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为何居高不下?

12分钟前阅读1回复0
zaibaike
zaibaike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955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9119
  • 回复0
楼主

编者案:比来几个月,房地产调控政策频出,包罗房地产贷款的“两道红线”、深圳推出的二手房参考价以及网传的22城“集中供地”。一些人担忧,楼市会陷入越上涨越调控、越调控越上涨的老怪圈。特发三篇房地产系列文章,解释楼市。

居者有其屋,千年难题。房地产,是中国人的大事,也是世界性难题。

房地产问题,难在哪儿?

房地产,既是投资品,又是消费品;既是市场问题,又是民生问题。常说,市场的归市场,凯撒的归凯撒。现实可能相反,市场的不归市场,凯撒的不归凯撒。

本文从地盘、货币及房地产不完全市场三个角度,阐发房地产价格扭曲、栖身难题之成因。

本文逻辑:

一、地盘垄断化:地盘批租扭曲房地产价格

二、地产货币化:货币垄断扭曲房地产价格

三、栖身市场化:刚需市场扭曲房地产价格

地盘垄断化

地盘批租扭曲房地产价格

房地产的供应方是地产商,地产商的供应方是地盘持有者。谁掌握了城市地盘,谁便掌握了楼市命脉。

凡是认为,地产商垄断了房地产,抬高了房价。好比,持久以来,香港地盘及楼盘被李嘉诚、李兆基、郭德胜、刘銮雄、李文达、吕志和等家族控造。

问题是,那些地产商是怎么控造大规模的地盘的?

换言之,地产商的地盘来自哪里?

香港的地盘并不是私家所有,不断接纳地盘利用权批租轨制,通过拍卖、招标的体例对外出让地盘利用权。

在回归之前,港岛、九龙的地盘产权归属英国王室;回归后,香港地盘所有权归国度所有,延续批租轨制,新批地盘期限为50年。

香港政府垄断了地盘,并以批租的体例,将地盘利用权拍卖给香港大地产商。中小企业及广阔市民底子没有时机获得地盘产权和一手地盘利用权,那就招致了地盘和房地产集中到地产商手中。

所以,香港地产商对房地产的垄断,其泉源是港府垄断了地盘及批租权。那是香港房价持续上涨的根源。

我们看看香港房价是怎么上涨的。香港的房价上涨始于1985年。为什么是1985年?

1984岁尾,政策规定:香港“所批出的新的地盘,每年限于50公顷(不包罗公屋用地)”。

50公顷,什么概念?相当于深圳一个大型楼盘的面积。香港一年只供给那么少地盘及新房,市场严峻求过于供,资金簇拥而入。

尔后,香港房价一路飙涨,曲到1997亚洲金融风暴前到达巅峰,那一政策也在那一年失效。但是,大量地盘及房地产已被地产商控造。

地盘垄断招致地盘供应不敷,地盘开发率低,房价居高不下。

现在,香港的地盘开发率仅有23.7%,用于室第用处的地盘开发面积只要76平方公里,仅占地盘总面积的6.8%,低于上海和深圳。

香港别的75%的地盘属郊野及海岛,此中23个郊野公园、15个出格地域、4个海岸公园及1个海岸庇护区,合计约占香港总面积超越38%的地盘,被冠以环保之名明白制止开发。

港府手上的空置室第用地有2100公顷,扣除不合适建筑的地盘及丁屋预备地盘,可供室第开发的地盘不到400公顷。

从2002年到2010年,香港年均出让室第用地仅5公顷,比回归之前的50公顷还低。香港地盘供应持久不敷,人均室第用地仅10平米,房价却是世界顶级。

回归之后,香港政府为何不大规模供给地盘,进步地盘开发率呢?

