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其千古名篇《出师表》一文中曾经自称自己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因此我们可 以借此果断地认为他的迁居地就是 这里的所谓“南阳”。然而,若是 放在诸葛亮生活的那个年代,关于 “南阳”的确切位置自然很好判定。 不过往事越千年,随着历史上的地 名的种种沿革,今之所谓“南阳” 者或许早已非昔之所谓“南阳”者 矣。
为此,问题就来了,那到底今 之所谓“南阳”者是否即是昔之所 谓“南阳”者呢?或者说,究竟这 里的“南阳”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这里关于此问题的分歧有两种,日之“南阳”的,另一种是认为昔日之“南阳”在今之湖北襄樊。着 重分析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理解一段史实:诸葛亮原本是一个平 民百姓身份的年轻人,因其好友徐庶在刘备面前尽力举荐方得刘备的 钟情眷顾;而且当时的刘备正是一筹莫展、亟须招募贤才辅佐自己之 际,因此他颇为礼贤下士,竟连续三次亲自拜请诸葛亮于南阳的“草 庐”之中。
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挚所打动,所以才有了后来他帮助 刘备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刘备称帝以后,他被拜为蜀汉丞相,“草 庐”也就随之成为他被后代的人们所一致缅怀的“神圣”故居。总之, 关于他的故居的问题争论还是有相当意义的。先看持河南南阳说的。1957年3月19日《光明日报》曾发表了一 张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刘备三顾茅庐处》的照片,并作了如下说明: “在河南省南阳西郊卧龙岗的诸葛亮古迹,相传刘备三请诸葛亮就在这 个地方。
”为此也有人曾引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自述以及《三国 志》的记载加以肯定。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也说:“亮早孤,从父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从《三 国志》的记载来看,可能是朱皓代诸葛亮父亲的兄弟诸葛玄之后,诸 葛玄就往依荆州牧刘表了,而诸葛亮则留河南“躬耕于南阳”,这样, 刘备的“三顾茅庐”,是在河南南阳无疑,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故居当 在今河南南阳。古籍中更有支持此论说的方面,方舆(按:旧指地理)汇编的 《古今图书集成》中有明代诗人叶秉敬的一首诗:“山横黛色枕平芜, 树影萧疏汉月孤。
地据贼臣窥九鼎,天留元老峙三都。出庐整顿千秋 事,弹指髡钳两国奴。故自断鳌四撑极,何殊赤帝抚雄图。”此诗名为 《卧龙岗》,又言说“出庐”一事,想来当是称扬诸葛亮无疑,而且它 也正从一个侧面支持了河南南阳说。为什么呢?因为今河南南阳正有 一名为“卧龙岗”的地方,而近湖北襄樊没有。
还有,唐代诗人汪遵 曾作《南阳》绝句一首,全诗为:“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 踪。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也似可支持河南说。持湖北襄樊说的人则反对诸葛亮的故居是在河南南阳说,而认为 诸葛亮的故居应在距河南南阳两百多里的湖北襄阳城西30华里的隆中 山中。
其理由大致如下:“南阳”在汉代是郡名,管辖20多个县,而今 天的河南南阳在汉代为“宛”。南阳郡和南郡、襄阳郡在汉代是由荆州 刺史部辖的,东汉末年,由刘表任刺史。这时,东汉政权业已动摇, 由于刘表受到江汉一带大地主的支持和拥护,在地主军阀混战时就据 有了南郡、襄阳郡,驻在襄阳,但他没有完全占有南阳郡。
而此时宛 城为袁术占据,袁术东走后,又为张济、张绣占据。到建安二年,张 绣向曹操投降,宛城就成了曹操的势力范围。刘备是在建安六年投奔 刘表的,他的“三顾茅庐”自然应在建安六年之后,可这时刘备和曹 操已是面对面的敌人了,宛城对于刘备来说已成了敌境;而他却能够 自由出进敌境郊区,从容三顾,是不合情理的。
再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豫章是袁术的势力范围,在袁术生 前,东汉朝廷是不能派官员到其势力范围来的。袁术死于建安四年, 朱皓代诸葛玄及诸葛玄的往依刘表,当然是在建安四年之后,此时刘 表驻在襄阳,他的势力范围又没有达到宛城,往依他的人是不会住到 离襄阳200多里的宛城的。
又《汉晋春秋》记载说:“(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里的邓县不是今天河南的邓县,因为它在襄阳北面100多里的地方,这个邓县的故城遗址在襄阳境汉水北岸10余里处。刘表当时虽然没有完全占据南阳郡,但其势力范围已伸展到了南阳郡的博看、新野一带,邓县更在其南,接近襄阳,在刘表的势力范围内。
诸葛亮及其从父往依刘表后当是住在这里的。所以,诸葛亮的故居应在襄阳的隆中山中。综看此二说,各有根据,也各有所偏差。第一说的偏差即在于它没有顾及到《汉晋春秋》的记载;而第二说则又丢开了“卧龙岗”这一与诸葛亮有着紧密联系的地点。还有,《三国志》中并未明确记载诸葛亮是否跟诸葛玄奔依刘表之事。
因此真相如何,人们只能各由自己的思度猜测。究竟诸葛亮的故居,也就是刘备三顾的茅庐在哪里呢?直到如今也还难于断定,它还是一个需要陆续觅觅底细的谜。不过,后人对于诸葛亮的景仰之心却是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