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亲近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风俗多与月亮有关。
弄月、拜月、吃团聚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造,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弄月重于祭月,庄重的祭祀酿成了轻松的欢娱。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良多。第一种说法是它起源古代帝王祭祀活动。《礼记》上有天子祭祀月亮的相关的记载。最起头是帝王祭祀月亮,后来达官贵人和文人骚人也效仿帝王祭祀月亮,渐渐的那个祭祀活动传到了民间。
第二种说法是中秋节起源于农业消费。中秋的意思是秋天的中间,因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农人为了庆贺丰收,就以中秋此日做为节日。夏历八月十五是秋季的中间一个月份,十五日又刚好是那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选在了八月十五庆贺收货,以表达喜悦之情。
第三种说法是汗青学家研究指出的,说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的裴寂以圆月为构想,创造了月饼,在军中做为军饷,胜利处理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兵而衍生的军粮问题。
还有一种说法是唐太宗李世民讨伐突厥,末于在八月十五那天获得成功回朝,然后举国欢庆,有个吐蕃商人,进贡一种带馅的饼。太宗吃后大喜,指着月亮说:“应将胡饼邀月亮”,从此就有了吃月饼庆中秋的喜庆节日。
中秋弄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弄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奇迹。
吃月饼是节日的重要风俗,月饼象征着团聚。月饼的造做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讲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拆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其时的月饼和如今已颇为附近了。
据史乘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做苦役,并末生不克不及返回人世。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孤单,在每年八月十蒲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世与良人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需回到月宫。
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愿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而,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那一天做为节日来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