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闻名历史学者,1956年出生,1978年考进吉林大学历史系
1977年12月注定要永载史册。
那一年,570万出身不同,从十多岁到三十多岁的人共同走进考场,参加中断了10年的高考。27万人走进了大学,他们的命运就此改变,中国也由此悄然改变……
高考的恢复,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动荡走向稳定,从只讲阶级出身到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虽然那一年录取的人数与整个中国人口基数相比微不足道,但其所带来的深远意义一直影响至今。
四十年后,当我们回忆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就,毫无疑问,最初几年参加高考,走进大学的人已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他们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新价值,新共识,他们创造了中国辉煌的时代。
他们是现在中国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一个制度走过了四十年,当它形成一种既定模式之后,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几乎没有人会否定恢复高考政策本身的重要性,高考本身,带给人们的是期看,潜移默化地在心里种下了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心,成就了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光荣与梦想。
每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高考往事,有着截然不同的高考感受,大学所接受的新思想构成了他们未来努力的方向,造就了他们对之后人生的态度。
值此恢复高考四十周年之际,新京报推出大型系列专题报道“我的高考”,从每个个体的人生经历出发,追觅他们的人生道路,探觅高考给他们带来的命运转变。
每个人虽然微小,但把他们的经历结合起来,就是一部浩瀚的中国改革发展史……
东厂胡同一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雷颐从1985年研究生毕业起就在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并认准这是“最理想的生活”。又可以做研究,又不用坐班,“我理想就两个,一个是要读书,另外要有自由”。
这么多年,他不停地写作,著作译作达数十部之多。他写论文、写专著、写随笔,出专栏,介进公共讨论,开设大众讲座,他没忘大多数同龄人的命运,更没忘记自己身为历史学者的使命。
他念念不忘40年前的那场考试,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以及中国的当下。
1978年,22岁的雷颐变换了三种身份:从军人、工人到大学生。他说,恢复高考就像忽然开了个小孔,让他看到了塌方隧道尽头忽然射进来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