次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从1985年到1997年,地盘批租稀少,房价暴涨,“养肥”了香港大地产商,大地产权力裹挟极端环保主义组织给港府施压,招致38%的郊野公园无法开发,同时2005年之后填海造地大幅削减,现在香港几无填海造地。

二是2003年到2010年,港府主动大幅削减地盘出让,目标是维护楼市不变,提振地盘财务收入,处理政府赤字,以帮忙香港经济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霾。

可见,香港政府垄断地盘,自己有借助批租权来促进房价上涨的倾向,以进步地盘财务收入,抬高金融资产,刺激经济增长。

香港2017年与地盘、房产有关的财务收入是2447亿元,占昔时港府全数收入5731亿元的43%摆布,此中地盘出让收入 1280亿。与内地城市比拟,2019年地盘出让收入超越1200亿座城市,有杭州、上海、武汉、广州、北京、南京、天津和苏州。

我们再看深圳。

在深圳,佳兆业、宝能、龙光、海岸、茂业、大中华、星河、鸿荣源等大型地产商,开发了大量楼盘,地盘储蓄惊人。如深圳“地王造造机”龙光,地盘储蓄权益总货值达7520亿。“宝安双雄”鸿荣源和宏发,在深地盘储蓄均超越1000万平方米。

深圳的贸易用地和室第用地为何如斯集中?

早在八十年代,深圳便从香港引入地盘批租轨制,中国内地第一个室第用地土拍项目便在深圳罗湖。

地盘批租使得地盘集中于少数大型地产商,可能扭曲市场价格,招致房价上涨。

我们再来看看深圳的房价是怎么上涨的。

2014年,深圳均价在2.6万摆布,低于的北京的3.7万、上海的3万。2015年起头,深圳房价高位翻倍,涨势凶猛。两年后的2017年,深圳均价已到5.1万,超越上海,仅次于北京的5.7万,几乎是广州的两倍。

深圳,那波房价上涨,令人大跌眼镜,几乎葬送了大部门中产购房的时机。至今,大部门人都还摸不着思维,为何深圳房价突然在2015年高位跳涨?

2015年发作了什么?

2015年深圳出台了《深圳市根本生态控造线办理规定》。那份文件规定,到2020年深圳的根本生态控造线稳定,即很多于974平方公里。

更重要的是,那文件规定到2020年,释放地盘供给量只要253平方公里。那253平方公里,大部门用于综合交通、市政设备、教育,而保障房用地仅有 31 万平米。

此中,有几是室第建立用地,那份文件没有明白指出。

不外,我们看现实的数据:

从2012年到2017年,深圳新增700多万平方米商住工业地盘供给中,栖身用地只要8%。

2017年前8月,北京和上海别离供给了359和322万平方米的室第用地,广州推出了164万平方米,而深圳在2017年全年纯室第用地零供给(只要一块“只租不受”性量的室第土拍,面积仅2万平方米)。

2018年深圳室第用地供给(包罗人才房)仅15.8万平方米;2019年上半年,深圳室第用地也是零供给。曲到2019年6月,深圳才推出5宗栖身用地,地盘面积共17万平方米。那五宗地盘还只是限售三年的人才房。

值得留意的是,那份文件是2015年造定的。但是,曲到2017年11月,深圳公布《深圳市城市建立与地盘操纵十三五规划(2016-2020)》,地盘规划及供给信息才公之于寡。那个时间点,与深圳房价暴涨相符。(详见《深圳,怎么了?》)

总结起来,地盘垄断化的问题:

一、地盘垄断可获得庞大的地盘出让收益,地盘垄断者倾向于控造地盘供给量来抬高和维持高房价,以增加收益、抬高金融资产价格以及刺激经济增长。

二、地盘资本完全由报酬设置装备摆设,招致地盘利用效率低下,呈现构造性矛盾。

以深圳为例,《深圳市根本生态控造线办理规定》规定,至2020年全市工业用地占建立用地比重不宜低于30%,规定了27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红线”。

深圳那种为工业腾地的规划,招致现在深圳大量的办公楼空置(空置率在20%到50%不等),而室第却极为紧缺,房价维持高位,房租持续高涨。

三、地盘垄断招致地产商垄断地盘及房地产,大型地产商容易把持价格,招致贫富差距扩大。

四、地盘垄断还可能扭曲公共政策,招致公共用品分配失衡,学位、户籍与房地产挂钩,形成畸形的学位房市场,为高房价兜底。

五、房地产经济与宏不雅经济绑缚,扭曲货币政策,信贷向房地产企业倾斜,招致宽松过度,资产价格泡沫。

六、地盘垄断招致栖身用地稀少,人均栖身面积少,栖身前提差。

深圳栖身用地只占整个城市道积的11%。与国际大都会比拟,那个数据低得惊人,伦敦、纽约、东京的栖身用地占比都超越50%。那个数据仅比香港(8%)高一点。

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栖身用地占比大大都低于20%,远远低于国际同级别城市。

栖身用地少,招致人均栖身面积少,栖身前提差。

深圳全市1071万套存量住房中,73.5%的房子在出租,此中又有62%为城中村出租屋。如今深圳租房人群达80%,大要有1600万人租房,此中1100万人租住在城中村。

