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唤唤”。她的散文布满真挚纯朴的情感,体现了高尚的人格。
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细节,她的文章有着生动的情节,表现出特殊的艺术魅力。
女作家萧红用细致进微的笔触描写了故乡日落时火烧云的漂亮景象,特殊是对绚丽色彩的描绘令人喊绝,红通通、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那么多的颜色一泻而出,使得不少读者纷纷猜测她是否是画家出身。
萧红确实做过画家梦,但无情的生活遭遇击碎了她的梦。萧红出生在松花江北岸的小城唤兰县,母亲早逝。她常遭到父亲打骂,于是总到屋后的草园子里逗留,这使她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看察。她小小年纪已看够了人世间的丑恶,只好把爱投进到大自然中。
1927年,萧红进了哈尔滨的一所区立中学读书,和同学发起一个画会,定期到野外写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的高仰山在此任教,使萧红的绘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她终究没能成为画家。1930年,萧红读高二时在家庭的逼迫下辍学了。第二年,她只身来到哈尔滨,过着流浪的生活,靠写短文和短诗度日,受尽了苦难,正如她诗中所写的那样:“我生活的痛苦,真如青杏般的滋味。
《火烧云》是萧红和着心血调制的色彩描绘出的一幅祖国壮景,难怪茅盾先生也称它为“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