显圣天子以孝治全国,子孙没有忘记祖先的辛勤之功,后世传播于民间群众,“秋尝祭祖”也就成了中元节的代称。

我们由此能够得出,目前所知“中元节”最早应该被称之为“秋尝节”,到东汉之后道教盛兴一时,就被冠以“中元”之名了,后来大乘释教再次融进到华夏文化傍边,“盂兰盆会”即与“秋尝祭祖”、“中元免罪”三俗合一,成为了今天我们的中元节。

吴三桂舅舅墓葬为何连坟带土,飞洋跨海钻进了加拿大皇家博物馆?

0
回帖

“中元鬼节”为何有进夜不出门之说?其禁忌风俗到底源自何处?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