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唤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进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往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尚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唤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一九—一年 一岁(虚岁)
六月一日(旧历五月五日)生于东北黑龙江唤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姓张,取名乃莹。
一九二O年 十岁
母亲往世。封建顽固的父亲对她很刻薄,只有年老的祖父才心疼她。
一九二九年 十九岁
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校址现为市“第七中学”)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一九三○年 二十岁
春 祖母往世。
夏 退学。原因是父亲预备给她订婚。又据萧红在啥尔滨市立第一女中的校友说:当时的校长姓孔。是个很封建的人,萧红在他们眼里看来是个思想比较活跃,违犯封建礼教的学生,因此是被校长开除出校的。
秋 不愿让父亲把自己当礼物往交换富贵,反抗“父母之命,煤妁之言”的封建传统,逃出了家庭,随人同往北平,旋即只身返回哈市,困居小旅店。
一九三一年 二十一岁
终日徘徊在哈尔滨街头,寂寞窘困已极,但始终没有屈服。萧红在《初冬》中曾说“那样的家我是不能回往的,我不情愿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父亲的豢养……”
一九三二年 二十二岁
夏 在哈尔滨得萧军、舒群助,脱出旅寓困境。
秋 与萧军结合,移居商市街。终日为谋求“列巴圈”和白盐辛劳着,关于这一时期的生活,萧红后来在《商市街》一书中描述道:“多么无趣,多么寂寞的家呀!我好象落下井的鸭子一般寂寞并隔绝。肚痛,冷冷和饥饿伴着我,什么家?简直是夜的广场,没有阳光,没有温热。
为《晨光报》和《国际协报》副刊写稿,开始用“悄吟”笔名。
一九三三年 二十三岁
冬 在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生一女孩。
八月 萧红和萧军用悄吟、三郎笔名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哈尔滨出版。
编《新女性周刊》。
一九三四年 二十四岁
五月到青岛。
当时是怀着无限幸福,无限慰籍的心绪,踏上了祖国挺立着的这半块海港的土地。
夏 开始写中篇小说《生死场》。
秋 编《青岛晨报》副刊。
九月 九日完成《生死场》。
十月 带着《生死场》到上海。开始和鲁迅通信。
十一月 二十七日鲁迅邀请在北四川路底一间咖啡馆第一次见面。
三十日在鲁迅的日记中第一次出现“萧军、悄吟来访”的记载。
经鲁迅介绍,熟悉美国进步女作家、记者史沫特莱等人。以笔名“悄吟”,在上海的《太白》、《中学生》、《文学》、《作家》、《文丛》、《文学月刊》、《中流》,等鲁迅支持的进步文艺刊物上发表散文、诗、小说。
在《太白》发表的作品是经鲁迅推举的。
一九三五年 二十五岁
写小说《牛车上》。
五月 十五日回忆散文《商市街》完稿。
十一月 十四日鲁迅为《生死场》作序。
十二月 经鲁迅校阅、编订,《生死场》作为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
一九三六年 二十六岁,
七月 十五日鲁迅在日记中写:“晚广平治馔为悄吟饯行。”因家事和生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十六日(或十七日)启程。
八月《商市街》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二集,由文化生活社在上海出版。
十月 二十四日萧红在日本听到鲁迅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写信给田军(即萧军),请代为送花圈,并嘱咐他一定要很好地安慰许广平先生,她在信中说:“昨夜,我是不能哭了。
我看到一张中国报上清清楚楚登着他的照片,而且是那么痛苦的一刻。惋惜我的哭声不能和你们的哭声混在一道。”后此信加标题《海外的悲悼》,登在《中流》专号上。一九三七年收进《鲁迅先生纪念集》。
十一月 《桥》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三集,由文化生活社在上海出版。
写《家族以外的人》《孤独的生活》《红的果园》《王四的故事》等,在《太白》、《作家》、《中学生》上发表。
一九三七 年二十七岁
五月 《牛车上》由文化生活社在上海出版。
七月 从日本回上海,住在法租界吕班路。(按:即现在的重庆南路。
)十七日参加在华安大厦召开的“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成立大会”,决定在鲁迅先生逝世的周年以前,出版一册《鲁迅先生纪念集》,萧红负责新闻报纸部分的裁剪及校正。
