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英语:winter solstice),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抵达黄经270°时起头,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摆布。据传,冬至在汗青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冬至此日,太阳曲射空中的位置抵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曲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那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起码,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天到达最短,且越往北白天越短。
比力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破例,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风俗,寓意驱除冰冷之意。
冬至做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汗青。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后过冬至节是为了庆贺新的一年的到来。前人认为自冬至起,六合阳气起头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轮回起头,是大吉之日。因而,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风俗,也往往呈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申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暗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做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沿袭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农历的十一月,因而,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别离。曲到汉武帝接纳农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隔。因而,也能够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沿袭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恭喜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如许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然后省事。"所以此日朝廷上下要放假歇息,戎行待命,边塞闭关,商旅破产,亲友各以美食相赠,彼此造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公众要向父母晚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步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期间,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此日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苍生在那一天要向父母长辈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并且还要互相投刺恭喜,就像元旦一样。
关于冬至的处所谚语
清新冬至肮脏年,肮脏冬至清新年。(赣)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