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教育:体验式非填鸭式
美国在创新上之所以领跑世界,得益于社会良好的创新氛围,和青少年创新教育的体制机制保障。官方和民间都为鼓励创新出谋出力。
美国政府历来重视创新。总统奥巴马唤吁国会迅速行动,在全国创设1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确保下一场制造业革命发生在美国。
美国教育部门则设立了多个项目用于资助天才学生的教育,还专门设立“国家年度教师奖”鼓励致力于教育创新和优质教育成绩突出者。
在民间同样有大量非营利性组织积极为鼓励青少年创新创造条件。其中最闻名的当属“创新教育基金会”,该基金会旨在以协助个人与组织发展创意潜能。
还有各种研究中心和创新学会也为交流研究创新教育提供平台。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小学教师黄女士告诉记者,美国课堂上不会出现“填鸭式”教育,而是体验式教育、在游戏中学习。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就像美国俗话所说,“没有什么问题是愚蠢的”。
体验式教育是美国教育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在纽约市各大博物馆内,经常能看到教师领着学生在博物馆上课。每个学生手里都会有问题单,教师并不是像导游那样灌输式讲解,而是点到为止,让学生自行觅觅答案。
美国大学还会慷慨地向高中生开放资源。
那位在14岁就建造了核反应堆的少年威尔森,在研制发明过程中,就得到了内华达州立大学雷诺分校的帮助,包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物理系教授的支持。
欧洲留学教育:个性化非一刀切
欧洲的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这在荷兰的中小学教育中尤为明显。
小学生无需背着繁重的书包上学,因为书本都在教室里,学习、作业也全部在学校完成。
在荷兰生活二十多年的李晓萍认为,“小学教育就是寓学于玩”。假如发现孩子对绘画、音乐等感兴致,老师会鼓励孩子陆续培养特长,也会及时与家长[微博]沟通。
每个孩子都会有一本“追踪档案”,老师每年会更新评语,其中涵盖了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致特长、交流能力等多个方面。
荷兰人认为,学习=知识×问题,所以在中小学的课程教育中,老师会为学生创造更多质疑、发问的机会,如小组活动、项目课题等等。中学期间,每个学生都要交一份调研报告,选题和形式不限。
李晓萍的儿子喜欢历史,当年就抉择用纪录片的方式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自己撰写分镜头脚本,利用假期往法国拍摄影片。
在荷兰,年纪轻轻的创业者不在少数。李晓萍的儿子在大学一年级时创立了媒体公司,接拍广告、制造纪录片,挖了不止一桶金,而他的一位同学更是在中学五年级就成立了自己的网络公司。
抉择经济学方向的中学生都要写商业计划,构思一个公司,通过调研确定可行的运营模式、治理结构、盈利方式等。假如发现好的商业计划,老师会鼓励学生尝试。学校还会经常邀请各界人士来讲课,让学生对不同行业有更深的了解。
欧洲许多国家也会为大学和中小学架设桥梁。
荷兰孩子在中学五年级可以体验“上一天大学”,通过在国内各所大学参看旁听,决定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在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生物工程学院每两年会设一个实验室开放日,特别欢迎中小学生参看。