八月 十三日上海抗日战争发生,上海成为“孤岛”。
十月 往汉口,住在武昌金龙巷。
和诗人锡金作为同一寓所的毗邻。
一九三八年 二十八岁
一月 应李公朴约,和萧军、田间、塞克、端木蕻良、聂绀弩等人从武昌到山西临汾,往民族革命大学教书。
初春 在山西临汾车站和萧军分手,往西安。
四月 与友人回到武汉。
八月 武汉大轰炸。
回汉口,住在文协会址。写小说《黄河》、《孩子的演讲》等。
九月 同冯乃超夫人李声韵一起离开汉口。
十月 武汉失守。
一九三九年 二十九岁
春 写《旷野的唤喊》。往重庆。写《莲花池》、《山下》、《避难》、《跳难》、《朦胧的期待》。
夏 住在北碚嘉陵江边复旦大学《文摘》社的房子里,四周是个农场。
冬 移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的房子里,住在靳以的楼下。
十月 二十六日完成《回忆鲁迅先生》,当时萧红身体不好,自己口述,请正在复旦大学读书的学生姚奔同志记录,然后再由萧红整理成文。
此文后来寄至上海许广平处,请她审阅。写完《回忆鲁迅先生》后,即开手写《唤兰河传》第一部”①
十一月 参加重庆苏联大使馆举行的十月革命纪念节节庆。
一九四O年, 三十岁
三月 《旷野的唤喊》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
春 周鲸文邀请萧红和端水蕻良同往香港办《时代批判》刊物。
在港处于咳嗽、头痛、失眠种种病象中,写毕《马伯乐》第一部。
七月 《回忆鲁迅先生》由重庆妇女生活社出版。
十月 写纪念鲁迅先生的哑剧《民族魂》。同时想离香港。《萧红散文集》由香港大时代书局出版。
一九四一年 三十一岁
一月 《马伯乐》由重庆大时代书局出版。
春 遇见回国途中路经香港的史沫特莱。劝萧红住玛丽医院,并为她接洽住院费打折扣。在枕上写完《小城三月》,并为《时代文学》作画。
十二月 八日太平洋战争发生,日寇攻陷香港。萧红正患严重肺病,无法逃离,住在玛丽医院,乞求好友送她回上海许广平先生处。
一九四二年 三十二岁
一月 十三日黄昏,进跑马地养和医院,被不负责任的医生李树培误断为喉瘤,喉管开刀,痛苦万分。
十八日 乘养和医院红十字急救车,转进玛丽医院。
十九日 不能说话,在纸上写:“我将与兰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又写“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甜,不甜。”
二十二日 上午十时(或十一时),在无亲无友的寂寞中,与世长辞。年三十二岁。
二十四日 遗体在跑马地背后日本火葬场火葬。
二十五日 葬于香港浅水湾坟地,地近丽都花园海边②。
〔注〕
①《唤兰河传》在桂林出版,作者生前未及见到。
②一九五七年八月十五日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将萧红遗骨迁到广州东区的银河广州革命公墓。这事曾得到香港的文化艺术界人士的热心奔走和帮助。另据萧红一友好说,萧红逝世后,分葬二处,另一处是在圣提土反女校校园内。
回答者:凡嘟嘟 - 魔法学徒 一级 5-11 22:26
萧红年表
一九—一年 一岁(虚岁)
六月一日(旧历五月五日)生于东北黑龙江唤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
姓张,取名乃莹。
一九二O年 十岁
母亲往世。封建顽固的父亲对她很刻薄,只有年老的祖父才心疼她。
一九二九年 十九岁
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校址现为市“第七中学”)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一九三○年 二十岁
春 祖母往世。
夏 退学。原因是父亲预备给她订婚。又据萧红在啥尔滨市立第一女中的校友说:当时的校长姓孔。是个很封建的人,萧红在他们眼里看来是个思想比较活跃,违犯封建礼教的学生,因此是被校长开除出校的。
秋 不愿让父亲把自己当礼物往交换富贵,反抗“父母之命,煤妁之言”的封建传统,逃出了家庭,随人同往北平,旋即只身返回哈市,困居小旅店。
一九三一年 二十一岁
终日徘徊在哈尔滨街头,寂寞窘困已极,但始终没有屈服。萧红在《初冬》中曾说“那样的家我是不能回往的,我不情愿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父亲的豢养……”
一九三二年 二十二岁
夏 在哈尔滨得萧军、舒群助,脱出旅寓困境。
秋 与萧军结合,移居商市街。终日为谋求“列巴圈”和白盐辛劳着,关于这一时期的生活,萧红后来在《商市街》一书中描述道:“多么无趣,多么寂寞的家呀!我好象落下井的鸭子一般寂寞并隔绝。肚痛,冷冷和饥饿伴着我,什么家?简直是夜的广场,没有阳光,没有温热。
为《晨光报》和《国际协报》副刊写稿,开始用“悄吟”笔名。
一九三三年 二十三岁
冬 在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生一女孩。
八月 萧红和萧军用悄吟、三郎笔名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哈尔滨出版。
编《新女性周刊》。
一九三四年 二十四岁
五月到青岛。