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曾在《贸易性量概论》指出,地盘垄断者决定了一个国度的生齿数量和市场价格。

地盘垄断者间接决定了一座城市可以包容几生齿,决定了那座城市的房价;同时,也间接决定了市民的婚姻权、交配权、生育权及承受教育的权力。

02

地产货币化

货币垄断扭曲房地产价格

当今世界,两大垄断足以改动经济场面地步与财产格局,它们别离是地盘垄断与货币垄断。若是谁碰上了那两大垄断权力,必定是不幸的。

房地产,除了被地盘垄断控造,还被货币垄断摆布。当然,地盘批租轨制不具有遍及性,但是房地产货币化在当今世界为遍及现象。

房地产货币化,并没有明白定义,可理解为以信贷扩张刺激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即房价上涨为货币现象,是一种资产泡沫现象。

房地产金融化,包罗本钱化、证券化及货币化三个条理。

以美国为例。

一、本钱化阶段:地产抵押贷款。

大萧条期间,为了促进房地产苏醒,美国国会出台了《住房贷款银行法》。按照那一法令,联邦政府成立了联邦住房贷款银行。那家专门负责住房贷款的国有银行能够间接从财务部获得资金,并向非银行机构供给贷款。

接着,国会又通过了《国度室第法》。按照那个法令,联邦政府成立了联邦住房办理局。那个机构的次要使命是,为低收入者尤其是只能承担低首付比例的小我及家庭供给抵押贷款保险,以不变抵押贷款市场。

联邦住房办理局现实上是通过透收国度信誉的体例,撑持低收入者买房,以提拔市场的购置力。那一行动,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杠杆率,间接鞭策了低首付比、分期付款的呈现。

二、证券化阶段:抵押贷款撑持证券。

固然联邦住房办理局供给了抵押贷款担保,但是贸易银行仍然惧怕风险,不肯意给低收入者供给贷款。

1938年,联邦政府成立了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最起头那是一个政府机构,次要使命是购置颠末联邦住房办理局担保的抵押贷款,以刺激银行安心给低收入者放贷,增加市场的活动性。

此举相当于缔造了一种新型的金融市场——抵押贷款交易市场。那就开启了房地产证券化之路。

美国房地产证券化加速在六十年代。

1968年,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被私有化,成为了一家私家公司——大名鼎鼎的房利美。两年后,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成立。

国会受权两房(房利美、房地美)能够购置通俗抵押贷款,即购置未经联邦室第办理局担保的抵押贷款。此举刺激了贷款发行机构大规模放贷,抵押贷款撑持证券(MBS)市场规模敏捷扩大。

1968年,美国降生了第一份抵押贷款撑持证券。1970年第一季度,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规模为460亿美圆。70年代跟着投资银行鼓起,MBS快速加速。到了1974年第三季度那一数据打破千亿,1988年第二季度破万亿。截至2008年金融危机发作之前,机构MBS的债务规模到达了近8万亿美圆。

三、货币化阶段:大规模信贷、次级贷款及相关衍生品。

从本钱化到证券化,是地产金融化的一般途径。但是,到了货币化阶段,就容易引发房地产泡沫及债务危机。

证券化与货币化之间并没有严酷的边界。房地产货币化有比力明显的三个特征:

一是房地产信贷中呈现大规模的次级贷款。

在美国,凡是将告贷人的信誉品级划分为“优级”、“次优级”、“次级”三类。次级抵押贷款市排场向收入证明缺失、偿债才能低的客户,其贷款利率凡是比一般抵押贷款超出跨越2%至3%。

