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十月,汲郡(今卫辉市)娘娘庙村村南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影响到中国文化史的爆炸性新闻:当地一个不法之徒夜里盗掘一个大墓,在墓中发现了许多竹简。为了追求墓中宝物,他竟无知地将这些竹简燃烧起来作为照明。汲郡的地方官吏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报告朝廷,立刻把出土的竹简和钟、磬、玉律、铜剑等物品一齐送到洛阳。
据说当时仅竹简就装了几十车。晋武帝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重视,但因战事关系,命令立刻将出土器物全部“躲于秘府”。
到太康二年(281年)春,晋武帝统一了全国。晋王朝正式组织人员来研究整理这批竹简,参加整理的都是全国闻名的学者。据记载,竹简是素丝编联成册,每简长合战国古尺2尺4寸。
一简40字,
分为两行20字,用黑漆书写。由于年深日久,编丝有的已经朽断,并且有的已被盗墓者损坏,再加上竹简是以战国时代的古文书写,所以整理困难很大。学者们以极严厉认真的态度进行校读整理,前后经过大约20年的时间才将竹书全部整理完毕。共编校写定古书16种75篇,包括《易经》、《穆天子传》、《周书》、《国语》及各种杂书计10余万字。
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3篇编年体的史书,这部史书记有夏、商、周三代之事,在纪年上所记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即接以晋国纪年,至战国三家分晋后,则用魏国记年记事,至“今王二十年”止。所谓“今王”,据世系推算,为魏襄王。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99年,竹书所出之墓可能就是魏襄王墓。
显然,这部纪年体史书是魏国的历史记载,整理者名之为《纪年》,后人称之为《竹书纪年》。由于它出自汲县的古墓,故又称之为《汲冢纪年》。由于它内容的宝贵和出土的可靠性,对于考订先秦的历史有着重要价值。有许多地方是司马迁的《史记》也不及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