当时是怀着无限幸福,无限慰籍的心绪,踏上了祖国挺立着的这半块海港的土地。
夏 开始写中篇小说《生死场》。
秋 编《青岛晨报》副刊。
九月 九日完成《生死场》。
十月 带着《生死场》到上海。开始和鲁迅通信。
十一月 二十七日鲁迅邀请在北四川路底一间咖啡馆第一次见面。
三十日在鲁迅的日记中第一次出现“萧军、悄吟来访”的记载。
经鲁迅介绍,熟悉美国进步女作家、记者史沫特莱等人。以笔名“悄吟”,在上海的《太白》、《中学生》、《文学》、《作家》、《文丛》、《文学月刊》、《中流》,等鲁迅支持的进步文艺刊物上发表散文、诗、小说。
在《太白》发表的作品是经鲁迅推举的。
一九三五年 二十五岁
写小说《牛车上》。
五月 十五日回忆散文《商市街》完稿。
十一月 十四日鲁迅为《生死场》作序。
十二月 经鲁迅校阅、编订,《生死场》作为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
一九三六年 二十六岁,
七月 十五日鲁迅在日记中写:“晚广平治馔为悄吟饯行。”因家事和生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十六日(或十七日)启程。
八月《商市街》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二集,由文化生活社在上海出版。
十月 二十四日萧红在日本听到鲁迅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写信给田军(即萧军),请代为送花圈,并嘱咐他一定要很好地安慰许广平先生,她在信中说:“昨夜,我是不能哭了。
我看到一张中国报上清清楚楚登着他的照片,而且是那么痛苦的一刻。惋惜我的哭声不能和你们的哭声混在一道。”后此信加标题《海外的悲悼》,登在《中流》专号上。一九三七年收进《鲁迅先生纪念集》。
十一月 《桥》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三集,由文化生活社在上海出版。
写《家族以外的人》《孤独的生活》《红的果园》《王四的故事》等,在《太白》、《作家》、《中学生》上发表。
一九三七 年二十七岁
五月 《牛车上》由文化生活社在上海出版。
七月 从日本回上海,住在法租界吕班路。(按:即现在的重庆南路。
)十七日参加在华安大厦召开的“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成立大会”,决定在鲁迅先生逝世的周年以前,出版一册《鲁迅先生纪念集》,萧红负责新闻报纸部分的裁剪及校正。
八月 十三日上海抗日战争发生,上海成为“孤岛”。
十月 往汉口,住在武昌金龙巷。
和诗人锡金作为同一寓所的毗邻。
一九三八年 二十八岁
一月 应李公朴约,和萧军、田间、塞克、端木蕻良、聂绀弩等人从武昌到山西临汾,往民族革命大学教书。
初春 在山西临汾车站和萧军分手,往西安。
四月 与友人回到武汉。
八月 武汉大轰炸。
回汉口,住在文协会址。写小说《黄河》、《孩子的演讲》等。
九月 同冯乃超夫人李声韵一起离开汉口。
十月 武汉失守。
一九三九年 二十九岁
春 写《旷野的唤喊》。往重庆。写《莲花池》、《山下》、《避难》、《跳难》、《朦胧的期待》。
夏 住在北碚嘉陵江边复旦大学《文摘》社的房子里,四周是个农场。
冬 移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的房子里,住在靳以的楼下。
十月 二十六日完成《回忆鲁迅先生》,当时萧红身体不好,自己口述,请正在复旦大学读书的学生姚奔同志记录,然后再由萧红整理成文。
此文后来寄至上海许广平处,请她审阅。写完《回忆鲁迅先生》后,即开手写《唤兰河传》第一部”①
十一月 参加重庆苏联大使馆举行的十月革命纪念节节庆。
一九四O年, 三十岁
三月 《旷野的唤喊》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
春 周鲸文邀请萧红和端水蕻良同往香港办《时代批判》刊物。
在港处于咳嗽、头痛、失眠种种病象中,写毕《马伯乐》第一部。
七月 《回忆鲁迅先生》由重庆妇女生活社出版。
十月 写纪念鲁迅先生的哑剧《民族魂》。同时想离香港。《萧红散文集》由香港大时代书局出版。
一九四一年 三十一岁
一月 《马伯乐》由重庆大时代书局出版。
春 遇见回国途中路经香港的史沫特莱。劝萧红住玛丽医院,并为她接洽住院费打折扣。在枕上写完《小城三月》,并为《时代文学》作画。
十二月 八日太平洋战争发生,日寇攻陷香港。萧红正患严重肺病,无法逃离,住在玛丽医院,乞求好友送她回上海许广平先生处。
一九四二年 三十二岁
一月 十三日黄昏,进跑马地养和医院,被不负责任的医生李树培误断为喉瘤,喉管开刀,痛苦万分。
十八日 乘养和医院红十字急救车,转进玛丽医院。
十九日 不能说话,在纸上写:“我将与兰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又写“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甜,不甜。”
二十二日 上午十时(或十一时),在无亲无友的寂寞中,与世长辞。年三十二岁。
二十四日 遗体在跑马地背后日本火葬场火葬。
二十五日 葬于香港浅水湾坟地,地近丽都花园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