小布什政府期间,次级贷款发流放渐失控,良多低收入者垂手可得地获得了次级贷款。到2006年,“次级”占比达25%,“次优级”为21%、合计46%。

二是基于抵押贷款证券相关的金融衍生品膨胀。

衍生品,是抵押贷款等资产证券化的金融产物。但是,大规模的衍生品膨胀,是一种货币化现象。

在住房抵押贷款根底上,房地美、房利美及非机构开发了大规模的抵押撑持证券(MBS)。投资银行又在抵押撑持债券的根底上,利用高杠杆缔造了大规模、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如CDS、CDO等)。

按照国际清理银行的陈述,全球2004年共发行了1570亿美圆的CDO(担保债务凭证),2005年发行2490亿美圆,2006年发行4890亿美圆,2007年第1季度发行规模高达2500亿美圆。

次贷危机前,次级抵押贷款总价值大要7万亿美圆。上面是金融衍生品,此中CDS(信誉违约掉期合约),全球市值高达62万亿美圆,远超越昔时美国GDP总量的14.48万亿美圆。

三是大规模的信贷撑持。

从2001年起头,房地产价格上涨,抵押贷款、抵押撑持证券及相关衍生品的膨胀,都源自卑规模的信贷供给。

2001年“9·11”事务后,美联储持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准利率从6%下降到1%,并持久维持那一低利率程度。低利率释放了大量的信贷,刺激了房地产及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

所以,房地产货币化的底子动力源自卑规模信贷扩张。

1971年布雷顿丛林系统瓦解后,信誉货币的呈现为房地产货币化缔造了前提,美国房地产货币化从1983年(脱节了滞胀危机)起头。尔后30多年,总体上,货币持续扩张,房价持续上涨,抵押撑持证券及衍生品持续膨胀,最末崩盘于次贷危机。

中国金融市场不兴旺,很少抵押撑持证券及相关衍生品,不外房地产货币化现象仍然存在。

若何确定中国房地产能否存在货币化现象?

能够从货币增速、房地产价格增速与其它资产增速比拟较。

2020年中国广义货币已经超越了200万亿。从2008年到2018年,广义货币增加了4倍。

那十年,不只GDP、居民可收配收入,还有消费品、大宗商品、工业品、股票、黄金,都跑输了广义货币增速。

钱都去哪里了?

只要深圳房价、北上广核心地段的房价、教育培训办事价格以及大型房地产的营收和资产跑赢了广义货币。我那里引用泽平宏不雅的调研数据:

2018年,深圳均价为5.4万元/平方,涨幅为4.5倍(较2008年),超越广义货币增幅;上海为5万元/平方,涨幅接近3倍;北京为6万元/平方,涨幅为3.5倍;广州为3.3万元/平方,涨幅为3.6倍。北上广核心地段的房价涨幅都超越广义货币。

中国房地产是货币蓄水池。从2008年到2017年,国内房地产投资从2.53万亿升至11万亿,涨幅超越4倍,累计总投资高达74万亿元。仅2017年的投资额就相当于加拿大昔时的GDP总额。那十年房地产投资规模增幅与广义货币增幅相当。

棚改货币化是房地产货币化的非典型案例。

我那里引用天风宏不雅的调研数据。2015年到2017年是棚改货币化的顶峰期。那三年,全国超越1400万套棚户区住房革新,货币化安设比例从30%进步到60%,一座城市达80%,每年总投资1.5万亿摆布。

棚改货币化的安设资金来自哪里?

2014年央行创设了抵押弥补贷款(PSL),棚改资金次要来自PSL。央行通过PSL向政策性银行如国开行、农发行贷款,国开行、农发行再通过专项贷款向处所政府贷款。仅2016年,棚改总投资达1.48万亿,此中国开行棚改专项贷款9725亿,农发行棚改专项贷款3000亿元摆布。

最初看大型房地产商。

贸易银行是信贷供应方,大型地产商是次要需求方。在大量的信贷撑持下,大型地产商攻城略地,造造一个个地王,囤积大规模地盘,同时营收与资产暴增。

以恒大为例。2006年到2018年,恒大销售额由17亿增长到5800亿,增340倍。从2006年到2016年,恒大现金余额由20亿增长到3043亿,增152倍;总资产由78亿增长到一万亿,超越150倍。营收、现金及总资产增速,均远超越广义货币增速。

货币市场,并非一个自在市场。当今世界,列国的货币供应都是由央行垄断的。金融资产货币化现象极为遍及,货币垄断持久扭曲金融资产价格。当房地产货币化后,货币垄断权对房地产价格的控造极强。

过去20年,不论是美国房地产价格暴涨狂跌,仍是中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都不完满是自在市场的“锅”,很大水平上是房地产货币化的成果,即货币垄断权对市场的控造。

跟着二手房规模越来越大,刚需购房被高房价按捺,地盘垄断对房价的控造力削弱,货币供给成为中国房地产走势的关键因素。

03

栖身市场化

刚需市场扭曲房地产价格

若是排除地盘垄断和货币垄断,房地产的开展会更安康吗?

谜底是必定的。

但是,房地产不成能是一个完全的自在市场。若是房地产完全自在化,也容易出问题——良多经济学家不撑持那一结论,但那一结论也不撑持干涉主义。

假设地盘小我所有,能否会也会呈现大本钱、大财团收买私家地盘,招致地盘集中、垄断?

我们先看一个十分出名的数字游戏,我那里引用中泰证券李迅雷《全球贫富百年变局:从一个数字游戏说起》中的模仿数据。

200小我参与那个游戏,每小我的初始资产都是100元。游戏规则是,每小我将本身的1元钱随机送给另一小我,而且每人获得钱的概率都不异。那个游戏反复2万次,最初财产分配是如何的成果呢?

成果显示,跟着游戏次数不竭增加,财产越来越集中。当游戏停止到2万次时,财产最多的10%的人占有了将近50%的总财产。

若是将游戏规则修改一下,假设200小我中,有5小我在每一轮游戏中获得收入的概率,都比其别人高一倍。

成果显示,颠末2万轮游戏后,几乎所有的财产都集中到那个五小我手上。

若是再修改一下规则,假设每小我的初始财产纷歧样,但每轮获得收入的时机是均等的。

成果显示,初始财产起码的贫民,最末只要13%的人可以逆袭成为富人阶层;初始财产最多的富人,最末有5%沦为贫民。不外,80%摆布的贫民在不竭参与游戏后,最末可以进入中等财产阶层,近50%的富人会逐步回落到中等财产阶层。

那个例子其实很好地申明了自在市场的财产分配格局。不管初始财产能否均等,不管创富时机能否均等,市场合作的最末成果定然是贫富分化。

那就是自在市场的合作属性:有合作,就有成败之分、凹凸之别;有合作,才有创富、缔造、立异的动力。

新自在主义代表弗里德曼站在自在那边:“一个社会若是把平等置于自在之上,就既不会有自在,也不会有平等;若是把自在置于平等之上,即便得不到更好的平等,我们所缔造出来的平等也会比其他轨制更高。”

若是把企业股票均匀分配给公众,公众自在交易,最末有些人会失去股票,有些人可能会吃亏,有些人可能会暴富。那就是股市自在合作的成果,政府不需要介入。

若是把地盘均匀分配给公众,颠末无数次交易后,市场仍然会集中,仍然会呈现大地产、大本钱,但是因为地盘交易费用比股票高得多,集中度要更低一些。

那也是地盘自在交易的成果,但是政府需要介入。

为什么?

股票、债券、商品、工业品等都是自在市场,但房地产是不完好的自在市场(即便排除地盘垄断和货币垄断)。

在房地产市场中,尤其是刚需市场中,买卖两边的地位完全不合错误等,地产商在博弈中居于强势地位,购房者受造于刚需压力,其自在购房的意志遭到约束。

所有的刚需市场都不是完好的自在市场,供需关系扭曲招致市场价格扭曲。好比通俗工人的就业市场,低收入者迫于保存压力,在劳资议价中凡是居于弱势,容易屈就于低薪、降薪和恶劣的劳动情况。

经济学家不断无法合理解释:为什么要有更低工资法?为什么允许工会的存在?为什么要为低收入者供给保障房?良多自在主义经济学家以至反对福利房、更低工资尺度以及工会。换言之,经济学家必需解释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要布施贫民?

庇古的效用理论和新轨制经济学的交易费用供给的解释都存在缺陷,其实更好的解释是保障自在市场。

不论是马歇尔的供需理论,仍是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保卫自在市场的经济学都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前提,那就是要素活动充实自在。劳动力做为要素自在活动,即自在选择的前提,是人可以做为一个独立个别存在——那是经济学理论的底子前提。

但是,在房地产市场、租房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中,刚需购房者、低收入劳动者,他们的选择、活动是不自在的,他们迫于保存压力,在交易中处于被动、妥协的地位。

所以,在那种要素难以自在畅通的市场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及公共用品,最底子的感化是进步要素的活动性,让市场资本充实设置装备摆设,进步市场效率。

好比,政府给赋闲者供给赋闲援助、赋闲金,如许必然水平能够缓解低收入者的后顾之忧,加强低收入者会谈议价才能,增加他们在劳动市场中的自在选项。

当然,多大水平上的自在应该有政府来保障,那是需要论证的。自在选择并非无代价,政府不该该为所有的自在行为兜底。但是,能够权衡的是,政府供给公共保障应该是效率为目的。当政府所供给的房子有助于自在畅通,有助于经济效率时,那种保障是被允许的。

所以,效率与公允兼顾,并非市场主导效率,政府主导公允,而是以公允驱动效率。政府施行公允政策,不是逃求绝对公允,而是以驱动效率为目的。当政府的均匀主义,当福利民粹主义危险了市场效率时,那种公允政策当批改。

在房地产市场中,政府也不克不及随意干涉,它要做的是:

一、供给大规模的廉租房及安居房,以保障居者有其屋,降低房地产刚需市场的扭曲水平,进步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自在选择度,提拔消费市场的购置力。

二、豪宅、高档商品房是一般的房地产市场,政府不需要干涉,但考虑到保障房的财务压力,政府可对那类市场征收高税收。

以新加坡为例。

做为金融中心,新加坡的房价也是亚洲顶级,每平方米折合人民币在5-20万之间。但是,新加坡仍然做到了“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政府早在1960年就推行了组屋轨制,建立了大规模的组屋以低廉的价格租给公民栖身;到80年代,根本上包管了80%以上中等收入的家庭可以得到廉价的政府组屋;到2008年,新加坡85%的公民都栖身在政府组屋,只要别的15%的公民在市场上购置高档商品房。

再看香港。与同级别城市比拟,香港保障房的笼盖面其实不算低,将近50%的香港家庭栖身在政府供给的公屋里。但是,香港公屋面积狭小,历届港府指导试图扩大公屋规模,改善公屋前提,都遭到反对权力阻遏。底子问题仍是在港府的地盘垄断及批租轨制上。

凡是,在地盘国有化及批租轨制中,政府能够建立更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根底设备建立的效率更高。但是,事实可能相反。

总结起来,地盘垄断、货币垄断以及房地产市场中的刚需“矮化”,培养了现在的房地产之谜。详细做法是:

一、突破地盘垄断,约束货币发行,让地盘自在交易,有更多的私家能够出卖地盘,更多的私家能够自建房,房地产市场才愈加安康,价格由市场发现,有涨有跌,有泡沫也有崩盘。

正如德国鼓舞自建房、合资建房,有才能的本身处理住房,大量小型开发商可购置私家地盘开发房产,不被大型地产商和地盘垄断者控造。

正如东京,生齿比深圳、香港愈加密集,但仍然有良多小别墅自建房。日本地盘小我所有及地震带特点,使得地盘分离,更好地保障了栖身权。1990年日当地产泡沫恰是由货币垄断,即地产货币化所致。危机后,日当地产回归栖身素质。

二、政府需要干涉地产,但是宏不雅调控的目标是通过供给保障房促使市场愈加自在化,而非障碍市场畅通及公共政策(学位房)绑缚,来维持高房价、高地盘财务收入及刺激经济增长。

自在市场,天然有造造财产不均的动力。但是,在房地产货币化时代,地盘垄断与货币垄断才是贫富分化、社会扯破的根源。

文章来源于收集若有侵权请联络删除,做者:wuhanews,如若转载,请说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31612.html

0
回帖 返回生活服务

房价为何居高不下?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